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二战那些事儿 > 第142章 德黑兰的聚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好的,上一回我们说到,在乌克兰冰冷的冬季中,曼施坦因元帅发动了他最后的、也是最天才的一次反击,但最终仍在苏军压倒性的力量面前,迎来了决定性的失败。第聂伯河防线的全面崩溃,标志着德军再也无力回天。

然而,战争的胜负,从来不只取决于战场上的炮火。当士兵们在冰天雪地中浴血奋战时,一场决定战后世界格局的、没有硝烟的较量,早已在温暖的南国拉开了序幕。现在,就让我们暂时将视线从欧洲的战场上移开,回到1943年11月的那个关键时刻,飞往伊朗的首都——德黑兰。在那里,三位真正决定着世界命运的巨头,将举行一次史无前例的会晤。

就在德黑兰会议召开前几天,中美英三国,在金字塔下。那是一场主要讨论亚洲战场和对日作战话题的峰会,也是自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能够与西方世界最顶级的列强,坐在同一张谈判桌前,平等地共商国是。这次会议,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中不可或缺的“四强”之一。而这份来之不易的尊重和地位,是千千万万中国军民,用长达六年的浴血奋战,用无尽的牺牲和不屈的意志,一点一滴换来的。

开罗会议结束后,罗斯福和丘吉尔没有片刻停留,立刻登上了专机。因为他们知道,在东方,还有一位更为重要,也更为棘手的盟友,正在等待着他们。这个人,就是苏联的最高统治者,约瑟夫·斯大林。

三巨头的首次会晤,即将上演。而仅仅是为这次会晤选择一个地点,就上演了一场充满了权力、心计和博弈的“前哨战”。

为三位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找一个能同时让他们感到满意、安全和方便的会面地点,这本身就是一道极其困难的外交难题。

罗斯福,作为美国总统,同时也是一位因小儿麻痹症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他希望会场能选在一个交通便利、气候温和、且医疗设施完善的地方。他最初的提议,是北非的某个城市,甚至是远在白令海峡的阿拉斯加。这样,他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长途飞行的劳顿。

丘吉尔,这位大英帝国的掌舵人,则本能地希望将会议地点,设置在英国的势力范围之内。他提议过地中海的塞浦路斯,或是刚刚成功举办了开罗会议的埃及。在他看来,在自家的地盘上开会,既安全,又能彰显大英帝国的余威。

然而,这两位西方巨头的提议,都在莫斯科,撞上了一堵冰冷而坚硬的墙。

斯大林,这位钢铁般的苏维埃元帅,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近乎傲慢的态度,拒绝了所有的提议。他的理由,听起来无懈可击:“我作为苏联红军的最高统帅,必须时刻在莫斯科指挥前线的战事,我一分钟也不能离开。我不可能长途跋涉,去到那么远的地方。”

他“宽宏大量”地提出了一些他认为可以接受的地点,比如苏联南部的阿斯特拉罕,或是北方的阿尔汉格尔斯克。当这些提议被否决后,他最终给出了一个“折中”方案——伊朗的首都,德黑兰。

表面上看,德黑兰是一个中立的选择。但实际上,这背后,是斯大林一次精心策划的、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权力博弈。

在当时,伊朗虽然名义上是主权国家,但其北部,早已被苏联军队占领;其南部,则由英国军队控制。选择德黑兰,等于是在一个苏、英势力犬牙交错的地方开会。但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斯大林成功地迫使罗斯福和丘吉尔,向他“靠拢”。

罗斯福,是三人中旅行距离最远、身体条件最差的一位。丘吉尔,也不得不离开他舒适的地中海势力范围。斯大林用一种“我走不开,你们必须来就我”的强硬姿态,完成了一次巧妙的“服从性测试”。

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胜利,更是心理上的胜利。在会议还没有正式开始,三巨头甚至还没有见面的情况下,斯大林就已经不动声色地赢了第一回合。他向他的两位盟友,清晰地传递了一个信息:在这场“三巨头”的牌局中,他,斯大林,才是那个制定规则的人。

最终,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只能同意了斯大林的提议。德黑兰,这座充满了异域风情和暗流涌动的城市,即将成为决定世界命运的舞台。

就在三巨头为会场地点而角力之时,在几千公里外的德国,一个更为险恶的阴谋,正在悄然酝酿。

盟国三巨头即将在德黑兰会晤的情报,很快就被德国的情报机构——“阿勃维尔”所截获。这个消息,让希特勒和他的核心圈子,看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能将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这三位敌国的最高领袖,在一次行动中同时除掉,那么整个反法西斯同盟,很可能会瞬间崩溃,德国将获得一个逆转战局的绝佳机会。

执行这个惊天刺杀计划的任务,交给了希特勒最信任、也最得力的特种作战专家——党卫队军官,奥托·斯科尔兹内。(这个人咱之前讲过,就墨索里尼的就是他)

这个刺杀计划,被赋予了一个充满动感的代号——“长跳行动”。按照斯科尔兹内的设想,他将率领一支精干的党卫队特种兵小分队,空降到德黑兰附近,然后与潜伏在当地的德国间谍网络取得联系,在三巨头举行会议期间,发动突然袭击,一举将三人全部刺杀。

