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机内阁殿内,鎏金铜炉里燃着上好的龙涎香,烟气袅袅缠绕着殿中四根盘龙金柱,将满殿的肃杀之气稍稍中和。天子罗彦身着玄色十二章纹龙袍,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御案上摊开的《江表舆图》,目光却落在图中荆州与江东的交界线上,沉声道:“眼下曹魏已灭,慕容垂的燕国也亡于凡儿之手,北方州郡尽归吾大新版图。接下来,该是集中全力对付东吴孙权与荆汉刘备了。贾诩、赵云、甄尧,汝等三人随朕征战多年,说说看,咱们该先取哪一国?”
话音落下,殿内陷入短暂的寂静,只有窗外传来的檐角铜铃轻响。甄尧上前一步,玄色朝服的下摆扫过金砖地面,发出细微的摩擦声。他眉头微蹙,显然是思索了片刻,才拱手回禀道:“陛下,臣以为当优先征讨荆汉刘备。吾朝将士多为北方铁骑,在平原之上堪称陆战无敌,可东吴依江而守,水师精锐冠绝天下,吾军若贸然过江,怕是难以突破其水防,更遑论取得决定性优势。而荆汉虽有诸葛亮谋划、张飞为将,但其地盘在荆州,其中荆州地处江汉平原,正适合吾军骑兵作战。若能先灭荆汉,拿下荆州这处水陆要冲,届时吾军可扩大水师,顺江而下攻打东吴,胜算必然大增。”
罗彦闻言,指尖在舆图上荆州的位置轻轻一点,眼底闪过一丝赞同,随即抬眼看向贾诩与赵云道:“文和、子龙,汝等二位是何意见?”
赵云一身金甲未卸,甲叶碰撞间发出清脆的声响,他上前一步,声如洪钟道:“末将附议甄大人之见!先灭荆汉,拿下荆州乃是上策。荆州地势非常重要——北可连中原,南可通交趾,东可顺江击吴,西可扼守巴蜀。一旦拿下荆州,吾军便能水陆并进,届时东吴腹背受敌,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罗彦听着两人的话,没有立刻表态,只是目光转向一直沉默的贾诩。贾诩今日穿着一身素色锦袍,面容清癯,此刻见天子看来,才缓缓躬身道:“陛下,臣以为甄大人与赵将军所言,乃是稳妥之策。但要想以最小代价拿下荆汉与东吴,或许可采用‘偷梁换柱、声东击西’之计。”
“哦?”罗彦闻言,眼睛顿时一亮,身体微微前倾,“文和不妨细细道来。”
随即,贾诩便将自己的谋划细细道来…………
罗彦听着贾诩的计谋,手指在舆图上沿着宛城、南阳、江陵的路线划了一圈,脸上渐渐露出喜色,忍不住拍了拍御案道:“好!好一个偷梁换柱、声东击西!文和此计,实在是妙!就按此计实行!”
说到这里,罗彦站起身,龙袍下摆扫过御案,眼中闪过一丝果决道:“此番南征,朕打算御驾亲征。朕亲率大军在襄阳造势,既能鼓舞军心,更能迷惑东吴,让他们深信咱们攻打刘备。”
贾诩闻言,眉头微挑,随即拱手道:“陛下御驾亲征,固然能提振士气、迷惑敌军,但臣有一事担忧——陛下亲征在外,京城若无人主持大局,恐生变故。因此,臣以为,在陛下出征之前,应先立下太子监国。如此一来,既稳定了后方,也能让东吴更加相信我军此次南征的决心,使此番计谋更容易成功。”
“末将也认为该如此!”赵云立刻附和,语气坚定,“京城乃天下根本,陛下亲征后,必须有一位皇子坐镇中枢,统筹朝政、调度粮草。立太子监国,既是稳定后方的良策,也是向天下昭示陛下的决断。”
甄尧见状,也上前一步,躬身道:“臣附议贾大人与赵将军之见。立太子监国,可安朝臣之心、定百姓之念,更能确保南征大军的后勤供应无虞。此事关系重大,还请陛下三思。”
罗彦站在殿中,目光扫过三人,见他们都持同样的意见,心中也渐渐有了决断。他沉吟片刻,缓缓点头:“汝等所言极是。朕亲征在外,后方的确需要有人主持。此事朕明白了,汝等先下去准备南征的各项事宜,太子之事,朕自有安排。”
“诺!”三人齐声回应,躬身行礼后,缓缓退出了军机内阁殿。殿内只剩下罗彦一人,他重新走到御案前,目光落在舆图上,又想起方才三人提及的太子之事,眉头微微蹙起,手指轻轻敲击着御案,陷入了沉思。
翌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御书房外的汉白玉栏杆上还沾着露水。罗彦身着常服,坐在窗边的紫檀木椅上,手中捧着一杯温热的浓茶,目光却看向窗外的梧桐树,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不多时,殿外传来内侍轻细的通报声:“启禀陛下,大皇子殿下、二皇子殿下、三皇子殿下、五皇子殿下已到殿外。”
“让他们进来。”罗彦放下茶杯,声音平静无波。
很快,四个身着锦袍的年轻皇子依次走进御书房。走在最前面的是大皇子罗捷,他今年二十七岁,面容与罗彦有几分相似,只是眉宇间多了几分沉稳;紧随其后的是二皇子罗裕,他比罗捷小两月,身形略显单薄,眼神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郁;三皇子罗逸排行第三,性格最为内敛,平日里话不多,总是一副沉思的模样;最后进来的是五皇子罗凡,他年仅二十岁,却已是战功赫赫——前不久刚率军灭了曹魏和燕国,一身浅紫色锦袍穿在身上,更显英气勃发,只是他的脸上没有丝毫得意,反而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稳。
四人走进殿中,齐齐跪下,行了三叩九拜之礼:“儿臣参见父皇。”
“起来吧。”罗彦的目光缓缓扫过四个儿子,最后落在罗凡身上,随即又移开,沉声道,“今日让汝等兄弟四人前来,不为别的,只为太子一事。”
“太子一事?”这话如同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在四人心中激起了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