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 双线并行,山海同心
北京的晨光刚漫过鼎盛集团总部的落地窗,李渊已坐在会议室的主位上,指尖划过面前的“中埃1号”国内推广进度表。表格里,东北黑土地的播种时间、华北平原的智能设备调试节点、江南丘陵的土壤改良方案,都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得清清楚楚,最下方一行“李阳——非洲分公司技术对接”的字样,让他想起昨夜儿子发来的视频——视频里,李阳站在埃塞俄比亚的试验田边,身后是正在安装的新播种机,脸上沾着泥土,却笑得格外明亮。
“李教授,东北试点田的农户反馈,‘中埃1号’的种子发芽率比预期高了5%,但有几户反映豆苗叶片有点发黄,怀疑是土壤肥力不足。”鼎盛集团农业技术部的张经理推过来一份检测报告,纸上的数据显示,部分地块的氮含量略低于标准值。
苏瑶接过报告,眉头微蹙,指尖在“氮含量”三个字上轻轻点了点:“应该是东北黑土虽然肥沃,但长期种植玉米后,氮元素消耗较大。咱们之前在非洲用的根瘤菌剂,针对的是碱性土壤,在东北的酸性黑土里活性可能不够,得调整菌剂的配方。”她抬头看向李渊,眼神里带着熟悉的默契,“我下午去东北,现场测一下土壤的微生物活性,顺便跟农户聊聊种植习惯,看看能不能结合他们的经验改良菌剂。”
李渊点头,又看向负责华北区域的王经理:“华北的智能灌溉系统调试得怎么样?之前李阳说,非洲的系统在干旱地区很管用,但华北春季多风,得注意设备的防风性能。”
“您放心,我们已经给灌溉喷头加了防风罩,还跟当地的农机站合作,培训了20个农户技术员,他们现在都能独立用手机App控制灌溉了。”王经理递来一段视频,画面里,一位中年农户正拿着手机,熟练地点击屏幕,田里的喷头立刻精准地对着豆苗喷水,他脸上的笑容格外真切,“这位农户之前总说‘高科技用不惯’,现在天天跟邻居炫耀,说‘手机比锄头还好用’。”
会议室里的人都笑了起来,李渊看着视频里的场景,想起五年前在非洲,姆巴莱第一次用智能设备时,也是这样从“不敢碰”到“离不开”。他忽然觉得,不管是在非洲还是中国,农户对“能增产、能省心”的技术,总是有着最朴素的认可。
下午,苏瑶带着土壤检测设备,登上了前往东北的高铁。车厢里,她翻看着农户档案,其中一份记录让她停住了目光——农户赵建国,种了三十年地,去年因为玉米价格下跌,家里的收入少了一大半,这次是第一批报名试种“中埃1号”的农户,备注里写着“希望能给儿子凑够大学学费”。
抵达东北试点田时,夕阳正把黑土地染成金色。赵建国早已在田边等候,手里拿着一个泛黄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每天的气温、湿度和豆苗生长情况。“苏教授,您可来了!”他快步迎上来,指着田里的豆苗,语气里满是焦急,“您看,这几垄的叶子黄得厉害,我天天浇水、施肥,还是不见好,是不是这种子不适合咱这儿的地啊?”
苏瑶蹲下身,从田里取了一点土,放在检测仪器里,又摘下一片黄叶子,对着阳光仔细看了看:“赵大哥,您别着急,不是种子的问题,是土壤里的根瘤菌活性不够,大豆吸不上氮。您之前种玉米,是不是常用尿素施肥?”
赵建国愣了一下,点头道:“是啊,种玉米都用尿素,劲儿大。”
“大豆跟玉米不一样,它靠根瘤菌固氮,用太多尿素反而会抑制菌的活性。”苏瑶一边调试仪器,一边跟他解释,“我先给您的田撒点改良后的菌剂,再教您怎么测土壤的氮含量,以后按需求施肥,既省钱又增产。”
那天晚上,苏瑶住在赵建国家的农家院。晚饭时,赵建国的儿子赵小宇放学回来,看到苏瑶带来的大豆种植手册,眼睛立刻亮了:“苏阿姨,我在学校学过,大豆能跟根瘤菌共生,您这手册上的图比课本上的还清楚!”他拿出笔记本,缠着苏瑶问了好多问题,从根瘤菌的作用原理到智能灌溉的技术细节,眼里满是对农业科技的好奇。
苏瑶看着眼前的少年,想起了李阳小时候——那时候李阳也是这样,总跟在李渊身后,问田里的小麦为什么会抽穗,问拖拉机为什么能耕地。她忽然觉得,农业的传承,从来都不止是技术的传递,更是这份对土地的热爱,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心里。
与此同时,非洲埃塞俄比亚的示范中心里,李阳正带着当地学生姆博调试新到的无人机播种机。无人机的螺旋桨转动起来,带着细碎的风声,将“中埃1号”的种子均匀地撒在田里。姆博握着遥控器,手有些发颤,眼神却格外专注——这是他第一次操作无人机,之前他总觉得“这玩意儿比牛还难管”,现在却觉得“比牛快多了,一天能种十亩地”。
“姆博,你看屏幕上的绿点,代表种子的落点,要是偏了,就调右边的摇杆。”李阳在一旁指导,手指在屏幕上指出落点的偏差,“咱们之前种的大豆,因为人工播种不均匀,有的地方密,有的地方稀,产量差了不少。用无人机播种,间距能精确到30厘米,产量至少能提10%。”
姆博点点头,慢慢调整摇杆,无人机的落点越来越准。播完一块田,他兴奋地抱住李阳:“李阳哥,我学会了!以后我教其他同学,咱们让全村的田都用无人机播种!”
