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春后第一个回暖的午后,阳光如金色的细沙般穿过渔网结门帘,轻轻地洒在\"拾光\"的木地板上,形成一片片细碎的光斑,仿佛是时间的碎片。阿志的吉他声在空气中缓缓浮动,弹奏的正是那首《拾光里的四季》,悠扬的旋律如同春日的微风,轻柔地吹拂着人们的心灵。
\"奶奶,快看!\"小棠突然兴奋地拽住老太太的衣角,她头上的羊角辫随着动作摇晃,上面的银铃铛发出清脆的叮当声。小棠的眼睛紧紧盯着墙上的一幅画,画上是一片蓝色的海洋,海面上漂浮着许多五颜六色的海玻璃。\"那幅画里的海玻璃,和爸爸捡给我的好像啊!\"
老太太眯起眼睛,阳光在她脸上的皱纹间流淌,仿佛给那些岁月的痕迹都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她仔细端详着那幅画,然后微笑着说:\"是像呢,不过这块更亮一些。\"说着,她伸出手,想要取下挂在墙上的锦缎包。然而,当她的手指碰到锦缎时,却微微颤抖了一下——这是她年轻时在苏州绣坊工作时落下的毛病,岁月的流逝并没有让这个毛病消失。
思雨见状,连忙上前接过老太太手中的锦缎包,她能感觉到那薄胎瓷的茶具在她的掌心凉得像一捧春水。\"这太贵重了,我不能收。\"思雨有些惶恐地说道。
老太太却微笑着按住她的手,她的掌心有着常年捏绣花针留下的茧,这些茧子虽然粗糙,但却充满了温暖。\"收下吧,\"老太太温和地说,\"小棠昨晚上非要把她存了三年的压岁钱塞给我,说'思雨姐姐的桂花糕比糖还甜,该用最好的杯子配'。\"
小棠小心翼翼地踮起脚尖,将那罐碧螺春轻轻地放在吧台上。罐子一打开,一股淡淡的清香便飘散开来,仿佛整个房间都被这股清新的茶香所笼罩。
“爸爸说,苏州的茶遇到港城的水,会讲新的故事呢。”小棠轻声说道,声音中透露出一丝神秘。接着,她突然压低了声音,像是要分享一个小秘密:“其实啊,我偷偷把幼儿园发的牛奶倒掉了,然后用那个瓶子装了太湖水带过来的……”
阳光透过窗户,斜斜地洒在茶汤里,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线。思雨静静地看着茶叶在水中慢慢舒展,就像她自己的思绪一样,逐渐展开。她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那个暴雨倾盆的日子,自己也是这样,毫不犹豫地把最后一点干净的水分给了那个发烧的孩子。
“你画的流星真好看。”小棠的声音打断了思雨的回忆。她蹲在那个河北孩子的画前,仔细地端详着那幅画,手指悬在空中,仿佛想要描摹出流星的轨迹。
“我们老师说过,流星是迷路的星星。”小棠喃喃自语道。
思雨微笑着递过来一支蜡笔,当她看到小棠的指甲缝里还沾着苏州的泥土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温暖。
“要不要画幅新的?就画你心里的‘拾光’。”思雨温柔地提议道。
小棠紧紧咬着下唇,眼睛专注地盯着面前五颜六色的蜡笔,仿佛每一支都蕴含着无尽的可能性。她的小手犹豫不决地在各种颜色之间游移,最后像是下定决心一般,猛地抓起了那支金色的蜡笔。
“我要画两个月亮,”小棠轻声说道,“一个照在苏州的桥上,一个照在这里的石板路上。”她的声音清脆而坚定,仿佛这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
当金色的蜡笔在白色的纸面上划过,留下一道明亮的痕迹时,小棠忽然抬起头,目光与思雨姐姐交汇。她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问道:“思雨姐姐,你说流星落下来会变成什么呢?”
