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繁忙而喜悦的日子如同湍急的溪流,不知不觉间流向了远方。
恰在新皇登基后首个重大政治工程完美收官之际,一件意料之外的风波却悄然降临,打破了这来之不易的平静。
辅政首脑桑弘羊,那位德高望重的朝廷栋梁,竟因积劳成疾,在府邸中不幸晕倒,震惊朝野!
老臣自此卧床不起,精神萎靡,面容憔悴,连日常起居都需仆人搀扶,更遑论处理繁杂的国家大事。
经过深思熟虑,桑老大人终于上呈一封措辞恳切的致仕奏疏,称自己已无力为国效力,愧对圣恩,罪莫大焉!
这封字字血泪、句句真情的奏章呈上龙案,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波澜。
天子刘旦闻讯大惊,立即手书回复,坚决不准老臣告退,并派遣御医院最负盛名的医者昼夜轮番诊治。
\"无论花费多大代价,必须将桑爱卿救回来,朕不能没有桑爱卿,大汉江山不能没有桑爱卿!\"皇帝陛下的金口御言如同雷霆般震响在宫墙内外。
如此深情厚谊的圣言一出,朝野上下无不为之动容,老泪纵横。
文武百官们纷纷赞叹陛下知恩图报、仁德无双,更羡慕桑弘羊能得如此隆重的恩宠厚待。
能得圣眷如此之深,受恩遇如此之重,还有何求?还盼何福?
有幸侍奉如此明君,能不竭尽全力,肝脑涂地?又有何憾?
一时间,从金銮殿到茶肆酒楼,从将军府邸到寻常百姓家,对陛下的赞誉之声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
然而在这铺天盖地的颂扬声中,仍有少数目光如炬的明眼人,能够看穿这场戏剧表演背后的深层玄机。
自诩\"才智不凡\"的霍光,这位年轻的辅政大臣,便是其中洞若观火者。
\"啧啧啧啧啧!\"霍府书房内,霍光一脸促狭的笑意,如同品尝了一杯醇香的美酒,回味无穷。
\"不愧是混迹官场几十载的老狐狸,连退休这等寻常之事都能布置得如此巧妙精致,与那些只懂直来直往的武将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他不无欣赏地评价道。
一旁的霍去病闻言眉头紧蹙,手中精致的白玉茶盏重重磕在桌案上,发出清脆的抗议声响。
\"说话就说话,何必藏着掖着、阴阳怪气!\"骠骑将军毫不掩饰眼中的不悦之色。
霍光见状悄悄翻了个白眼,心想不就是自己看不透内中奥妙,想让旁人给他解释明白吗,凶什么凶!
\"嗯?\"察觉到弟弟不恭的眼神,沙场猛将霍去病凤目如刀,锐利的目光仿佛能将人生生剖开。
感受到兄长威严目光的压迫,霍光连忙正色解释道:\"兄长有所不知,这位桑大人的病,十有八九是假装的,他是存心要告老还乡!\"
听闻此言,霍去病眉梢微扬,眼中闪过一丝若有所思的光芒。
\"桑弘羊年事已高不假,但他那副龙精虎猛的模样,哪像是什么积劳成疾的样子?更诡异的是,这病来得实在太过凑巧,偏偏在大事刚刚办妥之时突然发作,这种巧合,你信吗?\"霍光步步紧逼地分析道。
\"老狐狸这是在为陛下腾位子呢,用这种体面的方式给自己找个退路!\"霍光的话语中带着几分钦佩,几分戏谑。
霍去病眼神微眯,宛如一头嗅到猎物气息的猎豹,他微微颔首,示意弟弟继续阐述自己的见解。
\"古往今来,'一朝天子一朝臣'向来是不变的铁律,这是千古不易的权力法则!\"霍光的语气中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老成。
\"试问天下间,有哪位新登基的君主,会甘愿自己的朝堂之上布满先帝的亲信爪牙?那既不安心,又不便于施展自己的抱负谋划。\"
