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九十四章: 归程启锚,商海潮生
奥莫河的晨雾还没散尽,示范中心的会议室里已坐满了人。李渊将“中埃1号”大豆的种子样本轻轻放在桌案中央,玻璃罐在晨光下泛着温润的光,罐身贴着的标签上,“2018-2023 中非合作试验田”的字迹格外清晰。他对面坐着埃塞俄比亚农业部长、示范中心的当地技术员代表,还有从国内赶来的鼎盛集团项目负责人周明——一身深灰色西装,公文包上印着的“鼎盛农业科技”logo,在严肃的氛围里多了几分商业气息。
“李教授,这五年辛苦您了。”周明率先开口,将一份厚厚的文件推到李渊面前,“集团董事会已经审议通过,‘中埃1号’大豆品种的国内推广权由鼎盛全权负责,后续的种子繁育、技术培训,都会按照咱们之前商定的方案推进。这次请您和苏教授提前回国,也是想让您牵头组建技术团队,把非洲的种植经验本土化。”
李渊翻开文件,指尖划过“技术平移”“农户培训”等关键词,目光落在附件里的国内试验田分布图上——东北的黑土地、华北的平原、江南的丘陵,标注的试点区域密密麻麻,像是撒在祖国大地上的希望种子。他抬头看向苏瑶,她正低头看着手里的土壤检测报告,眉头微蹙,显然是在思考非洲土壤与国内土壤的适配问题。
“周总,国内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与非洲差异较大,‘中埃1号’虽然抗逆性强,但直接推广可能会出现问题。”苏瑶抬起头,将一份检测报告递过去,“你看,非洲的土壤偏碱性,而东北的土壤偏酸性,咱们需要先在试点田进行土壤改良,再逐步扩大种植面积。另外,国内农户的种植习惯和非洲不同,培训方案也得重新制定。”
周明接过报告,仔细翻看后点头:“您考虑得很周全,集团已经安排了农业专家团队,等您回国后就和您对接。对了,还有件事需要跟您商量——鼎盛集团计划在非洲成立分公司,负责‘中埃1号’在东非五国的推广,想邀请李阳留在非洲担任技术总监,不知道他的意愿如何?”
这话一出,会议室里的目光都集中在李阳身上。他正坐在角落,手里拿着平板记录会议要点,听到自己的名字,抬起头时眼里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又多了几分期待。“周总,我愿意留在非洲。”李阳放下平板,语气坚定,“这五年我跟着爸妈在示范中心学习,对非洲的气候、土壤和农户需求都比较了解,而且我和当地的技术员、学生们也建立了联系,继续在这里推进项目,能减少很多沟通成本。”
李渊看着儿子,想起他小时候跟着自己在田里认作物的样子,如今儿子已经能独当一面,心里既骄傲又有些不舍。苏瑶握住他的手,轻轻捏了捏,眼神里满是理解——他们都知道,李阳的选择不仅是为了事业,更是为了延续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
会议结束后,周明拉着李渊去了示范中心的大豆加工车间。机器运转的轰鸣声里,当地工人正熟练地操作着生产线,金黄的豆油顺着管道流入储罐,豆腐、豆干等豆制品整齐地摆放在传送带上。“您看,这车间的年产值能达到两百万美元,带动了两百多个当地就业岗位。”周明指着墙上的产销数据图,“集团计划把这个模式复制到东非其他国家,到时候还需要李阳多费心。”
李渊点点头,目光落在车间角落里的一块黑板上——上面用当地语言和中文写着“安全生产”“品质第一”,是李阳上个月亲手写的。他忽然想起五年前刚建车间时,当地工人连机器开关都不会按,现在却能独立操作复杂的生产线,心里满是欣慰。“周总,不管是在国内还是非洲,咱们都得记住,做农业不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让老百姓能吃饱饭、过好日子。”
“您放心,鼎盛集团一直秉持‘科技惠农’的理念,绝不会辜负您和苏教授的心血。”周明郑重地说,“集团已经设立了专项基金,用于资助非洲的农业教育,还会每年选派优秀的当地学生到中国留学,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