思雨姐姐还没来得及回答,阿志的声音便从身后传来:“会变成灯。”阿志不知何时已经站在了她们身后,他的吉他弦上还沾着些许松香,仿佛刚刚弹奏过一段美妙的旋律。
“去年暴雨夜,我看见思雨姐姐提着汽灯,背着孩子去医院,”阿志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敬佩,“那光比流星还要亮呢。”
小棠的画作在阳光的照耀下逐渐完成。她用白色的蜡笔描绘出了云朵的形状,然后小心翼翼地将画纸举起来,让阳光透过纸张。就在这时,一个令人惊喜的画面展现在众人眼前——原本隐形的图案突然显现了出来,那是两棵靠在一起的桂花树,它们的根系紧紧地纠缠在一起。
“这是秘密哦,”小棠神秘兮兮地将画纸的一角折起来,“只有对着光才能看见呢。”
与此同时,老渔民粗糙的手指正熟练地捏着渔网丝,他的动作虽然看起来有些笨拙,但实际上却出奇地灵巧。“这‘同心结’啊,我学了四十年都没学腻呢。”老渔民微笑着说道,他的笑容中透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技艺的执着。
小棠静静地蹲在一旁,海风轻柔地吹拂着她的发丝,带来一丝咸咸的气息。她好奇地看着老人手中的渔网,那蓝色的网在阳光下闪耀着微弱的光芒。
“爷爷,渔网为什么是蓝色的呢?”小棠眨着大眼睛,充满疑惑地问道。
老人微微一笑,手指灵活地翻飞着,网眼在他指间迅速而有规律地成形。他的动作娴熟而优雅,仿佛这张渔网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因为大海最蓝的时候,”老人缓缓说道,声音中透露出一种对大海的深深敬畏,“就是渔民该回家的时辰。”
他的目光突然转向思雨,那是一种温和而锐利的目光,似乎能穿透人的内心。
“姑娘,去年暴雨的时候,你是不是帮过一对渔民父子?”老人的声音低沉而有力。
思雨正在擦拭着杯子,听到老人的话,她的手猛地一顿,水珠顺着杯子滚落,滴落在吧台上,溅起小小的水花。
“他们的孩子发高烧……”思雨的声音有些颤抖,回忆起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她的心中仍然充满了担忧和焦急。
“那孩子是我的侄孙!”老人突然提高了声音,声音中带着一丝激动。他手中的渔网结在掌心微微颤动着,仿佛也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波澜。
“他爹说,有个酒馆老板娘借了辆三轮车,闯了三个红灯……”老人的声音渐渐低了下去,仿佛那三个红灯是他心中无法言说的痛。
“渔家人记恩,这结子你挂在门口,保准再大的风浪都刮不走。”老人说着,将手中编织好的渔网结递给思雨,那结子精致而牢固,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老人的用心和感激。
思雨接过渔网结,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结子,更是老人对她的一份深深的情谊。
当渔网结被挂在门楣上时,阳光正好透过网眼洒下来,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斑。小棠兴奋地伸手去抓那些光斑,笑声像一串清脆的风铃,在空气中回荡。
“爷爷,你看我网住阳光啦!”小棠的脸上洋溢着天真无邪的笑容,那笑容如同阳光一般温暖而明亮。
“同学们看仔细啦!”老渔民站在船头,高高举起渔网梭,阳光洒在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使他的皱纹更加明显。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能穿透海浪的喧嚣,“打结的时候,心一定要静,就像等待潮水退去一样……”
民俗系的学生们围在他身边,认真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手中的笔记本不时记录着要点。然而,就在这时,一个年轻的声音突然打断了老渔民的讲解。
“大爷,现在都用尼龙网了,学这个还有什么用呢?”说话的是学生小林,他一脸疑惑地看着老渔民手中的渔网梭。
老渔民的动作顿了一下,他沉默片刻,手中的渔网丝却在他指间越绷越紧。终于,他缓缓开口:“小伙子,我爹曾经说过,有些东西比‘有用’更加金贵。”他的目光投向门口挂着的一张破旧渔网,上面的结已经有些松散,但依然能看出它曾经经历过无数次风浪的洗礼。
