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字报
1978年10月,那个时候的食堂供应总是玉米面窝头,同学们对此都颇有微词。毕竟,对于正处于长身体阶段的大学生来说,这样的伙食实在是难以满足他们的营养需求。
然而,就在11日这一天,我们班的同学们决定不再默默忍受这种情况。经过一番商议,大家一致认为应该采取一些行动来表达我们的不满和诉求。
于是,在这个充满激情与勇气的日子里,我们班率先行动起来。同学们纷纷拿起笔和纸,写下了自己对食堂供应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文字由班长吕茵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大字报,题目便是《对党委的一些意见》。
这张大字报不仅代表了我们班同学的心声,更像是一颗火种,点燃了其他同学们内心深处的不满情绪。很快,其他班级也纷纷效仿,贴出了各自的大字报,整个校园都被这股浪潮所席卷。
这张大字报详细地列出了同学们对食堂伙食的种种不满,以及对学院管理方面的一些建议。而具体的书写工作则由杨光负责,他用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将这些内容写在了一张大白纸上。
这张大字报一经贴出,立刻引起了全院师生的极大关注和响应。大家纷纷围拢过来,仔细阅读上面的内容,并对其中提出的问题表示认同。许多同学都觉得这些意见非常中肯,也说出了他们一直以来的心声。
由于这张大字报的反响如此热烈,预留的签名位置很快就被填满了。不仅如此,其他班级的同学们看到我们班的行动后,也纷纷效仿,贴出了自己班级的大字报,表达对学院管理的看法和建议。
一时间,学院的石头主楼前面被各式各样的大字报贴得满满当当,甚至连东西两座教学楼前面也都贴满了。这些大字报成为了同学们表达意见的一个重要平台,大家在这里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想法。
这起事件犹如平静湖面上投入的一颗巨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学院和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政府迅速做出反应,责令市有关部门竭尽全力为驻吉林市的高校提供充足的大米、白面以及各类副食品。
这一举措犹如春风拂面,使得食堂的伙食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学生们的饮食不再单调,营养也更加均衡。
时光荏苒,40多年转瞬即逝。然而,当年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其中有一句话让杨光至今记忆犹新:“我们是来学习干四化本领的,不是来吃忆苦饭的!”这句话如同一把火炬,点燃了当时人们心中的激情,也反映出那个时代年轻人的雄心壮志和对未来的憧憬。
借此机会,杨光还大秀了一把他独特的“杨体字”。那字迹龙飞凤舞,刚劲有力,仿佛每一笔都蕴含着他的才情和个性。真可谓是字如其人,漂亮至极!
回想起那一年,杨光才仅仅 20 岁,正是青春年少、意气风发之时。而如今,岁月如梭,他或许已历经沧桑,但那份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艺术的执着,想必依然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