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雾里余温 > 第276章 竹篮里的余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新编的竹篮在晾架上晃悠时,思砚正蹲在凉棚下画篮底的纹路。苏晚编的小篮透着股巧劲,篾条间的缝隙像筛子,漏下的阳光在地上投出细碎的金斑,像撒了把碎米。篮沿缠着圈旧麻绳,是林砚从篱笆上拆下来的,磨得发亮,却比新绳更贴手。

“别画太细,”苏晚提着刚摘的黄瓜过来,绿莹莹的瓜身还沾着花,“竹篮的糙劲得画出来,太光溜就像假的。”她把黄瓜放进小篮,水珠顺着篾条往下滴,在地上洇出小小的湿痕,“这篮给你装画笔正好,透气,笔毛不容易发霉。”

林砚扛着捆新砍的竹篾进来,是准备编大筐的,“张叔说秋收要用大筐装谷,”他把竹篾靠在墙根,“新竹得泡在水里三天,不然太脆,编着编着就断。”他瞥见思砚的画稿,篮底的花纹画得像朵菊花,忍不住笑:“你这篮底比苏晚编的还花哨,倒像个装花的篮。”

思砚的脸有点热,确实把花纹画得繁复了些,可他总觉得这竹篮该配点好看的纹,像苏晚绣帕子总爱加朵薄荷。他赶紧用干笔把多余的纹路擦淡,让篾条的粗粝显出来,像被刀削过的痕,带着股生猛的劲。

外婆坐在竹椅上,用小篮装着晒干的薄荷,绿得发黑的叶片在篮里轻轻晃,香得清苦。“这薄荷得装在竹篮里晾,”她把篮挂在晾架上,“闷在布袋里会捂出霉味,跟心里有事憋着不说会生闷气一个理。”思砚想起去年捂坏的薄荷,苏晚心疼了好几天,说“够沏一个夏天的茶了”。

午后,来老先生带着幅《竹器图》过来,画里的竹篮、竹筐、竹筛摆了一院,最打眼的是个破了角的小篮,用麻绳捆着,却画得格外用心。“画器物得画‘人气’,”他指着破篮,“这篮一看就常被人摸,角上的磨、绳上的亮,都是人用出来的暖。”

思砚看着自己画的小篮,果然缺了点人气。他调了点淡赭石,在篮沿的麻绳上扫了扫,像沾了手汗,又在篾条的交叉处点了几个小黑点,像积了点灰,顿时有了被用过的样子。林砚在泡竹篾,清水里的竹条慢慢舒展,“你看这竹,”他用棍拨了拨,“泡软了才听话,跟人得经点事才懂事一个理。”

苏晚端来刚做的竹香糕,米糕里掺了点竹沥水,清苦里带着点甜,像把竹子的味嚼在了嘴里。“来老先生,尝尝这个,”她把糕递过去,“思砚说比薄荷糕还清口。”来老先生咬了口,点头道:“有‘野’气,带着竹的生劲,不像城里的糕点,甜得发腻。”

傍晚收工时,画稿上的《竹篮余温图》已经完成了。思砚在篮里添了支掉了毛的旧笔,笔杆上刻的蝉蜕还依稀可见,像被人用了很久。来老先生点头道:“这笔添得好,让篮有了用处,不是空摆着的,比你之前画的蜂更贴生活。”

夕阳的光斜斜地照在画稿上,竹的黄、绳的褐、笔的黑,在暮色里透着暖。林砚把泡好的竹篾捞出来晾着,苏晚在给小篮缝个布衬,外婆坐在竹椅上数着薄荷叶,说“够卖到秋收了”。

思砚捧着竹香糕坐在凉棚下,看小篮里的旧笔在风里轻轻晃,像在跟过往打招呼。他想起篮里的笔、手上的糕、身边人的笑,突然觉得这竹篮里的余温,不仅是暖,更是日子——有新竹的生,有旧绳的熟,有器物的用,还有藏在触碰里的疼惜,都像这竹篮,把琐碎的瞬间兜在一起,晃一晃,就晃出了生活的味。

夜风带着竹香吹进院,小篮的影子在地上拉得很长,像条走不完的路。思砚知道,等竹篮磨破了,会有新的编出来,可这余温会留在旧篮里;等旧笔用秃了,会有新的换上,可这刻痕会记着;而这竹篮里的余温,会像画里的光,在岁月里慢慢淌,把每个平凡的瞬间都焐得暖暖的,让后来人摸着旧篮时,能感受到点曾经的手温,和藏在手温里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