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朱文正终于反应过来,罗贯中,这不是四大名着之一《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吗?(简称三国演义)

我滴个神,这可是写小说的祖师爷,远古大神,必须膜拜下!

朱文正当即躬身一拜,一脸钦佩道:

“久闻先生大才,今日一见,不胜荣幸!“

朱文正这一拜,把上到李文忠,下到胡大锤等人,全都拜懵了,大家都不明白大都督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只有孙良运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他跟罗贯中虽然认识不久,但对其文采也是大为钦佩,要是大人能将他也吸收进来,那可就赚大发了、

罗贯中也被搞得措手不及,一脸茫然的问道:

“大都督可曾看过小民的书?”

这还用怀疑吗,朱文正信誓旦旦道:

“先生写的《三国演义》,堪称千古绝唱,谁人又不识得?”

罗贯中更是一头雾水,忍不住心中震惊,追问道:

“这本书我才写了四卷,大都督是在何处看到的?”

朱文正一愣,神情变得尬尴,心中更是跑过一万头草泥马。

这罗贯中看起来也有三十七八了,怎么《三国演义》还没写完吗?

他急中生智,信口胡说道:

“我偶尔从书友间听闻到,先生一定是跟人讨论过吧?”

罗贯中还想追问,是谁说出去的,却见朱文正飞快岔开话题道:

“来人,还不给罗先生松绑!”

等士卒解开罗贯中身上的镣铐,罗贯中又是躬身一拜:

“多谢大都督救命之恩!小民感激不尽!”

朱文正随手扶住他,神情亲切道:

“举手之劳不敢言谢!我素来仰慕文人,尤其是像先生这种大才,不知罗先生今后有何打算?”

罗贯中苦涩一笑,说实话,值此乱世,他也不知该何去何从?

罗贯中的父亲是个丝绸商人,家境其实颇为富裕。

所以,他从小就在私塾念书,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基础,14岁时由于母亲病故,罗贯中便辍学跟着父亲去苏州和杭州一带做生意。

这两地文化发达,思想开明,在外出历练的日子里,让罗贯中大开眼界,也对元末动荡有了深刻认识,他开始意识到,天下即将进入群雄争霸的阶段。

于是乎,罗贯中对商业彻底失去兴趣,在反复征求父亲同意下,他终于如愿以偿,到慈溪随当时的着名大儒,赵宝丰学习深造。

学成后,罗贯中辞别赵宝丰,满怀抱负、打算指点江山的他,当即投入张士诚麾下,成为一名幕僚军师。

那时张士诚刚刚跟吴军交战,结果,罗贯中一出手就大显不凡,正是在他的建议下,张士诚一举打败了朱元璋麾下大将,康茂才的进攻。

可好日子不长,没过两年,张士诚看到元朝没落,又想再次称王,罗贯中极力反对,认为此举没有实际意义,反而树大招风,但却不被采纳。

罗贯中见张士诚不听劝告,反而沉迷于富贵享乐,自此对张士诚失去信心,于是干脆撂挑子不干,回了老家。

直到朱文正攻破平江,罗贯中才再次回到这里,毕竟平江文化发达,这里有许多文人骚客可以交流。

罗贯中当官不得志,就开始专心写小说,他的小说有很多本,大部分都是以历史为背景,争霸天下为主题,而且写的深入细致,入木三分。

很难相信,一个没有志向和才干的人,会写出这么宏大经典的题材。

所以,明代学者王圻,曾评论罗贯中,说他有“图王之志”,只是怀才不遇罢了。

朱文正读《三国演义》时,也大有同感,罗贯中对政治军事研究极深,无论文臣武将,都被他刻画的入木三分,更不用说成为千古经典的曹操、刘备等人。

这种君王枭雄,寻常人根本无法揣摩,哪里写的出来,偏偏罗贯中写的惟妙惟肖。

至于“卧龙凤雏二者得其一,天下可定矣”的诸葛亮,更像是罗贯中对自己抱负的映射。

罗贯中没有遇到明主,郁郁不得志,就大书特书诸葛亮,还将三顾茅庐写得有情有义,将心中所有遗憾,全都在诸葛亮身上圆满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他听闻李文忠不计前嫌,大肆招募平江文人时,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再次报了个名。

也亏他加入的晚,才刚去衙门露了个面,要是办了入职,只怕今日就被杨宪给一波带走了。

不过,既然朱元璋派杨宪来抓人,罗贯中这官是肯定没法继续做了,只能离职保命,弄不好,还得回头写小说。

罗贯中想了想,如实说道:

“如今别无去处,就在家中闲赋做书吧!”

朱文正心头一喜,趁机说道:

“既然如此,先生可有意来我府上做一名门客,我对先生没有限制,只希望先生大作圆满时,可以借我一阅,我也好帮着推广!”

罗贯中心中大喜,虽然不明白朱文正为何一开始就如此看重自己,但对方毕竟救了自己的命,还如此友善,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更重要的是,朱文正是吴军大都督,日后必定征战天下,那么罗贯中生平所学的兵法韬略,没准就有机会用上了?

朱文正惦记的是《三国演义》,罗贯中想得是水淹七军,两人虽然牛头不对马嘴,却也是一拍即合。

见收服了罗贯中,朱文正是兴高采烈,却仍有些贪心不足的问道:

“我记得你还有个老师,是叫施耐庵对吧,他现在可也在城中?”

提起老师施耐庵,罗贯中眼眶一红,哽咽着说道:

“师父年事已高,回兴化养老去了,他老人家的《水浒传》还没有最后完成,将来恐怕只有由我来整理成书了!”

朱文正听完也是一阵唏嘘,没想到罗贯中师徒二人合着《水浒传》的事情,却是这么艰辛。

好在罗贯中如今遇到自己,别的不说,给他提供一个良好的写作环境,倒是毫无压力。

就是不知道,要不要每天去溜达溜达,送个刀片啥的,再催更一下,让他体会体会,写小说的前途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