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蒙古军队在冷锋面前已经没有丝毫的抵抗能力,如果没有冷锋的话,就是以现在蒙古人的实力,依然和南方朝廷有一战之力。
但是经过这一次的战役之后,终于彻底的将蒙古人给打醒了。别说是冷锋拥有二三十万军队了,哪怕就是两三万人,他们也不可能打得过对方。
现在唯一的退路,就是最大限度的保存实力,退回到北方地区,甚至将核心转移到蒙古草原当中。
国师已经彻底明白了,要想和冷锋的军队进行对抗,甚至是战胜对方,仅仅依靠人数是不行的。
别说他们之前只有百万大军了,哪怕就是有千万大军,也无法撼动冷锋的军队。
那种武器不是依靠人力可以弥补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也能够制造出来和冷锋那边同样的武器。最不济的情况之下,双方之间的悬殊也不能够相差那么多。
即使是他们现在已经掌握了燧发枪,但是燧发枪的威力比起冷锋的军队所装备的武器来说,依然是天地之别。
国师也明白制造这种武器最大的难度已经不是技术了,而是材料的问题。
他们可以用现成的材料,打造出来和冷锋那边一模一样的武器,但是这仅仅是表面上的一模一样,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
就算是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子弹,用他们的工匠所打造出来的枪支,别说能不能将子弹给发射出去了,就算是能够激发,可能在没有伤害到敌人的情况之下,反而先把自己给伤害到了。
更关键的是,他们到现在都没有弄明白,子弹是如何打造的,特别是子弹中的火药。
除了蒙古人之外,其他势力的手中也或多或少的搞到了一些枪支弹药,他们也进行了拆解研究。
和蒙古人陷入同样的困境,除了缺少原材料之外,对于打造子弹的技术,特别是填充在子弹当中的火药和底火,他们根本就是研究不出来。
这就叫做典型的技术卡脖子,如果冷锋不将真正的制造工艺和方法传授给他们的话,指望他们研究,不知道等到猴年马月才能够研究的透彻。
最起码也要等到基础科学全面普及之后,才有可能想通其中的关键。
也许等到那个时候,他们的坟头草早就已经三尺高了。
当然,以国师的性格,他是绝对不会放弃继续研究下去的。再怎么说,他已经领先了这个时代的其他势力,除了冷锋之外,燧发枪是他第一个搞出来的。
国师的战略眼光还是远超这个时代的,他能够看得出来,要想真正的和冷锋的军队对抗,唯一的希望就是也能够打造出发射子弹的武器。
不需要像冷锋的军队那样,拥有各种不同规格的武器,甚至是可以在短时间之内连续发射以及射程超长的武器。只要能够打造出来发射子弹的武器,并且能够成功的将子弹研究出来就行。
他的这个想法,倒是十分符合小米加步枪对抗飞机大炮的思路。
哪怕就是冷锋也不得不承认,如果蒙古人的手中真的能够大规模的装备上普通的步枪,他要想战胜蒙古人的军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以蒙古人的军队数量,哪怕就是一人开上一枪,在单位时间内所发动的攻击,也不会比冷锋这边差多少。
双方都是拥有热武器的情况,而且这种热武器的射程相差不大,在武器方面就不存在碾压性的优势。战争胜利的天平到底会倾向于哪一方面,这就很难说了。
毕竟在冷锋所生活的那个世界,有许多现成的例子足以证明武器方面的优势,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
当然,这种优势指的是在双方同处于一个时代的前提之下。以纯粹的热武器对战纯粹的冷兵器,绝对的碾压优势还是存在的。
国师的布局和谋划算是完全失败了,那么就要找好退路,并且能够安全的撤退回去,这同样也是很有挑战性的。孤军深入的弊端,在这个时候就显现出来了。
在南方地界,蒙古人并没有任何的援军,四周全部都是敌人。而且在他们回撤到北方之后,还要考虑到北方义军的拦截。
上一次蒙古人设计针对义军的事情,对方肯定会报复回来的。
就算是义军被蒙古人那一战给打成了残血,但是义军的实力依然不容小觑。经过个把月的重整旗鼓,战斗力依然在线。
如果蒙古军队处于鼎盛时期,义军自然是不敢和蒙古军队正面硬碰硬。
但是经过南方的这一场战役之后,蒙古军队的主力虽然没有达到损失殆尽的地步,但是已经由一头强壮的猛虎变成了病怏怏的老虎,哪怕就是大黄狗都敢对他龇牙咧嘴。
撤退也是要讲究计谋的,而且在这种情况之下,将所有的军队集中到一起,也便于撤离。
毕竟现在蒙古人撤退的通道还是存在的,他们所占领的那些地区,还掌握在他们的手中。就算是冷锋的军队的速度再快,也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将那些地盘全部给拿下来。
再怎么说,蒙古人的养狗计划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之前的金蒙争霸大战,蒙古人的大军击败了金人之后,展现出来的强大战斗力,已经让很多人生起了异样的心思。再加上国师的刻意安排,早就和南方朝廷的一些势力暗中勾结。
在蒙古人南下入侵的时候,这些人就成了蒙古军队的带路党。当蒙古人占领这些地盘之后,他们就摇身一变,由南方朝廷的子民变成了蒙古人的爪牙。
国师在蒙古草原生活了几十年,他对于蒙古草原的人口情况自然是十分了解的。明白依靠蒙古人来治理这个天下,是绝对不现实的。
蒙古人可以从马上打天下,但是要让他们下马治理天下,这还真的不是他们的强项。
作为从小就在南方朝廷长大的国师,而且又出生于权贵之家,他对于南方朝廷的那些权贵是非常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