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穿越古代,无双庶子 > 第438章 彝伦堂心学四教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翌日清晨,彝伦堂里早已坐满了学子。青衿济济,连廊下都站了些踮脚张望的新生,晨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青砖地上投下格纹光影,空气中飘着淡淡的墨香与晨露气息。

秦朗站在讲案后,见温启铭与林、武二位夫子坐在前排,苏晨他们几个挤在侧边,温清悠捧着纸笔,林诗允则悄悄朝他比了个“加油”的手势,心头微暖,又很快沉静下来。

“昨日与诸位提及‘心学’,今日便细说一二。”

他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堂中每个角落,“晚辈在幽州时,曾遇两村人争水源,差点动了刀兵。起初我以为是‘利’字作祟,后来才发现,一村族长的幼子曾被另一村所伤,他争的不是水,是口气——这便是‘心’在其中作祟。”

有个穿绿袍的学子举手:“秦先生,照此说来,心是善是恶?”

秦朗笑了笑,拿起讲案上的笔:“先问诸位,笔是善是恶?”

学子们面面相觑,有个胆大的答:“笔能写经义,是善;能写谤书,是恶。”

“正是。”

秦朗将笔放下,“心亦如此。‘无善无恶心之体’,心的本体,就像这空笔,本无善恶。可当我们起了念头,想写经义还是谤书,便有了分别——这便是‘有善有恶意之动’。”

林夫子抚掌道:“说得好!《礼记》言‘人者,仁也’,仁便是心之体,而私欲一动,仁便被遮蔽了。”

秦朗点头,继续道:“那如何判断念头是善是恶?并非凭典籍上的教条,而是凭我们本有的良知。譬如见孩童落井,人自然会伸手去救,这便是良知在起作用;若想着‘救了能得赏’,那便是良知被私欲蒙了。此所谓‘知善知恶是良知’。”

武夫子忽然道:“我带兵时,见士兵欺凌百姓,便知是恶,当即喝止——这算不算良知?”

“算。”

秦朗看向他,“夫子的良知,是在沙场里磨出来的;农夫见禾苗枯了便知要浇水,那是在田埂上长出来的。良知不分文武,不分贵贱,只看是否能察觉本心。”

温清悠提笔速记,忽然抬头:“那察觉了善恶,该如何做?”

“这便是最后一句:‘为善去恶是格物’。”

秦朗的目光扫过堂中,“格物,不是对着竹子苦思冥想,而是在事上磨练。在幽州时,我明知强行均分水源是‘善’,却因操之过急成了‘恶’,后来先去给那族长的幼子治伤,再谈分水,才算把‘善’落到了实处。这便是在事上‘格’,去恶存善。”

苏晨拍着大腿:“我懂了!就像我抄书时,明知分心是恶,偏忍不住想玩,这便是良知不明;后来每走神一次,就罚自己多抄一页,这便是在‘格物’!”

众人哄笑,陈源却正色道:“秦朗这话,倒是解了我一个困惑。我总想着把《大陈律》背得滚瓜烂熟便能断案,可上次见乡邻因宅基地争执,律法明明在理,他们却不认——原是我没在‘人心’上‘格’过。”

秦朗看向温启铭,见他微微颔首,便又道:“心学不是空谈,是要让人在世事里看清自己的心。去凉州前,我常想,面对陈崇岳那样的人物,该用何策?后来悟了,若我心里先存了‘怕’,再好的策论也用不好;若存了‘贪功’,便容易急进。唯有守住本心,让良知指引行事,才算得‘知行合一’。”

堂中静了片刻,有个白发老学子颤巍巍起身:“秦先生,您说‘无善无恶心之体’,那圣人之心,也是如此吗?”

“圣人之心,如明镜。”

秦朗道,“尘来则映尘,光来则映光,本体空明,故能照见万物。我们普通人,不过是镜上多了些尘垢,需在事上时时擦拭罢了。”

日头渐高,透过窗棂的光移到了讲案上。秦朗停了话,见学子们或蹙眉沉思,或奋笔疾书,忽然想起当年自己在这里听课时的模样,也是这般对未知的学问充满渴望。

温启铭站起身,朗声道:“今日这一课,胜读十年书。秦朗所讲的心学,不在经卷里,而在人心上,在实事中。诸位当记取‘知行合一’四字,往后无论入仕还是治学,都要在‘心’上多下功夫。”

散堂时,学子们围着秦朗问个不停,有问如何“格物”的,有问如何保持“良知”的,苏晨他们挤开人群,笑着把他拉了出来。

“你这心学,怕是要在国子监传开了。”

林诗允晃着手里的抄录,“清悠姐姐的笔记都被抢着看呢。”

温清悠红着脸把笔记往身后藏,却被秦朗瞥见,上面不仅抄了四句教,还在旁边批注:“断案当如明镜,不偏不倚,是为良知。”

武夫子拍着秦朗的肩:“我这就回营,把你这‘心学’讲给兵卒听——让他们知道,保家卫国不是差事,是本心!”

林夫子则摇着蒲扇,慢悠悠道:“明日我要给老生们开个研讨会,就论‘心学与经义’,你可得来旁听。”

秦朗望着众人的背影,忽然觉得,这心学或许真能像一粒种子,落在不同人的心里,长出不同的模样。就像他即将奔赴的凉州,无论风沙多烈,只要守住那颗“知善知恶”的本心,总能在乱世里,踏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

阳光穿过国子监的牌楼,在地上拉成长长的影子,仿佛在为他即将开始的远行,悄悄铺展着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