说到这里,霍光意味深长地望向兄长:\"兄长不妨环顾当今朝堂,细数一下那些从先皇时代就盘踞高位的老臣们,是不是占了多数?\"
如今的朝廷上下,大多数官员确实都是从先帝时期就任职的老面孔,陛下登基以来,除了少数几个关键要职进行了调整外,其余官员从高达二千石的九卿、郡守,到千石以下的刺史、县令,几乎维持原状,鲜有变动。
霍去病心中闪过一丝微妙的波澜,他凝视着自己的弟弟,语气平静如水:\"有话直说,不必遮遮掩掩,咱们兄弟之间,何须这般试探?\"
霍光郑重点头,决定开门见山:\"桑弘羊作为元老重臣,他必须致仕,也该致仕了,这是新朝更替的必然要求!\"
\"新君登基,旧臣让位,天经地义,再正常不过了!\"
\"桑弘羊在官场沉浮几十年,早已练就一双透骨慧眼,他与其等待陛下的暗示或逼迫,不如主动请辞,既保全了自己的体面尊严,又在新皇心中留下好印象,为子孙后代铺路谋福。\"
霍光虽然面容稚嫩,此刻言谈举止间却透着一股不符年龄的老成持重,宛如朝堂上那些饱经沧桑的老臣。
\"如今正值诸侯王迁徙完毕,朝局初定,距陛下登基已有数月之久,此时提出告老,既不显得突兀唐突,也不会给人以不愿侍奉新君的不敬印象。\"
\"更妙的是,桑弘羊在奏疏中还特意强调'乃臣之罪',这一笔带过,便杜绝了世人可能产生的'陛下刻薄排挤老臣'的恶劣揣测。\"
说到最后几句时,霍光的声音愈发低沉,几乎细若蚊呐,但霍去病还是捕捉到了每一个字眼。
听完弟弟的分析,霍去病的脸色几度变换,如同秋日的云层,复杂难测。
经过弟弟的点拨,一些先前被他忽略的细节与线索渐渐连接成形,展现出一幅清晰的政治图景。
恍然间,他又想起另一个相似的往事,欲言又止地看向霍光,眼中闪烁着询问的光芒。
\"是的,我正是因此而称赞桑弘羊的老谋深算。\"霍光仿佛能读懂兄长的心思,不等霍去病开口便先一步回应。
\"当初陛下甫一登基,我们的大将军舅舅卫青和车骑将军李广便联袂上书,请求致仕退隐。\"
\"呵!时机之拙劣,简直令人瞠目,新皇刚刚登基,两位重臣便迫不及待地要撂挑子走人,这不是将陛下置于何地?\"
\"这种行为无异于向天下昭告:他们不满新皇,宁愿追随先帝而去,岂不是有意为难陛下?\"
\"反观桑弘羊的精妙之处,他不仅耐心等到了几个月后局势稳定之际,还精心设计了一场'重病'的戏码,并在奏疏中诚恳请罪,将陛下完全摘出干系。\"
\"他既完成了陛下心中的期望,又不让陛下陷入为难境地,如此体贴入微,陛下岂能不感念于心?\"
\"陛下那句'大汉不能没有桑爱卿'的肺腑之言,便是对桑弘羊识时务举动的最好回报!\"
\"兄长静候便是,桑弘羊必将以无上荣光致仕,而且这份巧妙的政治智慧,日后必将惠及他的子孙后代!\"霍光斩钉截铁地预言道。
霍光越说越有信心,他终于明白了那日桑弘羊主动点拨他们的深意所在。
那位老狐狸是在为自己的后辈精心编织一张关系网,提前结下善缘啊!
桑弘羊的点拨之恩,他们这群辅政大臣必不会轻易忘却,即便老人退休归隐,他的影响力也不会随之消散。
日后桑家子弟入朝为官,但凡他们这群重臣稍加提携,便是天大的恩惠,足以让桑家门生快速在官场上站稳脚跟。
官场有官场的规矩,今日栽下的善因,来日必有善果,谁也逃不过这人情往来的循环。
更何况桑弘羊此番主动致仕,还与陛下配合演出了一场君臣情深的佳话,这份圣眷怎会白白浪费?
日后必将转化为对桑家后人的照拂提携,这一点,城府极深的老人早已算计周全。
弟弟的一番剖析,听得霍去病口干舌燥、心神不宁,他向来厌恶这种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政治技巧。
他是武将,不是文官,刀光剑影中闯荡惯了,哪里需要这么多弯弯绕绕的心思?