回到宿舍时,李悦正坐在床边整理她的录音设备,电脑屏幕上播放着她在非洲录制的音乐素材——有奥莫河的流水声、非洲鼓的节奏、村民们的歌声,还有大豆生长时的细微声响。“爸,妈,我决定了,回国后先把在非洲创作的小提琴曲整理出来,然后申请去音乐学院的非洲音乐研究中心读研,继续研究中非音乐的融合。”李悦关掉电脑,眼里满是憧憬,“我想通过音乐,让更多中国人了解非洲,也让更多非洲人了解中国。”
苏瑶走过去,摸了摸女儿的头:“你的想法很好,妈妈支持你。不管是农业还是音乐,只要能促进中非交流,都是有意义的事。”她转身从衣柜里拿出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几件当地的传统服饰和手工艺品,“这些都是村里的乡亲们送的,你带着,就当是非洲给你的礼物。”
接下来的几天,李渊和苏瑶忙着交接示范中心的工作——给当地技术员讲解后续的种植要点,和周明确认国内项目的时间节点,还去村里和老村长、巴鲁等老朋友告别。老村长拉着李渊的手,非要塞给他一篮晒干的芒果干:“李教授,你一定要常回来看看,咱们种的大豆还等着你来验收呢!”巴鲁则把一把亲手做的葫芦琴送给李悦:“悦悦,这把琴能拉出奥莫河的声音,你想非洲的时候,就拉一拉。”
离别的那天,奥莫河的岸边站满了人——示范中心的员工、村里的乡亲们、当地的学生,还有埃塞俄比亚农业部长。李阳穿着崭新的工作服,站在人群里,正和姆博等学生交代智能灌溉系统的维护要点。李渊和苏瑶、李悦站在皮卡车旁,看着眼前熟悉的面孔,眼眶忍不住发热。
“爸,妈,你们放心回国,我会把示范中心照顾好,也会把‘中埃1号’推广到更多地方。”李阳走过来,用力抱了抱李渊和苏瑶,“等国内的项目走上正轨,我就回去看你们。”
李悦也抱住哥哥,哽咽着说:“哥,你在非洲要照顾好自己,记得常给我们打电话,我会把录好的音乐发给你。”
汽车缓缓开动,岸边的人群渐渐变小,奥莫河的流水声也越来越远。苏瑶靠在李渊肩上,手里紧紧攥着老村长送的芒果干,轻声说:“真舍不得这里。”
李渊握住她的手,目光望向窗外——远处的草原上,一群孩子正在追逐打闹,他们的笑声飘进车里,像是一串温暖的音符。“咱们不是离开,只是换个地方继续做事。”李渊轻声说,“国内的试验田等着咱们,李阳在非洲也需要咱们支持,还有更多的事等着咱们去做呢。”
飞机起飞时,李悦靠在舷窗边,看着非洲的土地渐渐变成一个小小的点,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她从包里拿出巴鲁送的葫芦琴,轻轻拨动琴弦,悠扬的旋律在机舱里响起,带着对非洲的思念,也带着对未来的期待。
十几个小时后,飞机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走出航站楼,扑面而来的是熟悉的空气,耳边是熟悉的乡音。周明早已安排好车,等着接他们去鼎盛集团总部。车上,周明递给李渊一份行程表:“李教授,明天上午集团董事会想请您做报告,介绍‘中埃1号’的研发和推广经验;下午安排您去东北的试验田考察,那里已经准备好了土壤改良的前期工作。”
李渊接过行程表,看着密密麻麻的安排,忽然想起五年前刚到非洲时的场景——那时他也是这样,带着满腔的热情和责任,开始了一段未知的旅程。现在,他又要开启一段新的旅程,虽然地点变了,但初心未改。
第二天上午,鼎盛集团的会议室里座无虚席。李渊站在讲台上,手里拿着“中埃1号”的种子样本,身后的大屏幕上播放着非洲试验田的照片——从荒芜的土地到绿油油的大豆田,从当地农民疑惑的眼神到丰收时灿烂的笑容,每一张照片都记录着五年的心血和付出。
“这五年,我们在非洲种出的不仅是高产大豆,更是中非人民的友谊。”李渊的声音铿锵有力,“现在,我们要把‘中埃1号’带回国内,种在祖国的土地上,让它为中国的农业发展贡献力量,也为中非友谊续写新的篇章。”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周明带头站起来,眼里满是敬佩。苏瑶坐在台下,看着丈夫自信的身影,想起他们一起在非洲熬夜测数据、一起在田里抗洪水、一起在毡房里喝奶茶的日子,心里满是幸福。