然而,斯科尔兹内的计划,从一开始,就遇到了一个他无法战胜的对手——苏联的情报机构,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

苏联的情报网络,早已渗透到了德军的各个层面。一位名叫尼古拉·库兹涅佐夫的传奇苏联间谍,在当时,正以一个德国国防军中尉的身份,潜伏在被德军占领的乌克兰。他通过与当地德国军官的“交往”,无意中听到了关于“长跳行动”的风声。

这个至关重要的情报,被迅速传回了莫斯科。斯大林震怒之余,立刻下令NKVd,不惜一切代价,粉碎德国人的阴谋。

在德黑兰会议召开之前,一场看不见的暗战,已经在这座城市打响。大量的NKVd特工,以各种身份,涌入了德黑兰。他们与潜伏在当地的苏联情报小组合作,对城内的德国侨民和可疑人员,进行了地毯式的排查。

最终,在会议召开前夕,苏联特工成功地破获了德国在德黑兰的间谍网络,逮捕了数十名德国特工,并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和炸药。斯科尔兹内的“长跳行动”,还没来得及“起跳”,就已经胎死腹中。

尽管刺杀阴谋被挫败,但巨大的安全风险,依然像一片阴云,笼罩在德黑兰的上空。三巨头的会晤,将在一种极度紧张和戒备森严的气氛中进行。他们不仅要在谈判桌上交锋,更要时刻提防着来自暗处的子弹。

1943年11月28日,德黑兰。

罗斯福和丘吉尔的专机,先后抵达了这座城市。斯大林则乘坐他的专列,从莫斯科赶来。三位巨头,终于齐聚一堂。

为了确保绝对安全,斯大林“热情地”向罗斯福总统发出了邀请。他建议,罗斯福不要住在美国大使馆,因为那里距离苏、英两国的大使馆较远,往返途中,存在安全隐患。他建议罗斯福,直接住进苏联大使馆。那里不仅安保严密,而且与举行会议的英国大使馆,仅仅一墙之隔。

罗斯福接受了斯大林的“好意”。于是,美国总统,就这样住进了苏联的领地,处于NKVd无微不至的“保护”和监视之下。斯大林,又一次在细节上,占据了主动。

当天下午,在苏联大使馆的会议厅里,三巨头举行了他们的第一次正式会晤。与其说是会议,不如说是一次简短的、带有记者会性质的亮相。

会议厅里,气氛庄重而又带着一丝微妙的张力。三位风格迥异的领袖,代表着三种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终于坐到了同一张桌子前。

罗斯福总统,这位擅长运用个人魅力的政治家,率先打破了沉默。他微笑着,用一种轻松而亲切的语气说道:

“作为在座各位中最年轻的一位,我斗胆欢迎两位长者。我想欢迎这个‘家庭圈子’的新成员,并说明我们这样的会晤是朋友间坦诚的交流,会中言论都不会公开。我有信心我们的会谈会成功,我们三大国不仅能密切合作赢得战争胜利,战后也能世代保持紧密联系。”

他的话语,充满了美式的乐观和友好,试图将这场严肃的政治会谈,定义为一次亲密的“家庭聚会”。

紧接着发言的,是丘吉尔首相。他叼着雪茄,表情凝重,用他那富有历史感的、莎士比亚式的腔调,沉声说道:

“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力量集中。我们三人手中握有让战争提前结束的可能性,取得全面胜利的更大确定性,以及掌握人类幸福未来的绝对确定性。我祈祷我们能够不辜负上帝赋予的这一机会。”

他的发言,充满了大英帝国式的庄严和使命感,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沉重车轮,正从他们身上碾过。

最后发言的,是沉默寡言的斯大林元帅。他没有罗斯福的亲切,也没有丘吉尔的华丽辞藻。他只是用他那浓重的格鲁吉亚口音,简短而有力地说道:

“我也欢迎英国和美国的代表。历史给予我们重大机遇,我们有责任善用各自人民赋予的权力,充分利用这次兄弟般的会晤。”

他的话,冷静、务实,充满了权力政治的冰冷逻辑。他没有提“家庭”,也没有提“上帝”,他只提了“历史的机遇”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这背后,是苏联人民付出的巨大牺牲,也是他对实力原则的坚定信奉。

三段简短的开场白,清晰地勾勒出了三位巨头的性格和他们各自的立场。罗斯福想要的是合作与友谊,丘吉尔感受到的是责任与荣耀,而斯大林,看到的则是权力和利益。

礼节性的开场,已经结束。这场所谓的“家庭聚会”,即将进入真正的“正餐”环节。而摆在餐桌上的,是整个世界的未来。

他们将要讨论的,是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问题——这既是罗斯福和丘吉尔对斯大林的承诺,也是三人之间分歧最大的地方。他们将要规划战后德国的命运——是将其彻底肢解,还是保留一个统一的德国?他们将要重新划分波兰的国界——这个在历史上屡遭不幸的国家,将再次成为大国交易的筹码。他们还将秘密商讨,苏联在击败德国之后,是否以及何时,会对日作战。

客套的寒暄已经结束,真正的牌局,即将开始。在这个充满了阴谋与博弈的德黑兰,三位巨头,将如何出牌?他们又将达成怎样的交易与妥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