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玄幻魔法 > 理想与孽缘 > 第一百七十五章 家乡的“龙须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百七十五章 家乡的“龙须面”

第一百七十五章、家乡的“龙须面”

女人是水,可以柔情似水,包容万物;

女人是刚,可以坚韧如钢,繁衍后代;

女人是伞,可以荫蔽像伞,遮挡雨阳;

女人是衣,可以包裹成衣,庇护身心;

而做了母亲的女人啊,就是超人,就是任谁也摧不垮,击不倒,烧不死,浇不灭的钢铁信念!现实生活越残酷无情,她会表现得越坚韧决绝,挺立如山!因为她是母亲,孩子就是这每位母亲的精神脊梁!有了孩子的母亲,因此就成了顶天立地的女英雄!

孩子的一哭一笑,牵动着母亲的忧愁与快乐;孩子的一举一动,拉拽着母亲的心脏与大脑;孩子的每一天每一个小小的成长,都死死地拴住了母亲的目光,投射出鼓励的种子,喷洒着幸福的雨露,收获着理想的果实!

我在秦寨内屋顶黝黑的泥坯屋内,面对着高志刚不友好的态度,我只是看了他一眼,心想如果没有我们的儿子,我干脆就起身离开了,那会是如何的潇洒自如,可是现在我出生不足一天的儿子嗷嗷待哺,于是我稳下来情绪,笑着说:“志刚,你辛苦啦。我现在就吃饭吧。”

高志刚用异样的眼光看了我一眼,“你是敬酒不吃吃罚酒啊,好声好气地你怎么不听呢?这可怪不得我着急啊!”

我没有悲喜,只是笑了笑说:“你总是有理的。”

这“龙须面”荷包蛋如果放在我坐月子之前,不是一餐三顿都吃的话,可是不错的食品。

我吃的可是家乡的特产“龙须面”,又称挂面,它绝非百度上正统意义上的龙须面哦!

这正统意义上的龙须面是我国北方传统风味筵席面点品种之一,是从山东抻面演变出来的精品,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这龙须面的名称又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明代御膳房里有一位厨师,在立春吃春饼的日子里,做了一种细如发丝的面条,宛如龙须。

这皇帝一吃啊,那是胃口大开!皇帝一边品尝,一边赞赏,那是龙颜大悦,赞不绝口啊。由于抻面的姿势,如气壮山河一般,抻出的面细如发丝,犹如交织在一起的龙须,故名龙须面。

我的家乡所说的“龙须面”并不是筵席上的面点品种,而是一种很细很细的,细如发丝的面条而已!准确地说也就是精致面点龙须面的第二步完成后的产品吧!我们这里有的人也称挂面!

而正统意义的龙须面做法极其复杂。龙须面用料简单,工艺难度大,其关键有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和面。这要做到面软适度,搋揉光滑、柔韧,才是上品。

第二环节是溜条、抻条。溜条:这就需要厨师抓住面两头,均匀用力,上下抖动。交叉换位,反复交叉,直到把面溜“熟”、溜顺。

抻条:就是把溜好的长面条放在案板上,两手按条,左手向里、右手向外,搓条上劲,提起两头,一抖一抻,再上案板,对折两根、撒上醭面,条不粘连,以此方式,对折打扣拉坤成丝。此时这面丝就细如发丝、龙须了。

第三环节是油炸。要注意油温不要高、操作要“三轻”即将抻好的面丝轻放油锅,用筷子轻拨面丝,炸至硬挺,呈浅乳黄色,轻捞出锅,制咸的龙须面。面丝均匀,不并条,不断条,香甜脆爽。

这明朝皇帝大概就是吃的这种油炸面点精品吧?而我吃的是细如发丝的面条而已!

这面丝一放进开水里,极易煮熟,如果盛放在碗里一会儿就会坨成一个儿,如果不用蔬菜炝锅,那就是清淡至极的食物了。

幸亏我还有着放点香油的待遇,于是就入乡随俗欣然接受了吧。在心里,我还是有盼头的,因为孩子一过十二天我就可以带上孩子去娘家了呢。

我想到这里,就不再郁闷,为了儿子,我几分钟就完成了战斗,把一大碗“龙须面”外加两个荷包蛋一网打尽!吃完饭,我的身上已经是大汗淋漓,仿佛回到了炎夏季节,烈日当头的田野里,混身焦灼,几乎有想虚脱的感觉。

“你出这么多汗啊!”高志刚笑着我。

“我是吃着你煮的龙须面高兴的呀!在平时我可没有这高级待遇呢!”我一边擦汗一边说,“我真心想睡一大觉啊!”

“睡吧,我一会儿就去上班了,你自己照顾好自己和孩子。”高志刚说完,就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去学校了。

我转脸一看,我的儿子不知什么时候也睡着了。我想他可能是哭累了吧?!

我用手轻轻摸了一下孩子的气息,呼吸均匀,我才放下心来。

我的头一放在枕头上,立刻就睡着了。

我梦见自己在吃“龙须面”,又在给儿子喂奶,孩子咕咚咕咚地吞咽着奶水,我终于有足够的奶水了呢……

我觉得自己真的好快乐!

孩子是我们爱情的结晶,是我理想爱情的果实,现在我是一个母亲了,我必须给孩子撑起一方蓝天,让孩子在蓝天里自由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