下午,李渊和苏瑶乘坐飞机前往东北。飞机降落在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时,外面正飘着小雪。鼎盛集团的当地负责人早已在机场等候,车子直接开往东北的试验田。看着窗外熟悉的黑土地,李渊忍不住下车,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放在鼻尖轻嗅——泥土里带着熟悉的气息,是他从小就熟悉的味道。
“李教授,这里的土壤改良工作已经进行了一个月,我们按照您的要求,添加了有机肥和改良剂,现在土壤的酸碱度已经接近适合‘中埃1号’生长的范围。”当地负责人递过来一份检测报告,“下周我们就可以播种,预计明年春天就能看到豆苗出土。”
李渊接过报告,仔细看着数据,满意地点点头:“很好,播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间距,还要做好保温措施,东北的冬天冷,别冻坏了种子。”他转身对苏瑶说,“咱们明天再去华北和江南的试点田看看,争取把每个地方的情况都摸清楚,制定出最适合的种植方案。”
苏瑶笑着点头:“好,咱们一起去。”
接下来的半个月,李渊和苏瑶跑遍了国内的各个试点田——在东北的黑土地上,他们和农户一起讨论土壤改良的细节;在华北的平原上,他们指导农民调试智能灌溉设备;在江南的丘陵上,他们研究如何利用地形优势提高大豆的产量。每到一个地方,他们都会把非洲的种植经验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制定出个性化的种植方案。
李阳也没闲着,他在非洲忙着组建鼎盛集团非洲分公司的技术团队,还经常和国内的团队视频连线,分享非洲的种植经验。李悦则在国内忙着整理她的音乐素材,还去了几所大学举办小型音乐会,用小提琴演奏她在非洲创作的曲子,让更多人了解非洲的文化和中非友谊。
一个月后,李渊和苏瑶回到北京。鼎盛集团为他们举办了欢迎仪式,集团董事长亲自为他们颁发了“科技惠农先锋”奖章。仪式结束后,董事长拉着李渊的手说:“李教授,您和苏教授为‘中埃1号’的研发和推广付出了太多,集团决定,将‘中埃1号’的部分收益用于资助贫困地区的农业教育,让更多的孩子能学习农业技术,为中国的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李渊深受感动:“谢谢董事长,这也是我们一直想做的事。农业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我们愿意为培养更多的农业人才出一份力。”
那天晚上,李渊和苏瑶坐在家里的阳台上,看着远处的灯火,手里拿着李阳和李悦发来的照片——李阳在非洲的试验田边和当地学生合影,李悦在大学的音乐会上演奏小提琴。苏瑶靠在李渊肩上,轻声说:“你看,咱们的孩子都长大了,都在为自己的梦想和这份情谊努力。”
李渊握住她的手,眼里满是温柔:“是啊,不管是在非洲还是在中国,不管是农业还是音乐,咱们一家人都在做有意义的事。以后,咱们还要一起看着‘中埃1号’在更多的土地上生长,看着中非友谊结出更多的果实。”
月光洒在他们身上,像是为他们披上了一层银色的纱。远处的城市灯火璀璨,近处的阳台上,一盆刚种下的“中埃1号”大豆种子正在悄然发芽,嫩绿的芽尖顶着泥土,像是在向这个世界宣告它的到来。李渊和苏瑶知道,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在祖国的土地上,在非洲的草原上,在每一片播种希望的田野里,在每一段连接心灵的旋律中,他们会继续用坚守和奉献,书写属于他们的,属于中非人民的,跨越山海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