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从前,在一个宁静的小山村里,住着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母亲年轻时便守了寡,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把儿子拉扯大。时光匆匆,儿子渐渐长大成人,母亲却也慢慢老了。日子虽说清苦,但做娘的并不害怕吃苦受累。然而,有一件事却如一块大石头,压在老人心头,让她日夜不得安宁——儿子都快三十岁了,却还没说上个媳妇。做娘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啊。
有一天,儿子从外面回来,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情,对他娘说:“娘,明天我送您到姥爷家串个门吧,您俩老姐儿也好多年没见了。”他娘一听,心里挺高兴,寻思着去去也好,趁着自己腿脚还能动弹,和老姐儿再聚聚。要是能顺便求姥爷帮个忙,给儿子说门亲事,那可就解决了一桩心头大事。这么想着,她便痛痛快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儿子起得特别早,天刚蒙蒙亮,就做好了饭菜,还特意杀了只老母鸡炖上,热气腾腾地摆到了桌子上。他娘心疼地说:“去你姥爷家,做这些好吃的干啥呀?这老母鸡还留着下蛋呢。”儿子笑着回答:“娘,您可得吃饱喽,别路上饿着了。”娘俩吃完饭,收拾了一番,便上路了。
约摸走了半个时辰,娘俩来到一个山沟里。儿子在一个新挖的土坑旁停了下来,说:“娘,到了。”他娘低下头一看,这土坑明显是新挖的,心里一下子就明白了,眼泪“唰”地就流了下来。儿子在一旁也哭了起来,哽咽着说:“娘,不是儿子不孝,您要是不走,我这媳妇儿可就娶不进来啊。”他娘一听,止住了眼泪,心里暗暗琢磨:也是啊,这么多回提亲,都因为家里穷,还有个病恹恹的老娘,黄了。反正自己也没几年活头了,多活一天也是儿子的累赘,干脆早点走,好让儿媳妇早点进门,到了黄泉之下也就安心了。
于是,她转身缓缓爬进坑里。还没等儿子往里填土呢,她突然想起一件事,忙对儿子说:“儿呀,你回家跑一趟,把屋里柜子里,我那件坎肩给娘拿来,娘穿上再走,地下冷,穿上挡挡风。”儿子听了,心想:不管怎么说,娘养我这么大,这点要求我怎么也得满足啊。便说:“娘,您在这儿等着我,一会儿就给您取回来。”说完,转身就往家跑去。
儿子到了家,忙打开柜子,翻出那件坎肩,拿上就急匆匆地往回赶。这时,前边忽然跑来一辆大马车,像疯了似的向他冲过来。他正低着头匆匆赶路,根本没注意到。等他发觉时,马车已经到了跟前,怎么也躲闪不开了。拉车的马一下子把他撞倒在地,接着大车轱辘就从他身上压了过去。
再说他老娘,坐在土坑里左等右等,儿子也没回来。眼看着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她便爬出土坑,一步一步慢慢地往家走。等她走到大道上,看见一群人正团团围着,旁边还停着一辆大马车,马已经卸下来,拴在路旁的大树下。她娘走到跟前一看,躺在地上的是一个被压死的人。她仔细辨认,原来竟是自己的儿子,那件坎肩掉在了身边不远的地方。
她老娘见儿子被车压死了,又悲痛又怨恨,坐在儿子旁边的地上,用手扒着地,哭着说:“报应啊,报应!”她一边哭,一边向在场的人说了儿子要埋她的经过。大伙儿听了,又是气愤又是同情。
车主人听了,走到老太太近前,说:“您儿子被我的车压死了,人死不能复生。这样吧,我把您老接到我们家,您就是我的亲娘,我就是您的新儿子,我给您养老送终。”在场的人一听,觉得这是个好办法,就纷纷劝说老太太答应。
老太太听了大家的劝说,慢慢从地上站起来,拾起坎肩,上了车,就跟车主人回去了。到了车主人家,车主人跟媳妇一说,他媳妇也很赞成。两口子就像侍奉亲娘一样,精心侍奉着老太太。老太太也特别高兴,脸上渐渐有了笑容。
过了几天,老太太从坎肩里拿出二十两银子,交给车主人说:“这是我给儿子攒着娶媳妇用的,这回都交给你们,留着过日子用吧。不孝之人终会遭恶报,各国(此处“各国”表意不明,结合语境推测应为“人世间”)善待老人才能有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