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 > 第355章 第一轮数据采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亚的斯亚贝巴的清晨,空气中还带着一丝高原特有的清冷。阳光尚未完全驱散夜幕,但中国考察团下榻的酒店里已经灯火通明,人影攒动。

方稷的房间内,他正对着摊开在地上的行李箱做最后的检查。指尖一一划过那些熟悉的物件:标尺、采样袋、便携土壤检测仪、GpS定位器...每一样都擦拭得干干净净,像士兵等待检阅。他的动作一丝不苟,甚至有些近乎仪式感。

内心深处,一种混合着兴奋与压力的情绪在涌动。这片陌生的非洲大陆,这片广袤的红土地,就像一个巨大的未知数,等待他去求解。

他既渴望尽快用数据填满记录本,验证心中的设想,又不禁担忧可能遇到的意想不到的困难——迥异的病虫害?难以预测的降雨?或是当地截然不同的耕作传统带来的障碍?他深吸一口气,将一盒备用的试管小心地塞进背包夹层,拉上拉链的动作坚定有力。无论如何,第一步必须迈出去。

隔壁房间,赵老起得更早。他站在窗前,手中端着一杯冒着热气的绿茶。年过古稀的他,经历过太多的田野调查,本应早已习惯。

但这次不同,这次远赴重洋,肩负的不仅是学术探索,更关乎一项国家战略的初步落地,关乎他与方稷那个大胆构想的生死验证。他感到一种久违的使命感在胸中激荡,仿佛回到了年轻时第一次下农村搞调研的岁月。

他仔细扣好卡其布野外工作服的每一个扣子,检查了手杖的牢固程度,甚至戴上了一顶很多年没戴过的宽檐遮阳帽。“这把老骨头,还得再拼一回。”他低声自语,嘴角却噙着一丝不服输的笑意,眼神锐利而清澈,充满了迎接挑战的期待。

餐厅里,团队成员正快速吃着早餐,交谈声压得很低,却充满能量。

“张工,多功能土壤钻探仪再检查一遍电池,昨天耗电有点快。”

“放心,李处,备用电池组都充好了,还带了太阳能充电板。”

“王翻译,今天和当地农技员沟通,重点问清楚他们传统上怎么应对旱季,还有那些土着作物的抗性…”

“明白,方教授,我都记在本子上了。”

李振邦端着餐盘坐到方稷和赵老身边,他看起来一如既往地冷静干练,但微微加快的语速透露了他的重视:“二位老师,车队已经安排好了,四驱越野车,备足了水和燃油。通讯设备也测试完毕,卫星电话和对讲机都能畅通联系。我们今天的路线是先考察中部平原区,重点是土壤和水源。”

赵老点点头:“好。振邦,你想得周到。咱们是去摸底,不是去冒险,安全、高效第一。”

方稷接话道:“数据记录务必准确、详尽,每一个采样点都要做好标记和环境描述。这是我们所有后续工作的基础。”

出发时刻到了。众人登上越野车,引擎轰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车窗摇下,混合着尘土和未知气息的风吹拂进来。

方稷坐在车窗边,看着异国的街景向后掠去,心中那份忐忑渐渐被一种坚定的求知欲所取代。他摸了摸胸前的口袋,里面装着一个小笔记本和一支用了很多年的钢笔。

赵老闭目养神片刻,随即睁开眼,目光投向远方隐约可见的广袤原野,那眼神像一个即将踏上新征途的探索者。

车队驶出城市,向着奥罗米亚州辽阔的红色原野深处进发。

烈日如同熔化的金箔,倾泻在埃塞俄比亚中部奥罗米亚州无垠的红色平原上。热浪扭曲着远处的刺槐树影,干燥的风卷起红色的尘土,扑打在方稷的脸上。他深吸了一口气,空气中混合着尘土、干草和一种陌生的、属于非洲大地的原始气息。

赵老拒绝了学生搀扶的手,拄着手杖,一步步坚定地走入齐腰深的荒草丛中。他年迈的背影在辽阔的土地上显得有些单薄,却又异常执拗。他停下脚步,将手杖深深插入土地,然后缓缓蹲下身——这个简单的动作对于他的年纪来说显然有些吃力。

他伸出布满老年斑却依然稳健的手,拨开表层的干土,挖出深处颜色更深的土壤,放在掌心仔细捻搓。红色的细沙从他指缝间簌簌落下。

“方稷,你来。”赵老头也不回地招呼,声音在空旷的原野上显得格外清晰。

方稷快步走过去,蹲在老师身边。

“你摸,”赵老将一把潮湿的泥土塞进方稷手里,“墒情比预想的要好。虽然表层干旱,但往下半尺,水分就上来了。”他又捻起一点土放在鼻尖嗅了嗅,“闻闻这味儿,有机质含量不低,这地…没被化肥烧过,底子是好底子。”

方稷学着老师的样子捻搓着土壤,那细腻而略带粘稠的触感,确实与他熟悉的、因过度施肥而极结化的国内耕地不同。一种久违的、属于土壤本身的活力,透过指尖传递过来。

“阿贝贝先生,”方稷转过头,用英语对陪同的当地农业技术员说道,同时将手中的土壤展示给他看,“这片土地休耕了多久?”

技术员阿贝贝是个皮肤黝黑的年轻人,戴着眼镜,笑容腼腆:“教授,这里不是休耕。是很多小农户放弃了。他们没有钱买种子和化肥,只能任由土地荒着。”

赵老闻言,抬起头,深邃的目光扫过这片广袤却沉睡的土地,轻轻叹了口气:“宝珠蒙尘啊…”这句中文阿贝贝听不懂,但老人语气中的惋惜之情,他真切地感受到了。

“采样!”方稷站起身,声音因激动而略微提高。学生们立刻行动起来,打开沉重的设备箱,取出标尺、采样袋、GpS定位器和便携式快速检测仪。

方稷亲自操作着一台仪器,将探头插入不同的土层。他一边记录,一边大声报出数据,旁边的学生飞速地记着。

“老师,”方稷兴奋地指着仪器屏幕,“您看,微量元素很丰富!尤其是硼和锌,这在国内很多地块都是要额外补充的!”

赵老凑过来看了看,脸上也露出欣慰的笑容,但随即又变得严肃:“底子好,是老天爷赏饭吃。但怎么把这饭吃好,不容易。”他用手杖划了一个圈,“你看这地势,平整开阔,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这是优势。但灌溉系统几乎为零,只靠雨季降水,风险太大。病虫害的本底调查也是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