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沧海扬帆 > 第五百二十四章 能有多大的作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五百二十四章 能有多大的作用

“经费完全由我们公司提供,直到刊物可以自负盈亏。”

高凡直接打消了袁小艳的疑虑。

袁小艳笑道:“那我就感谢高总的慷慨相助了。不过,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好端端地要提供经费让我去办一份刊物,目的是什么呢?”

“你还记得当初我让你组织的那一组关于稀土的稿子吗?”

“当然记得,那可是我淘到的第一桶金呢。”

“我不是说给你的经费,而是说你写的那些文章。”

“记得啊。那些文章不都是高总编出来的故事吗?也就是从那件事里,我才真切地理解了啥叫儒以文乱法。几个小故事,愣是影响到了国家的政策,听说还直接打击了日本的稀土产业,实在是惊人的手笔啊。”

“想不想一直干这样的事情?”

“高总,我是一个有良知的记者呀。”

“不影响你的良知啊。”高凡道,随后收起了调笑的表情,说道,“我是认真的。你刚才说过,我们的社会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影响将不仅仅限于国内社会,而是会波及到全球。未来几十年,中国的崛起将会重塑世界版图,我们将面临一次百年未遇的大变局。

“在这个过程中,会诞生出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舆论场上会出现形形色色的声音。我们要想不受干扰地做事,就必须拥有自己的喉舌,即便不说主导社会舆论,至少也要起到对冲各种阴风浊浪的作用。”

“你不会是又在忽悠我吧?”袁小艳半信半疑地问道,“我可不再像当年在学校里那么天真了,你这些耸人听闻的话,对我是不起作用的。”

“可是你还是信了,对吗?”高凡自信满满地说道。

“信了一半吧。”

袁小艳不得不承认,作为北大人,这种宏大叙事还是很有杀伤力的。刚才高凡那一通慷慨陈词,真的让她有些热血澎湃的感觉。

“你说的刊物,就是你想要的喉舌?”袁小艳问道。

高凡道:“至少是喉舌的一部分吧,取决于你能够把这份刊物做成什么样。”

袁小艳问道:“国家有这么多大媒体,都是喉舌,影响力也绝对比民间的刊物要大得多。你自己办一份刊物,能有多大的作用呢?”

高凡摇摇头:“国家媒体局限性太大了。有些话,民间刊物可以说,但国家媒体不能说,否则就会引发各种非议。你看现在各家媒体的副刊,普遍都比正刊更敢说话,有一些影响力甚至比正刊还强。”

袁小艳在心里盘点了一下国内的媒体,轻轻点了一下头,以示同意高凡的说法。

许多大媒体不知是因为宣传纪律的限制,还是总编的思想不够开放,在报道新闻或者发表评论的时候,中规中矩,带着一股浓烈的宣传腔,老百姓一般是不愿意看的。

而那些从大媒体中分离出来的副刊,则要活跃得多,标题一个赛一个的劲爆,内文更是集嘻笑怒骂于一身,文字鲜活,很受读者青睐。

尤其是几份南方的报纸副刊,高举舆论监督的大旗,以敢于揭黑曝光而着称,屡屡能够直击社会热点,响应百姓关注,俨然成了舆论场上的意见领袖,很多人都是宁可相信他们所报道的内容,而不相信传统大报的内容。

想到此,袁小艳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既然已经有了这么多具有影响力的副刊,那我们再办一个刊物,意义又何在呢?”

“意义就在于和这些副刊唱对台戏啊。”高凡微笑着说道。

“唱对台戏?”袁小艳有些不解。

高凡道:“你还记得那组关于稀土的稿子吗?”

“……这个问题,刚才不是问过了吗?”

“问过了,你也可以再回答一次啊。你想想看,你写的稿子,和那几份鸡汤刊物上的稿子,有什么区别?”

“区别还是很大的。他们的稿子,是真心实意地吹捧日本。而我写的稿子,确切地说,是你提供的创意,是明褒暗贬。表面上是夸奖日本企业有远见,实际上却是在提醒国家要防备日本人的险恶用心。二者的出发点是完全不同的。”

说到这里的时候,袁小艳开始有些明白高凡的用意了,也终于意识到高凡的建议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有着长远意图的。

高凡道:“我们国家正在走向全面的市场经济,一旦复关谈判取得进展,国际化程度会大幅度提高,将会面临一个全面对外开放的格局。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障国家的根本利益不受损坏,避免国家像前苏联那样被带入歧途,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目前国内的许多大媒体,即便不说是政治敏感淡泊,至少在引导正确舆论方面的能力是非常欠缺的。而新兴的副刊类媒体,大多数都是偏向于自由主义思潮,鼓吹全盘西化。

“还有那些鸡汤期刊,无底线地吹捧外国,贬低中国,看上三五本,让人觉得不去当汉奸都对不起自己受过的高等教育。”

袁小艳噗地一声就笑喷了,笑过之后却不得不承认高凡所言不虚。

她想起自己办公室里的那些同事,平时聊天也总是爱说“人家外国”如何如何,说起中国必然是一无是处。

有时候,明明是国外发生的负面事件,大家却还是当成积极的内容去解读,最不济,也要冒出一句“看看人家外国的新闻多自由,这样的事情,咱们敢报吗”,然后便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对体制的批判。

她甚至想到,有一些同事写的反映主旋律的稿件,之所以枯燥乏味,让人退避三舍,根本原因正在于这些同事自己对于国家都是充满不屑的。写稿子于他们而言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内心根本就不爱,写出来的东西怎么可能有热情呢?

这种情况是怎么产生的呢?

袁小艳想不明白。似乎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她读过的文章,听过的课,都在潜移默化地教育她要鄙视这个国家,要崇拜另一个半球上的所谓“文明世界”。

知识越多就越不爱国。那么,到底是国家出了问题,还是自己接触的知识出了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