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在昆仑山脚下有个小村庄,村里人靠山吃山,多以打柴为生。村里有个叫石娃的少年,十六七岁年纪,父母早亡,独自住在村东头的小茅屋里,每日上山砍柴换米度日。
这年春天,村子里突然闹起了怪病。先是张家老汉咳嗽不止,接着李家媳妇发起高烧,不出半月,全村大半人都病倒了。郎中来了一拨又一拨,药方开了一张又一张,却都不见好转。
石娃年轻力壮,还没染上病,每日除了砍柴,还帮着照顾左邻右舍。这日清晨,他照例上山,想着多砍些柴,好换钱给乡亲们买药。
昆仑山高路险,石娃为多砍些柴,往深山里走了很远。正午时分,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歇脚,忽然看见不远处有什么东西闪闪发光。走近一看,竟是面巴掌大的玉镜,镜框雕着云纹凤鸟,精致非常。
“这是谁落下的宝贝?”石娃四下张望,空山寂寂,不见人影。他心想失主必定着急,便将玉镜揣入怀中,打算下山后打听失主。
下山路上,石娃听见微弱呻吟声。循声找去,见一位白发老妪倒在路边,面色苍白,呼吸微弱。石娃连忙蹲下身:“婆婆,您怎么了?”
老妪颤巍巍指着腰间竹筒:“水...水...”
石娃解下竹筒,却发现早已空空如也。他心急如焚,忽然怀中玉镜滑出,阳光照在镜面上,反射出一道明亮光芒,正巧落在旁边一株枯草上。奇妙的是,那枯草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抽芽变绿,转眼间焕发生机!
石娃惊呆了,愣了片刻,忽然灵机一动,将镜光对准老妪。不过片刻功夫,老妪脸色渐渐红润,自己坐了起来。
“神奇!真神奇!”老妪拉着石娃的手,“小伙子,你这镜子从何而来?”
石娃如实相告。老妪听后若有所思:“这莫非是昆仑神女遗失的宝镜?传说神女有面玉镜,能驱邪治病,枯木逢春。小伙子,你捡到宝贝了!”
石娃又惊又喜,忽然想到村里染病的乡亲,连忙告别老妪,飞奔下山。
回到村里,石娃直奔病得最重的张老汉家。他取出玉镜,让镜光照射在老人身上。不过一炷香功夫,张老汉的咳嗽竟然止住了,苍白的脸也有了血色。
“有效!真的有效!”石娃喜极而泣,赶忙又去李家、王家...一家家照过去。凡被镜光照过的人,病痛皆除,恢复如初。
不到天黑,全村人的病都好了。乡亲们又惊又喜,围着石娃问这宝镜来历。石娃如实道来,大家纷纷说这是上天赐福。
消息很快传遍了四邻八乡。第二天一早,外村人抬着病人前来求治,石娃来者不拒,用宝镜为他们治病。不出三日,方圆百里的瘟疫竟被这面玉镜治好了。
然而好景不长,城里赵财主听说宝镜之事,带着一群家丁闯到石娃家中。
“小子,这宝镜乃我家传之宝,前些日子不慎遗失,快还给我!”赵财主挺着肥硕的肚子,眼睛眯成两条缝。
石娃紧握玉镜:“这明明是我从山上捡的,怎成了你家传宝?”
赵财主冷笑一声:“这荒山野岭,除了我赵家,谁还能有这等宝贝?少废话,交出来!”说罢使个眼色,家丁们一拥而上。
石娃见势不妙,转身就跑。他在山间长大,熟悉路径,三转两转就把家丁甩开了。赵财主气急败坏,下令搜山。
石娃躲在半山腰一个山洞里,直到天黑才悄悄出来。月光下,他抚摸着玉镜,喃喃自语:“宝镜啊宝镜,你治好了那么多人的病,现在却引来祸事,我该如何是好?”
正发愁时,忽然眼前亮起柔和白光,一位白衣女子不知何时站在面前。她容貌绝世,气质超凡,仿佛不食人间烟火。
“少年郎,不必惊慌。”女子声音如清泉流淌,“我乃昆仑神女,这玉镜是我不慎遗落人间的。”
石娃恍然大悟,连忙奉上玉镜:“原来是神女娘娘的宝物,小人物归原主。”
神女却不接镜,微微一笑:“你拾镜不昧,更以之救人,心地善良。方才我见你遇险却不舍镜自保,更是难得。这镜,就赠予你吧。”
石娃又惊又喜,却又犹豫:“多谢神女娘娘!可是...那赵财主肯定不会罢休,我人单力薄,只怕保不住宝镜...”
神女点头:“你且放心,我自有安排。你且回村去,若那赵财主再来寻衅,你便对他说...”神女低声嘱咐一番,石娃连连点头。
第二天,赵财主果然又带人来了,这次还请了县衙的差役,声势更大。
石娃却不慌不忙,当着众人的面说:“赵老爷,您说这镜是您家传之宝,请问可有什么凭证?”
赵财支吾半天:“这...这宝镜能治病救人,就是凭证!”
石娃笑道:“既然如此,不如我们当场试试。您若能让宝镜发光治病,我便承认是您的。”
赵财主满口答应,接过玉镜,对着一个病人照来照去,镜面却毫无反应。围观众人窃窃私语起来。
赵财主恼羞成怒:“你这小子耍了什么花样!”
石娃接过玉镜,镜面顿时光华四射,照在那病人身上,病人立刻好转。众人哗然,差役们也看出端倪,不再替赵财主说话。
赵财主面红耳赤,悻悻而去。
当夜,月华如水,神女再次现身。石娃正要拜谢,神女却先开口:“少年郎,今日之事我已知晓。那赵财主虽暂时退去,必不甘心。人心贪欲无穷,宝镜留在人间,终是祸端。”
石娃黯然:“神女娘娘是要收回宝镜吗?可是乡亲们还需要它...”
神女摇头:“不,我有一法,可使宝镜永驻人间,惠泽百姓,又不引人贪念。”说罢,她取过玉镜,向空中一抛。
奇妙的是,玉镜并未落下,而是越升越高,渐渐融入夜空中那轮明月。顿时,月光变得格外明亮柔和,照亮了山村每一条小路。
神女道:“我已将宝镜化为月华,从此每至夜晚,月光所照之处,皆有治病祛邪之效。百姓只需夜行于月下,便能强身健体;病者沐浴月光,便可渐愈。如此,人人皆可受益,再无争夺之忧。”
石娃又惊又喜,拜伏于地:“神女娘娘慈悲!”
从此,昆仑山下的村庄恢复了宁静。每至夜晚,月华普照,村民们习惯在月光下散步闲谈,病人则在院中静坐沐光。说来也怪,自此之后,这一带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很少再闹大病大灾。
石娃依然每日上山砍柴,他常常在劳作之余,望向天空,仿佛能看见神女在云端微笑。而每个行走在夜路上的人,也都感念神女恩德,称这月光为“神女镜光”。
多年后,石娃白发苍苍,儿孙满堂。他常对孙儿们说:“你们看,月光最明亮的地方,就是神女在守护着夜行的人呢。”
于是,这个关于玉山神女镜的故事,就这样一代代流传下来,直至今日。每当月明星稀之夜,老人们还会指着月亮,对孩子们讲述那个善良的少年和慈悲的神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