“那晚台风来袭,就是这种老式的渔网救了七条命啊!”老渔民的声音有些颤抖,“尼龙绳虽然结实,但在礁石的摩擦下,早就断了。而这种老式的渔网,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它的结却异常牢固,能够承受住巨大的压力。”
同学们都安静下来,默默地听着老渔民的讲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多传统的技艺都被认为是无用的,但老渔民的故事却让他们意识到,这些看似过时的东西,也许在关键时刻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在船舱的角落里,小棠正拉着一位来自河北的阿姨学剪窗花。小棠好奇地问:“阿姨,为什么要剪桂花呀?”她的眼睛盯着阿姨手中的红纸,只见阿姨的剪刀像蝴蝶一样在红纸上飞舞,不一会儿,一朵精致的桂花就出现在了纸上。
“因为桂花最香的时候,”阿姨微笑着说,“就是游子最想家的时候呀。”她的声音温柔而亲切,让人不禁想起远方的故乡。
小棠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这时,阿姨忽然压低声音说:“其实呀,这花样……是我逃难的时候,一个苏州姑娘教给我的。”她的眼神有些黯淡,似乎回忆起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思雨端来桂花糕时,看见学生们的手上都沾了渔网丝的蓝。那蓝色在阳光下格外鲜艳,像把一片大海揉进了掌纹里。
\"这土要松些,\"渔民的女儿跪在花园里,碱蓬草的根系在她指间舒展,\"海边的植物啊,根扎得越深,叶子就越不怕咸。\"
小棠在旁边挖坑,额头沾着泥点:\"我的桂花籽什么时候发芽呀?\"
\"等它听够故事,\"思雨轻轻覆土,\"就像你奶奶的茶,要泡够时辰才出味。\"
傍晚浇水时,小棠突然惊呼:\"芽!是绿芽!\"那点新绿在暮色中微微颤动,像在回应什么。老太太弯腰细看,银镯子碰在花盆上:\"是棵好苗,比苏州那棵还精神。\"
\"为什么要把小红花贴这里呀?\"小棠踮脚往故事集上贴贴纸。
思雨帮她扶正:\"因为这是'拾光'最珍贵的宝贝啊。\"
\"比桂花糕还珍贵?\"
\"嗯,\"思雨指向墙上的画、门口的渔网结、院里的新芽,\"这些是用钱买不到的。\"
小棠似懂非懂地点头,忽然从口袋掏出颗糖:\"那这个也贴上去!是昨天那个城管叔叔给的,他说他儿子现在会背'谁知盘中餐'了...\"
送别时,渔网结在晚风中轻晃。老太太回头望了眼酒馆的灯光:\"小棠说,等秋天要带同学来数桂花。\"
预约铃响起时,新芽正顶开最后一粒土。思雨看着手机上的新消息——\"带紫菜来换故事\",忽然想起那晚暴雨中,自己也是这样,在黑暗里等一束不知会不会来的光。
而现在,这光已经生根发芽了。
春去夏来,小棠埋下的桂花籽已经长到膝盖高。嫩绿的叶片上还带着绒毛,在阳光下泛着细碎的光。
\"思雨姐姐,你看!\"小棠兴奋地指着新叶,\"老师说植物会记得长大的地方。\"她轻轻抚摸叶片,\"这棵桂花树会记得苏州的雨,也会记得港城的阳光。\"
老太太从锦囊里取出一包种子:\"这是清奇庵那棵金桂的后代,等秋天我们再来种下。\"她的手指拂过茶具,釉下彩的缠枝莲纹在晨光中若隐若现。
阿志调试着新谱的曲子,吉他声混着檐角风铃的脆响。渔网结在门口轻轻摇摆,网住一缕缕晨光。
思雨翻开故事集,最新的一页贴着学生们和老街坊的合影。每个人的笑容都那么真实,就像院子里盛开的碱蓬草,带着海风的咸涩与阳光的温暖。立夏那天,\"拾光\"举办了第一次\"故事分享会\"。
小棠站在小凳子上,朗诵自己写的《桂香长街》:\"...渔网结网住阳光,蜡笔画留住流星,而'拾光'的酒馆里,藏着整个春天的秘密...\"
老渔民展示着新编的渔网,网眼间缀着贝壳做的风铃。民俗系的学生们捧着刚学会的苏式糕点,香甜的气息弥漫整个院子。
思雨望着满院的笑脸,忽然明白:信任就像那颗桂花籽,只要用心浇灌,就一定能等到花开的那天。
当夕阳西下,最后一缕金光穿过渔网结,正好落在故事集的扉页上。那里写着小棠稚嫩的笔迹:\"这里的故事,才刚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