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新编民间故事大杂烩 > 第779章 塾师辞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清河镇东头有座老祠堂,青砖灰瓦,门前两棵大槐树。这里本是镇上孩童读书的学堂,眼下却只剩一个学生——八岁的狗娃,还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塾师,姓周名正言。

周先生在这镇上教了二十多年书,原本学生济济一堂。可这几年镇上富户纷纷搬去县城,留下的穷苦人家,孩子要么下地干活,要么学手艺谋生,能读书的越来越少。

这日午后,阳光透过槐树叶隙洒在书桌上,狗娃正摇头晃脑地读着《三字经》。周先生眯着眼听着,手中折扇轻摇。

忽然门外传来脚步声,东家赵员外带着个锦衣少年走进来,身后还跟着两个家丁。

“周先生,教书呐?”赵员外腆着肚子笑道,手上的金戒指在阳光下晃眼。

周先生起身拱手:“赵员外今日怎么得空来学堂?”

赵员外将身后的少年推到前面:“这是城里王掌柜的公子,名唤文彬,想来咱们学堂读书。”说着又压低声音:“王掌柜可是答应捐十两银子修缮祠堂呢!”

周先生打量那少年,约莫十二三岁模样,衣衫华贵,眉眼间却透着骄纵。再看狗娃,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衣,正怯生生地望着来人。

“学堂空位多的是,何必专门跑来?”周先生疑惑道。

赵员外干笑两声,将周先生拉到一旁:“实不相瞒,王掌柜要求单独授课,不能与...与那些粗鄙孩童同堂。”说着瞥了眼狗娃,“横竖就一个学生,不如让狗娃回家帮忙种地,他爹前几天还跟我说佃的田地忙不过来呢。”

周先生顿时沉下脸来:“员外此言差矣。狗娃虽贫,却是读书的好材料,上月教的《千字文》已能默写大半。岂能因富家子弟要来,就赶走贫家孩儿?”

赵员外不以为然:“一个佃户的孩子,读书有何用?不如早些务农实在。周先生,王掌柜答应除了修缮银两,每月还多付三两束修呢!”

这时那王公子忽然指着狗娃嚷道:“爹,我不要和这穷酸小子一同读书!他身上有味儿!”

狗娃霎时红了脸,下意识地往后缩了缩身子。周先生看在眼里,心中一阵刺痛。

“赵员外,恕难从命。”周先生正色道,“学堂本是教化之地,岂能嫌贫爱富?”

赵员外也拉下脸来:“周先生,我可是这学堂的东家!祠堂是我赵家祠堂,束修也是我赵家出的。我说收谁就收谁,让谁走谁就得走!”

周先生白须微颤,沉默片刻,忽然走向书桌,开始收拾笔墨纸砚。

赵员外愣住:“先生这是做什么?”

“收拾行装,辞馆而去。”周先生平静地说。

赵员外顿时慌了。周先生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学问的先生,若是辞馆,莫说王掌柜的儿子,就是本地孩童也都无处读书了。更何况周先生德高望重,这事传出去,他赵员外的脸面往哪搁?

“周先生何必动气?”赵员外忙赔笑,“有事好商量嘛。要不这样,让狗娃留下,王公子也收下,两人一同读书如何?”

那王公子立刻跳起来:“不行!我不要和穷鬼一起读书!”

周先生手中动作不停,淡淡道:“教书先教德,你这般行事,我怎能留下?”

赵员外急道:“周先生!您都这年纪了,辞馆去哪谋生?再说,这些穷孩子读不读书有何要紧?您何必为他们断了自己生计?”

周先生已经收拾好行李,只有一个小小的书箱。他走到狗娃面前,摸摸他的头:“今日教的《三字文》,回去好生温习。明日...明日先生再想办法教你。”

狗娃眼中含泪,紧紧抓住周先生的衣角:“先生别走...”

周先生鼻子一酸,却强忍住了,转身对赵员外拱手道:“这些年来,多谢员外照应。周某去意已决,不必再劝。”

赵员外真急了,拦在门前:“周先生!您可不能走!这样,让狗娃留下,我再多出些束修...”

