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短篇民间故事 > 第601章 毛大人智探老母窑,除暴安良美名扬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01章 毛大人智探老母窑,除暴安良美名扬

明朝那会儿,皇上派遣钦差毛大人前往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等地暗中巡查。这一日,毛大人来到了山西与河南交界的凤台县。刚到此地,他便听闻当地百姓对老母窑的董举人恨得咬牙切齿,那仇恨简直能将人淹没。

为了能深入探查,毛大人特意选了一家可供食宿的小店住下。夜里,他趁着月色,悄悄向店主打听清楚了老母窑的具体位置。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亮透,毛大人就独自出发了,连随行的护卫都没告知一声。

毛大人一路翻山越岭,那山路崎岖难行,他的鞋底都磨破了,脚也磨出了血泡,可他顾不上这些,咬牙坚持着,跋涉了二十多里路,终于找到了老母窑。

他走到窑口,对那负责管事的摇头(这里暂且这么称呼他)说道:“大人,我去怀庆府办事,途中盘缠花光了,能不能在这儿打几天零工,挖挖煤,挣点路费呀?”

摇头上下打量着眼前这个身形瘦削的老头,脸上露出不屑的神情,撇着嘴说:“看你这瘦弱模样,能有多少力气,还想挖煤?快走吧,别在这儿耽误工夫!”

毛大人强忍着心中的不满,继续恳求道:“我有力气,不信您看。”说着,他咬紧牙关,使出浑身力气,翻起了脚边一块百十来斤重的明画炭(此处推测为某种较重的煤块)。

即便如此,摇头还是不答应,刚要开口再次驱赶。这时,背后突然有人喊道:“让他下窑吧,不是本地人,以后来多少收多少。”说完,那人摇着扇子,大摇大摆地离开了。

毛大人就这样被用箩筐放入了三十多丈深的矿井。井下光线昏暗,只有头顶那盏小油灯散发着微弱的光。他和其他拉煤的工人一样,弓着身子,吃力地拉着筐运煤。

不一会儿,饥饿和疲惫就如潮水般袭来。他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头上直冒热汗,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可井上迟迟不送饭下来,不到半天,毛大人就累得双腿发软,“扑通”一声摔倒在地。

管工见状,挥起手中的鞭子就抽打过来,嘴里还骂骂咧咧:“你个没用的东西,干这点活都干不好!”一鞭又一鞭,将毛大人打得遍体鳞伤。

管工离开后,其他拉煤工人纷纷围了过来,十分热情地安慰他:“老哥,别往心里去,这地方就是这德行。”

毛大人借此机会,和工人们聊了起来,渐渐摸清了老母窑的内幕。原来,拉煤的工人里,除了少数本地孤苦无依的人,大多是外地人。有的是讨饭时被董举人的人骗来的,有的则是直接被董举人抓来的。

董举人心里算计得可清楚了,外地人远离家乡,就算累死饿死,也没人追究,他根本不用承担任何责任。井下已经死了几十人,可却无人敢声张。这也是当地人把这儿叫老母窑、霸气窑的原因。

侥幸没死的工人,既不让出井,也不结算工钱,只保证给他们点基本伙食,勉强能填饱肚子。董举人买卖煤炭的时候,全凭摇头随口定价,买家要是稍有不满,就会遭到打骂刁难,不知有多少人在这儿受尽了冤屈。

毛大人了解了真相后,却陷入了困境,一时无法脱身。他担心暴露身份,遭人暗算,不敢托人传信。可若是不传递消息出去,就无法为民除害。

思索再三,他偷偷扯下一块衣角,咬破手指,用血写下自己想见护卫的消息,将布条藏进了煤堆里。

买煤的人在装煤的时候,发现了这个布条,消息很快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传开了。大家都知道了井下有个神秘人,但具体情况谁也不清楚。

毛大人的护卫们寻找了半个月,一点消息都没有,个个心急如焚。他们四处打听,不放过任何一点线索。终于,在一处偏僻的地方,发现了布条上的字迹,这才得知了毛大人的下落。

护卫们立刻赶到县衙,把情况一五一十地说明。县令一听,不敢怠慢,马上派人封闭了老母窑。

董举人得知后,却嚣张至极,跑到县衙威胁县令:“找不到毛大人,我让你这个县令吃不了兜着走!”

县令虽然对董举人的霸道敢怒不敢言,但还是硬着头皮组织了救援。经过一番努力,终于从井下救出了众人。毛大人让其他工人先出井,自己最后才出来。

毛大人一出井,立刻下令将作恶多端的董举人、摇头等五人押解回县衙。经过审讯,这五人被处以京耙极刑(此处推测为一种严厉的刑罚)。

当地百姓得知这个消息后,无不拍手称快,大家奔走相告,那喜悦的心情就像过年一样。毛大人下窑探访、为民除害的故事,也在晋城流传至今,成为了人们口中传颂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