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九十三章 :风雨砺心,薪火长明
奥莫河的雨季来得比往年早了些,清晨的暴雨砸在示范中心的铁皮屋顶上,发出“噼啪”的声响,像是无数鼓点在急促敲击。李渊站在办公室窗前,眉头紧锁地看着窗外——试验田边的排水沟已经开始积水,远处的几株猴面包树在狂风中摇晃,枝叶被吹得翻卷,像是随时会被折断。
“爸,东边的试验田有几处围栏被吹倒了,豆苗都被雨水打弯了!”李阳浑身湿透地冲进办公室,雨衣上的水珠顺着衣角往下滴,在地上积成一小滩水。他手里攥着一张湿透的记录本,上面用铅笔写的大豆生长数据已经有些模糊,“我和学生们想去加固围栏,但是雨太大了,风也猛,根本站不稳!”
李渊立刻抓起挂在墙上的雨衣,一边穿一边说:“走,去看看!把工程师们也叫上,带上铁锹和沙袋,先把排水沟挖深,再把围栏扶起来。要是豆苗长时间泡在水里,会烂根的!”
苏瑶也跟着起身,从柜子里拿出几双防滑胶鞋:“我也去,我带了急救包,万一有人滑倒受伤,能及时处理。李悦,你留在办公室,把重要的资料和种子样本整理好,搬到高处,别被雨水淹了。”
李悦点点头,立刻开始收拾桌上的文件和种子罐。她把装着“中埃1号”大豆原种的玻璃罐小心翼翼地放进一个铁盒里,又用防水布把电脑和打印机裹好,搬到书架最上层。窗外的风雨越来越大,办公室的窗户被风吹得“哐当”作响,她忍不住走到窗边,看着父亲、母亲和哥哥的身影消失在雨幕中,心里既担心又着急。
试验田边,暴雨已经汇成了一道道水流,顺着田埂往下淌。李渊和几个工程师正拿着铁锹挖排水沟,泥水溅得他们满身都是,脸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泥水。李阳和当地学生们则合力扶围栏,每扶起来一根,就用沙袋固定住底部。一个穿蓝色校服的男孩脚下一滑,摔进泥水里,膝盖被划破了,却立刻爬起来,抹了把脸上的泥水,继续帮忙扶围栏。
“慢点!别着急!”李渊看到男孩的膝盖在流血,立刻喊住他,“苏瑶,拿急救包过来!”
苏瑶快步跑过去,蹲下身,用干净的纱布擦掉男孩膝盖上的泥水,再涂上消毒药水,缠上绷带。男孩咬着牙,没哼一声,只是看着被雨水打弯的豆苗,眼里满是心疼:“教授,这些豆苗会不会死啊?我们种了三个月,眼看就要开花了……”
苏瑶摸了摸男孩的头,轻声说:“不会的,我们会把它们救回来的。你看,李阳哥和工程师们正在挖排水沟,只要把水排出去,豆苗很快就会站起来的。”
男孩点点头,扶着膝盖,又走到围栏边,帮忙递沙袋。李渊看着这一幕,心里既欣慰又酸涩——这些当地孩子,对大豆苗的感情,一点也不比他们少。这五年,他们不仅教会了孩子们种植技术,更让他们对这片土地有了牵挂,有了希望。
雨下了整整一个上午,直到中午才渐渐变小。试验田的积水终于排出去了,倒下的围栏也重新立了起来,虽然有些豆苗还是被打弯了,但大部分都保住了。李渊和众人坐在田埂上,浑身湿透,却都松了口气。苏瑶拿出带来的干粮,分给大家——是她早上烤的面饼,虽然有些受潮,但咬在嘴里,却格外香甜。
“爸,你看那边!”李阳突然指着远处的村庄,“村里的房子好像被淹了!”
李渊抬头望去,只见村庄方向升起了几缕黑烟,隐约能看到有人在水里行走,像是在转移东西。他立刻站起来:“走,去村里看看!可能有村民需要帮忙!”
众人立刻收拾东西,朝着村庄跑去。刚到村口,就看到老村长正带着村民们往高处转移粮食和家具,几个老人和孩子被村民们背在背上,在齐腰深的水里艰难地行走。看到李渊他们,老村长激动地喊道:“李教授!你们来了!村里的很多房子都进水了,粮食都快被淹了!”
“别慌!”李渊大声说,“我们带了铁锹和沙袋,先把村口的路堵上,防止更多的水进来!男人们跟我来,女人们帮忙转移老人和孩子,把粮食搬到村后的山坡上!”
大家立刻行动起来,男人们用沙袋在村口筑起一道矮墙,女人们则搀扶着老人、抱着孩子,往山坡上走。李悦也赶来了,她背着一个装满药品和食物的背包,看到一个小女孩在哭,立刻走过去,从背包里拿出一块巧克力,递给小女孩:“别怕,我们会保护你的,你看,这是甜的,吃了就不难过了。”
小女孩接过巧克力,咬了一口,渐渐停止了哭泣,紧紧抓住李悦的手,跟着她往山坡上走。李悦一边走,一边给孩子们唱歌,她唱的是自己改编的《奥莫河之歌》,旋律温柔,歌词里满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孩子们跟着她一起唱,歌声在雨幕中回荡,驱散了大家心中的恐惧和不安。
傍晚的时候,洪水终于退了。村庄里虽然一片狼藉,房子里积满了泥水,粮食却大部分都保住了。村民们坐在山坡上,看着被洪水淹没的家园,眼里满是疲惫,却也有一丝庆幸——幸好有李渊他们帮忙,不然损失会更严重。
老村长走到李渊身边,递给他一碗热咖啡:“李教授,谢谢你们。要是没有你们,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李渊接过咖啡,喝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滑进胃里:“我们是朋友,朋友之间就该互相帮忙。明天我们会派工程师来帮你们修房子,再给你们送些种子和化肥,等水彻底退了,咱们再种一茬晚熟的大豆,不会影响今年的收成。”
老村长眼眶一热,紧紧握住李渊的手:“你们真是我们的亲人啊!我们以前总说,奥莫河是我们的母亲河,现在我们知道,你们中国人,也是我们的亲人!”