周先生摇头:“非为束修,实为仁义。今日能为银钱赶走狗娃,他日就能为更多银钱赶走其他学生。学堂若成势利场所,不如不办。”

说罢,周先生推开赵员外的手,大步走出祠堂。槐树叶沙沙作响,仿佛也在为老塾师送行。

周先生在清河镇无亲无故,只好暂时住在镇西头的土地庙里。庙祝老李与他是旧识,腾出间偏房让他安身。

消息很快传遍全镇。佃户张老五——狗娃的爹,带着刚挖的几颗红薯来看望周先生,一进门就跪下了。

“周先生,您为狗娃丢了饭碗,我们心里过意不去啊!明天我就去求赵员外,让狗娃退学,您回学堂去吧!”

周先生忙扶起他:“万万不可!狗娃天资聪颖,不读书可惜了。我虽辞馆,仍可教他读书。”

张老五泪流满面:“可是先生您...您靠什么生活啊?”

周先生笑道:“天地之大,岂无人容一老塾师?我还有些积蓄,不妨事。”

第二天清晨,周先生刚起身,却发现土地庙外聚集了十多个孩童,都是从前因家贫退学的学生。狗娃站在最前面,怯生生地说:“先生,我们还想念书...”

原来这些孩子听说周先生辞馆后,纷纷求父母允许他们再来读书。周先生心中感动,当即在槐树下摆开阵势,开始授课。

起初只有三五孩童,后来渐渐增至十多人。周先生来者不拒,有钱的交几文束修,没钱的带点米粮蔬菜,实在什么都没有的,他也照样教。

赵员外那边却不好过。王掌柜听说周先生辞馆,当即带着儿子回了县城,答应捐的修缮银两自然也泡汤了。祠堂学堂空无一人,赵员外成了全镇笑柄。

更让他难受的是,周先生在土地庙办的露天学堂越来越红火,连邻镇的孩子都跑来听课。每逢集日,周先生讲课之时,周围总是围满听讲的百姓,比说书场还热闹。

这日赵员外经过土地庙,看见周先生正在讲“孟母三迁”的故事,几十个孩童和家长听得入神。周先生的声音苍劲有力:“...孟母为何三次搬家?为的是让儿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可见古之贤人,重视教育胜过家宅田产...”

赵员外站在人群外,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这时几个镇民看见他,故意高声说:“哟,这不是赵员外吗?怎么有空来听周先生讲课?您家祠堂那么大的学堂,空着多可惜啊!”

众人哄笑起来,赵员外无地自容,匆匆离去。

当晚,赵员外辗转难眠。想起周先生执教二十多年的点点滴滴:镇上多少贫寒子弟因周先生教导而识字明理;多少人家因孩子读书而改变门风;自己儿子当年也是周先生的学生,如今在县衙当差...

第二天一早,赵员外亲自来到土地庙,当着众人的面向周先生深深一揖:“周先生,赵某知错了。请您回祠堂学堂吧,所有学生一概收下,束修全免!”

周先生扶起赵员外:“员外真能一视同仁?”

赵员外郑重道:“赵某已经想通了,教书育人本是大德,不该分贫富贵贱。从今往后,祠堂学堂对所有学子开放,穷苦人家的孩子不但免束修,我还管一顿午饭!”

围观众人顿时欢呼起来。周先生这才露出笑容:“既如此,老朽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周先生重回祠堂学堂那日,全镇人都来庆贺。学堂里坐满了学生,有富家子弟,也有贫寒孩童,狗娃和王公子居然成了同桌——原来王掌柜听说周先生复馆,又把儿子送回来了,这次特意嘱咐不许娇惯。

周先生看着满堂学子,拈须微笑,开始讲授第一课:“今日我们讲《弟子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阳光透过槐树叶隙照进学堂,在每个孩子脸上跳跃。窗外,赵员外和众多家长静静站立,聆听老塾师的教诲,仿佛也回到了少年时光。

从此,清河镇的祠堂学堂声名远播,周边村镇的孩子都来读书。周先生一直教到八十高龄,桃李满天下。他最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便是:“读书先读德,做人先做仁。富贵不足骄,贫贱不足耻,唯有德者能久立天地间。”

许多年后,狗娃高中举人,回乡第一件事就是为周先生立碑建祠。碑文上刻着:“教书先教德,育人先育心”——这成了清河学堂世代相传的师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