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动力系统的成功改进,像一剂强心针,让军工车间的生产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轻机枪的核心零件——枪管、枪机闭锁件、机匣、弹匣等的产量大幅提升,每月能稳定加工出15套完整的轻机枪零件,批量生产自产轻机枪的条件已经成熟。
李铮立刻召开车间骨干会议,宣布启动轻机枪批量生产计划。“同志们,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具备了每月生产15挺轻机枪的能力。从今天起,车间成立专门的轻机枪组装小组,由徐小眼担任组长,负责轻机枪的组装和质量检测。我要求,每挺轻机枪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测试,合格率必须达到100%,绝不能让一挺不合格的武器流入前线!”
“是!保证完成任务!”徐小眼和在场的工人们齐声应道,眼神中充满了坚定的信念。
轻机枪组装小组很快就组建完成,成员都是从各生产小组挑选出来的技术骨干,共有12人,分为零件清洗、部件组装、整体调试、实弹测试四个环节,实行流水线作业。徐小眼制定了详细的组装流程和质量标准,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操作规范和检验要求,确保组装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组装工作正式开始的第一天,车间的组装区内就摆满了整齐的零件。工人们身着统一的工作服,按照分工,各司其职。零件清洗组的工人先用煤油将零件表面的油污和铁屑清洗干净,再用干净的棉布擦干,确保零件表面无任何杂质;部件组装组的工人则按照图纸,将枪机、闭锁件、枪管等零件组装成枪身、枪托、弹匣等部件;整体调试组的工人将各个部件组装在一起,进行初步的调试,检查枪机的灵活性、扳机的灵敏度、弹匣的适配性等;最后,由实弹测试组的工人将组装好的轻机枪送到车间外的射击场进行实弹测试。
然而,组装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在组装第一挺轻机枪时,整体调试组的工人发现,枪机拉动时有些卡顿,无法顺畅地完成闭锁和开锁动作。“徐组长,你看这枪机,拉动起来很费劲,肯定是哪里出问题了。”工人将轻机枪递给徐小眼。
徐小眼接过轻机枪,拉动枪机反复测试了几次,确实感觉到明显的卡顿。他仔细检查了枪机和机匣的配合部位,发现机匣内部的导轨加工精度不够,有轻微的凸起,导致枪机运动时受到阻碍。“是机匣导轨的问题,需要用细锉刀进行打磨,将凸起的部分锉平。”徐小眼说道。
他亲自操起细锉刀,小心翼翼地打磨机匣导轨,每打磨一下,就拉动枪机测试一次。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精细打磨,枪机终于能顺畅地拉动,闭锁和开锁动作也变得灵活自如。“以后所有的机匣零件,组装前都要进行二次打磨,确保导轨光滑无凸起。”徐小眼对部件组装组的工人说道。
解决了机匣的问题,第二挺轻机枪的组装顺利了许多。但在实弹测试时,又出现了新的状况。当测试人员连续射击50发子弹后,轻机枪的枪管出现了轻微的变形,导致后续的子弹射击精度明显下降。“这是枪管的热处理工艺还不够完善,导致枪管的强度和韧性不足。”吴天浩闻讯赶来,检查了变形的枪管后说道,“我们需要调整枪管的热处理温度和时间,提升枪管的耐高温性和抗变形能力。”
李铮立刻组织炼钢组和零件加工组的工人,调整枪管的生产工艺。他们将枪管的淬火温度从800c提高到850c,保温时间从30分钟延长到45分钟,然后进行回火处理,提升枪管的韧性。经过改进,新生产的枪管在连续射击150发子弹后,没有出现任何变形,射击精度也保持稳定。
随着组装经验的积累和工艺的不断改进,轻机枪的组装速度越来越快,质量也越来越稳定。从最初每天只能组装1挺,到后来每天能组装3挺,而且每挺轻机枪的各项性能都达到了设计要求。
为了确保每挺轻机枪都能100%合格,李铮制定了严格的实弹测试标准:每挺轻机枪必须连续射击200发子弹,测试枪机的可靠性、枪管的稳定性、射击精度等指标。测试过程中,只要出现一次卡壳、一次射击偏差超过允许范围,就必须返回车间进行返修,直到所有指标都合格为止。
李铮每天都会亲自来到射击场,监督实弹测试工作。他拿着望远镜,仔细观察着每一发子弹的落点,记录着每挺机枪的测试数据。“这挺机枪的射击精度不错,弹着点都集中在靶心附近,合格!”“这挺机枪连续射击200发,没有出现一次卡壳,可靠性很好,合格!”每当测试通过一挺轻机枪,李铮都会在测试报告上签字确认,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15挺崭新的自产轻机枪全部组装完成,并且通过了严格的实弹测试,合格率达到了100%。这些轻机枪通体乌黑发亮,枪身线条流畅,水冷套筒泛着金属光泽,弹匣饱满,透着一股令人安心的力量。
“太好了!15挺轻机枪全部合格,可以送往前线了!”徐小眼拿着测试报告,激动地对李铮说道。
李铮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这些轻机枪是咱们车间全体人员的心血,是咱们自主生产武器的里程碑。立刻通知后勤部门,将这些轻机枪优先补充到前线的主力部队,让战士们早日用上咱们自己造的利器!”