回到示范中心时,天已经黑了。大家都累得不行,却还是先去检查了种子仓库和实验室。幸好苏瑶和李悦提前把重要的资料和种子搬到了高处,没有受到损失。李阳去厨房煮了一锅姜汤,大家围坐在火塘边,喝着姜汤,聊着白天的事,虽然浑身酸痛,却都觉得心里暖暖的。
“今天那个穿蓝色校服的男孩,叫姆博,他说以后想当农业技术员,像咱们一样,在非洲种大豆。”李阳喝了一口姜汤,笑着说,“他还问我,能不能跟着咱们学智能装备,说想让非洲的农田都用上中国的技术。”
苏瑶点了点头:“这孩子很聪明,上次测土壤湿度,他记的数据比谁都准。等这次洪水过后,咱们可以正式收他当徒弟,好好教他。”
李渊看着李阳和苏瑶,心里忽然觉得很踏实。他想起自己刚到非洲的时候,身边只有苏瑶,面对贫瘠的土地和陌生的环境,他也曾迷茫过,担心过。现在,他有了孩子们的陪伴,有了当地村民和学生的信任,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他知道,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他们都能一起克服。
“对了,下周东非共同体的农业部长要来考察,咱们的大豆加工车间还能按时投产吗?”苏瑶忽然想起这件事,有些担心地问。
李渊放下姜汤碗,说道:“放心,工程师们说明天就能修复被洪水损坏的设备,加工车间的主体结构没受影响,肯定能按时投产。到时候,咱们让部长看看,就算遇到洪水,咱们的大豆产业也能挺过来,还能给当地村民带来希望。”
李悦也笑着说:“我也准备了一个惊喜,我把今天在村里听到的村民歌声录了下来,打算加到我的小提琴曲里,等部长来的时候,拉给大家听,让他听听非洲的声音,听听中非友谊的声音。”
大家都笑了起来,火塘里的火焰跳动着,映得每个人的脸上都暖洋洋的。窗外的雨已经停了,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地上,像是一片银色的纱。奥莫河的流水声在夜色中格外清晰,像是在为他们加油,为他们祝福。
接下来的几天,大家都在忙着灾后重建。工程师们修复了加工车间的设备,李渊和李阳带着学生们重新整理了试验田,苏瑶则去村里给村民们送种子和化肥,还教他们如何防治洪水过后可能出现的病虫害。李悦也没闲着,她跟着老艺人巴鲁学打鼓,还把村民们的歌声和奥莫河的流水声混进自己的小提琴曲里,曲子越来越完整,也越来越动人。
农业部长考察的那天,天气格外好。金色的阳光洒在示范中心的广场上,加工车间的机器已经开始运转,空气中弥漫着大豆的清香。部长走进车间,看到自动化的生产线正在有条不紊地工作,大豆被加工成豆油和豆腐,当地工人熟练地操作着机器,脸上满是自豪的笑容,忍不住点头称赞:“中国技术真是了不起!不仅帮我们种出了高产大豆,还教会了我们加工技术,让我们的大豆能卖出更好的价钱!”
在试验田边,部长看到绿油油的大豆苗已经重新挺直了腰杆,有些甚至已经开出了小小的白花,惊讶地问:“听说前几天这里遭遇了洪水,这些豆苗竟然恢复得这么快?”
李渊笑着说:“这多亏了我们的‘中埃1号’大豆品种,它的抗逆性很强,再加上我们和当地村民、学生们一起努力,及时排涝、加固围栏,所以豆苗很快就恢复了生长。”
李阳还向部长展示了智能灌溉系统,他用手机打开App,屏幕上立刻显示出试验田的土壤湿度、温度和大豆苗的生长数据。“通过这个系统,我们可以远程控制灌溉,还能预警病虫害,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率。”李阳一边说,一边点击屏幕,田里的喷头立刻喷出细雾,均匀地洒在豆苗上。
部长看得连连点头,对身边的随行人员说:“我们一定要把中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到更多的非洲国家,让更多的非洲人民能吃饱饭,能过上好日子!”
考察结束时,李悦为大家演奏了她创作的小提琴曲《山海情》。当旋律响起时,所有人都安静下来——曲子里有奥莫河的流水声,有非洲鼓的节奏,有村民们的歌声,还有江南小调的温婉,两种不同的文化在旋律中交融,诉说着中非人民跨越山海的友谊。
部长听得热泪盈眶,握住李渊的手说:“这曲子真好,它不仅是音乐,更是中非友谊的见证。我相信,在你们的努力下,中非友谊会像你们种的大豆一样,在非洲的土地上深深扎根,结出更多的果实!”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示范中心的广场上,也洒在每个人的脸上。李渊看着身边的苏瑶、李阳和李悦,看着远处正在田间劳作的当地村民和学生,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就像奥莫河的流水,永远不会停止;就像他们种的大豆,在岁月的浇灌下,会一代又一代地生长,把中非友谊的薪火,永远传递下去。
夜色渐深,示范中心的灯光一盏盏亮起,像是黑夜里的星星。李渊和苏瑶坐在办公室里,整理着当天的考察报告;李阳在实验室里调试着新的智能设备;李悦则在露台上拉着小提琴,旋律温柔,飘向远处的奥莫河,与流水声交织在一起,像是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坚守、奉献和爱的故事,这个故事,会永远流传在山海之间,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田,也永远铭记在中非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