李阳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平板电脑,打开国内传来的“中埃1号”生长数据:“你看,中国东北的豆苗已经长到10厘米了,苏教授还改良了根瘤菌剂,咱们下个月也试试,看看能不能让咱们的大豆长得更好。”
姆博凑过来看,指着屏幕上的照片:“这是中国的田吗?跟咱们的草原不一样,绿油油的,真好看。以后我能去中国看看吗?我想学习更多的农业技术,回来教更多的人。”
“当然能。”李阳点头,眼里满是认真,“鼎盛集团有个‘中非农业交流计划’,每年会选优秀的当地学生去中国留学,你好好学,以后肯定能去。”
那天晚上,李阳给李渊和苏瑶打了视频电话。屏幕里,苏瑶正在赵建国家的院子里,跟赵小宇一起整理大豆种植笔记;李渊则在办公室里,看着华北传来的智能灌溉系统运行数据。一家四口,跨越山海,却都在为同一件事忙碌——让“中埃1号”在更多的土地上生长,让农业科技惠及更多的人。
“爸,妈,姆博说想去中国留学,我已经帮他报名了‘中非农业交流计划’。”李阳的声音里满是期待,“等他去了中国,你们多照顾他,带他去看看东北的黑土地,看看华北的智能农场。”
“放心吧,我们会的。”苏瑶笑着说,“赵小宇也说,以后想考农业大学,学大豆育种,等他毕业了,说不定还能跟你和姆博一起工作呢。”
李渊看着屏幕里的儿子,又看了看身边的苏瑶,心里满是欣慰。他想起五年前刚到非洲时,有人问他“值得吗”,那时候他不知道答案,现在他知道了——当看到非洲农户捧着高产大豆时的笑容,当看到中国农户用智能设备省时省力时的满足,当看到孩子们眼里对农业科技的向往,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日子一天天过去,东北试点田的豆苗渐渐挺直了腰杆,叶片变得浓绿发亮;华北的智能灌溉系统稳定运行,农户们再也不用“靠天吃饭”;非洲的无人机播种机普及开来,大片的大豆田像是绿色的海洋。李悦也没闲着,她整理好了在非洲创作的小提琴曲,在国内举办了“山海情”音乐会,曲子里的奥莫河流水声、非洲鼓点和中国小调,打动了无数听众,很多人听完后,都对中非农业合作产生了兴趣,还有不少大学生报名参加了鼎盛集团的“中非农业志愿者计划”。
一个月后,苏瑶从东北回来,带回了改良后的根瘤菌剂配方和厚厚的农户调研笔记。李渊组织技术团队,根据她的调研结果,制定了更细致的国内推广方案;李阳则在非洲试用了新的菌剂,大豆的根瘤数量比之前多了30%,当地农户都笑着说“这豆子跟吃了蜜似的,长得真快”。
这天,鼎盛集团召开“中埃1号”推广总结会。会议室的大屏幕上,播放着中国和非洲的大豆田照片——东北的黑土地上,豆苗随风摇曳;非洲的草原上,无人机在田间穿梭;中国的农户在智能设备前微笑;非洲的学生在试验田边记录数据。一张张照片,串联起跨越山海的情谊,也见证着农业科技的力量。
“‘中埃1号’不仅是一个大豆品种,更是中非友谊的象征,是科技惠农的载体。”李渊站在讲台上,声音铿锵有力,“未来,我们会继续优化技术,让它在更多的国家、更多的土地上生长,也会继续培养农业人才,让这份情谊、这份技术,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苏瑶看着身边的李渊,想起他们一起在非洲熬夜测数据、一起在东北的田埂上帮农户解决问题、一起看着孩子们为农业科技努力的日子,眼里满是温柔。她知道,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在中国的田野里,在非洲的草原上,在每一个为“让更多人吃饱饭、过好日子”而努力的日子里,他们会继续携手同行,用坚守和奉献,书写属于他们的,属于中非人民的,跨越山海的传奇。
夕阳透过落地窗,洒在会议室里,也洒在李渊和苏瑶的身上。他们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像是在为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为这份坚守初心的执着,画上一个温暖而坚定的注脚。而“中埃1号”的种子,还在继续生根、发芽、生长,在岁月的浇灌下,结出更多的果实,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田,也永远铭记在中非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