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梧桐里胡同,韩家小院。又是一个温馨的周末傍晚,橘红色的夕阳余晖透过老槐树的枝叶缝隙,在院子里洒下斑驳晃动的光点。厨房里传来滋啦啦的炒菜声和浓郁的饭菜香气,伴随着王秀梅和韩梅母女俩忙碌的说笑声,充满了寻常百姓家最朴实动人的烟火气。

堂屋的八仙桌上,已经摆满了精心烹制的家常菜:红烧肉油亮诱人,糖醋排骨色泽金黄,清蒸鱼鲜香扑鼻,时令青菜翠绿欲滴……韩建国心情颇好,拿出儿子孝敬他的好酒,给自己斟了小小的一杯,慢慢地啜饮着,布满皱纹的脸上是掩饰不住的满足和惬意。他的目光,逐一扫过围坐在桌边的儿女们。

大女儿韩梅,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需要家里操心的小姑娘,如今将“新潮阁”管理得井井有条,生意红火,为人处事越发沉稳干练,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之一。二儿子韩兵,经历了之前的挫折和磨练,人也踏实沉稳了许多,不仅在“凤凰”自行车厂的生产管理上独当一面,最近帮着韩风打理一些地产项目外围的协调工作,也做得有模有样,让人放心。小儿子韩风,那就更不用说了,事业做得那么大,报纸上见过,电视里也露过脸,是街坊四邻教育孩子时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成了老韩家最大的骄傲。连小女儿韩雪,也乖巧懂事,在学校成绩不错,安安静静的,让人省心。

最让老两口心里觉得无比踏实和慰藉的,还是韩风和周晓白关系的稳定和明朗。晓白那孩子,留学回来,在中央部委工作,模样性情、学识教养,哪一样都挑不出毛病来。关键是,她和韩风一起做的那个“古籍保护”的事情,在老韩和王秀梅这些老一辈人看来,这是“正经”的文化事业,是“积德”的好事,比儿子单纯地做生意赚钱,更让他们觉得脸上有光,心里头舒坦。这说明了他们的儿子,不是那种只知道钻在钱眼里的商人,是有更高追求和品位的。

“小风啊,”王秀梅一边不停地给韩风碗里夹他爱吃的菜,一边忍不住又开始念叨,眼角的笑纹都堆了起来,“晓白最近工作忙不忙?我看她好像又清减了些。你得多关心人家,有空多带她回来吃饭,妈给她煲汤补补。你们俩好好的,早点把事儿定了,妈这心里啊,就彻底踏实了,睡着了都能笑醒。”

韩兵也笑着附和,端起酒杯跟韩风碰了一下:“是啊老三,晓白妹子确实没得说,要模样有模样,要学问有学问,跟你是真般配。你们那个什么古籍公司,搞得挺像样,很有意义!我们厂里几个有点文化、喜欢舞文弄墨的老师傅知道了,都竖大拇指呢!说你们这是在做功德!”

韩梅则细心地用公筷把几块最好的糖醋排骨夹到旁边一个干净的小碟子里留着,笑着说:“妈,您就别老是催了。小风和晓白都是有大主意的人,心里能没数吗?他们现在这样,一起做文化事业,志同道合,互相扶持,不是挺好的嘛。感情到了,水到渠成的事儿。”她说着,意味深长地看了韩风一眼,带着姐姐的关怀和理解。

韩风看着父母眼中毫无保留的关切与期盼,听着哥哥姐姐朴实无华却充满温暖的话语,心中一股暖流汹涌澎湃,几乎要溢出来。他知道,无论自己在外面经历了多少惊涛骇浪,取得了多么耀眼的成就,这个位于胡同深处、略显陈旧却永远干净整洁的小小院落,始终是他最温暖、最坚实的港湾。家人之间这种无条件的理解、支持和那份发自内心的、最深切的欣慰,是他无论走多远、飞多高,拼搏路上最坚实的后盾和最温暖的动力源泉。

家庭的和谐与兴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韩风能够心无旁骛地在外面广阔天地开创事业的基石。看着父母脸上那发自内心的、如同秋日暖阳般和煦欣慰的笑容,感受着兄弟姐妹之间那种无需言说的和睦与互助,他深深地感到,自己所努力追求和创造的一切,无论是财富还是声誉,在此刻,都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意义——让这个家更好,让家人更幸福、更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