几天后,15挺轻机枪被装上了运输车,在战士们的护送下,送往独立团的主力部队——三营。三营是独立团的尖刀部队,常年战斗在抗日前线,之前由于轻机枪数量不足,在与日军的战斗中常常处于火力劣势。当营长赵刚看到这些崭新的自产轻机枪时,激动得热泪盈眶:“太好了!终于有足够的轻机枪了!咱们的战士们再也不用在日军的火力压制下硬冲了!”
赵刚立刻组织战士们进行适应性训练。战士们抚摸着崭新的轻机枪,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这枪真沉,用料扎实!”“你看这枪管,比缴获的日军轻机枪粗多了,肯定更耐用!”“试试射速!”一名机枪手迫不及待地装上弹匣,拉动枪机,扣动扳机。
“哒哒哒……哒哒哒……”清脆而密集的枪声响起,子弹像雨点一样射向靶场。连续射击150发后,机枪手停下射击,摸了摸枪管,说道:“温度不高,一点都不卡壳,这枪太好用了!”
训练结束后,三营就接到了紧急作战任务:日军的一支加强中队正在向根据地边缘的马家岭进犯,企图抢夺粮食和物资。赵刚立刻率领三营赶赴马家岭,利用有利地形设下埋伏。
战斗打响后,日军凭借着精良的武器和优势兵力,向三营的阵地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日军的轻机枪和掷弹筒火力凶猛,子弹像雨点一样落在三营的阵地上,压得战士们抬不起头。
“用新轻机枪压制日军火力!”赵刚大喊一声。早已准备就绪的机枪手们立刻架起崭新的自产轻机枪,对准日军的火力点发起了反击。
“哒哒哒……哒哒哒……”15挺轻机枪同时开火,密集的子弹形成了一道火力网,朝着日军的阵地倾泻而去。日军的轻机枪火力瞬间被压制下去,进攻的日军像割麦子一样倒下一片。
“冲啊!”战士们在轻机枪的掩护下,发起了冲锋。日军被这突如其来的强大火力打得晕头转向,阵脚大乱,纷纷向后撤退。三营的战士们乘胜追击,一举击溃了日军的加强中队,歼灭日军100余人,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和物资。
战斗结束后,战士们围着自产轻机枪欢呼雀跃。“这枪太厉害了!连续射击这么多子弹都不卡壳,火力比日军的机枪还猛!”“有了这枪,咱们以后再也不怕日军的火力压制了!”一名机枪手兴奋地说道,他的轻机枪在战斗中连续射击了300发子弹,依旧运转正常。
马家岭战斗的胜利,迅速传遍了整个根据地。战士们都为自产轻机枪的出色表现而振奋,纷纷向总部请求补充更多的自产轻机枪。总部也对独立团军工车间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下令让车间扩大轻机枪的生产规模,每月生产20挺,列装到各个作战部队。
消息传到军工车间,工人们都备受鼓舞。“太好了!咱们的轻机枪在前线立了大功!”“咱们要加把劲,生产更多的轻机枪,让每个部队都能用上咱们自己造的武器!”车间里的生产热情更加高涨,工人们加班加点,投入到新一批轻机枪的生产中。
李铮站在车间里,看着整齐排列的轻机枪零件,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批量生产自产轻机枪,不仅提升了独立团的火力密度,更标志着车间的武器自主化生产能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最初的手榴弹、烟雾弹,到后来的掷弹筒榴弹,再到现在的轻机枪,车间的生产能力不断提升,技术不断进步。
吴天浩走到李铮身边,说道:“李主任,咱们的轻机枪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生产能力,接下来可以考虑进一步改进性能,比如提升射击精度、增加弹匣容量等,让它在战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李铮点了点头:“没错,技术创新永无止境。咱们不能满足于现状,要继续探索,不断改进武器性能。同时,要加快技工的培养,扩大生产规模,为前线提供更多更精良的武器装备。”
夕阳透过车间的窗户,洒在崭新的轻机枪上,泛着耀眼的金属光泽。这些凝聚着军工车间所有人智慧和汗水的武器,正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为保卫祖国、抗击侵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而独立团军工车间的工人们,也将继续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奋勇前进,用自己的双手,铸就抗战胜利的坚实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