多一分心机,便少一分纯粹,这不是他所向往的生活态度。
尽管如此,有些事情还是必须澄清,霍去病双目圆睁,正欲为敬爱的舅舅辩驳几句。
\"且慢!\"霍光眼疾手快,再次抢先一步打断道:\"我知道舅舅绝无陷陛下于不义之意,但架不住世人眼浅、口舌刻薄。\"
\"原本无心之举,经小人曲解便成了大不敬,这便是朝堂之险恶,我们又能如何?\"
卫青纵横疆场,叱咤朝堂,自然明白太上皇退位后的政治形势——老臣让位,理所当然。
太上皇尚且能够主动放下权柄,他这个臣子又怎能恋栈不去?
正因此,他才会毅然上书请辞,李广亦是如此,一切只因为他们理解大局,深知进退之道。
然而,洞察形势只是一方面,作为久经沙场的武将,他们却在官场技巧上略显粗糙,犯了时机选择的致命错误。
告老来得太急,反而让陛下为难,引发不必要的揣测与非议。
\"不过舅舅和李将军很快就意识到了自己的莽撞,\"霍光面向兄长,摊开双手解释道:
\"兄长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几个月来,大将军和车骑将军一直都以'身体不适'为由避免上朝,正是在为自己的急切请辞找补。\"
\"等到朝中上下都习惯了他们长期病休的状态,再提出正式告老,自然水到渠成,不会引起任何波澜。\"
霍去病张口欲言,却最终无言以对,只剩下一声沉重的叹息回荡在空气中。
霍光看着兄长脸上流露出的复杂情感,心中了然,也不再多言。
舅舅卫青毕竟是霍去病最敬重的亲人,如今即将以这种方式黯然离场,未免令人感慨万千,心生失落。
不过霍光心中清楚,如今这种体面退场的结局已经是最好的安排了。
若当初赵王刘据得势,以卫青这个显赫外戚的身份,恐怕早就被太上皇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下场不堪设想!
如今赵王失势,作为赵王舅舅的卫青反而因此脱离危险漩涡,堪称\"祸兮福所倚\"的绝佳例证。
这些阴暗的猜测如同一片乌云,在霍光心中一闪而过,他并未将其宣之于口,有些心思还是独自品味为佳。
事情的后续发展正如霍光预料的那般精准无误,宛如一出精心设计的宫廷大戏,每个环节都恰到好处。
在陛下婉拒桑弘羊的第一封致仕奏疏后,老人家又接连上书两封,语气一次比一次恳切诚挚。
而陛下也始终以挽留的姿态回应,对老臣表达着无限的敬重与不舍。
如此往返三次,上演了一出君臣情深、恩义两全的感人佳话,最终桑弘羊才被允许光荣致仕,告老还乡。
老大人离京的那天,据说陛下不仅赐予丰厚的财物作为慰问,还特意邀请他入宫赐宴,君臣对饮,促膝长谈,恩宠之隆,前所未有。
更为罕见的是,皇家日报竟然破例开辟专版,详尽介绍桑弘羊几十年来为国家立下的卓越功勋。
借助这场声势浩大的宣传,桑弘羊的名字很快传遍大江南北,家喻户晓,赢得了无上的声誉与敬仰。
这种前所未有的荣耀待遇,让朝野上下无不为之惊叹、艳羡不已,桑弘羊的告老致仕堪称大汉朝史上最为风光的典范。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桑弘羊的退场仿佛打开了一道闸门,随之而来的是一波接一波的高官告退潮。
桑弘羊离京仅仅三日,车骑将军李广便上书请求致仕,这次由于先前几个月的\"病休\"铺垫,他的请求显得顺理成章,毫无突兀之感。
陛下收到奏疏后,亲自前往李府探望慰问,并派遣御医精心诊治,但最终还是不得不接受这位功勋卓着的老将军的告别。
宫中内侍们私下传言,那几日陛下时常叹息国朝痛失良将,甚至因此寝食不安,彻夜难眠。
朝臣们闻听此言,无不为陛下的仁德风范所感动,同时也为帝国失去一位栋梁而扼腕叹息。
没想到风波未平,又一封震惊朝野的告老奏疏呈上龙案,这次连隐居建章宫的太上皇都被惊动了!
大将军卫青,那位征战沙场无数、为汉室立下不世之功的战神,竟也请求致仕!
太上皇闻讯后罕见地离开了建章宫的安逸,亲自入住卫府,与这位生死与共的老战友秉烛夜谈,共忆峥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