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天,考察小组根据初步筛选结果,来到了一个编号为“七号潜在地”的区域。

这里位于两省交界处的深山腹地,几乎与世隔绝。

从地图上看,这是一片巨大的石灰岩山体,植被茂密,人迹罕至。

赵四在距离山体一公里外就发动了技能扫描,脑海中浮现的三维图像让他精神一振。

山体内部存在一个规模极其宏大的溶洞群,主洞厅宽敞,支洞错综复杂,整体岩层厚实坚固,稳定性评估为【优】。

更难得的是,附近有一条地下暗河,可以提供水源,且溶洞系统有多个隐蔽的天然通风口。

“刘主任,就是这里了!”

赵四指着前方巍峨的山体,语气肯定,“我初步判断,这里的山体内部结构非常适合我们的需求。”

刘主任看着眼前除了树就是石头的大山,虽然信任赵四的判断,但还是有些将信将疑。

“赵顾问,这外面看着可什么都看不出来啊。要不要等部里派来的地质专家团队到了再一起详细勘察?他们明天就能到前进基地。”

赵四知道刘主任的谨慎是必要的,但他对自己的技能有绝对信心,而且时间不等人。

“我们可以先进行初步探查,找到入口,掌握第一手资料。等专家团队到了,也能更快开展工作。”

于是,在赵四的指引下,小组花费了大半天时间,终于在背阴面一处被藤蔓和乱石完全掩盖的陡峭崖壁下,发现了一个仅容一人侧身通过的狭窄缝隙。

缝隙深不见底,隐隐有凉风从中吹出,带着潮湿的泥土气息。

第二天下午,部里派遣的地质专家团队如期抵达前进基地。

带队的是位五十多岁、头发花白、戴着深度眼镜的老专家,姓郑,是国内研究喀斯特地貌的权威。

同行的还有几位中年技术骨干。

郑专家为人严谨,甚至有些固执,对未经详细勘探的结论向来持保留态度。

刘主任热情地接待了专家团队,并介绍了赵四和他的初步发现。

当听到赵四仅凭一个多月的表面勘察就锁定了“七号潜在地”,并声称其内部有“巨大、稳定”的溶洞群时,郑专家扶了扶眼镜,脸上露出了明显的不以为然。

“赵顾问是吧?年轻有为啊。”

郑专家的语气带着长辈对晚辈的客气,但话里的质疑意味很明显,

“喀斯特地貌复杂多变,表面看着完整的山体,里面可能千疮百孔。

尤其是这种大规模的溶洞群,往往伴随着暗河冲刷、岩石软化、顶板薄脆等问题,稳定性是要打一个大问号的。

我们不能仅凭……嗯,一些感觉,就下结论。”

赵四理解郑专家的谨慎,这是科学态度。

他平静地回应:“郑工,您说得对,严谨是必须的。所以我们才需要进去实地勘察。

我之所以初步判断这里条件优越,是基于对区域地质构造、岩层产状、地表水文特征的综合分析。”

他巧妙地将系统技能的判断,归结为传统地质分析的结论。

“综合分析?”郑专家摇了摇头,“小赵同志,地质学是一门实证科学,需要大量的钻探、物探数据支撑。”

“光看表面现象,很容易误判。”

“我看过资料,这一带历史上发生过中型岩溶塌陷。”

“我建议,我们还是应该按照规程,先进行大规模的地表测绘和物理勘探,至少打几个深孔,取得岩芯样本分析之后,再考虑是否深入洞穴探查。”

“贸然进入未知洞穴,太危险了,也是对工程极不负责的表现。”

跟随郑专家来的几位技术人员也纷纷点头附和,认为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才是稳妥之道。

刘主任有些为难地看向赵四。

从程序上讲,郑专家的建议完全正确。但赵四之前的判断屡屡精准,而且上级对进度要求很急。

赵四知道,如果不能说服这位老专家,项目进度将会被大大拖延。

他必须拿出更有力的“证据”,但这证据又不能直接说是系统扫描来的。

他沉吟片刻,目光扫过周围的环境,忽然指着不远处崖壁上几处不易察觉的、呈带状分布的微小渗水痕迹,以及洞口附近几种特定的喜阴湿植物说道。

“郑工,您看这些迹象。这种带状渗水,通常意味着岩层内部有规模较大、且相对稳定的储水空间或通道,而不是杂乱无章的渗漏。”

“还有这几种植物的群落分布,也暗示着下方有稳定的湿气和微弱气流交换,这往往是大型溶洞系统具备良好自然通风条件的表现。”

赵四指着洞口感受了一下风力:“您再感受一下这出风口的风力,稳定而持续,不是阵风,说明通风通道不仅存在,而且可能不止一个,形成了对流。这些都是积极的信号。”

他接着说道:“当然,我完全同意您的观点,最终必须依靠详实的数据。”

“但我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一个折中的方案。先组织一支精干的小分队,由经验丰富的探洞人员带领,做好充分的安全防护,对已发现的这个入口进行有限度的探查。”

“目的不是全面测绘,而是确认主洞厅的基本规模、岩壁质量和有无明显的重大地质隐患。”

“如果初步探查结果理想,我们再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精细勘探和工程设计。”

“这样既能控制风险,又能抢回宝贵的时间。毕竟,国际形势不等人啊。”

赵四的话既有对老专家的尊重,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更重要的是点出了“时间紧迫”这个最高原则。

郑专家听完,脸上的不以为然稍稍减退,他再次扶了扶眼镜,仔细看了看赵四指出的那些环境细节,又走到洞口感受了一下风力。

作为老地质工作者,他承认赵四观察到的这些现象确实是利好因素,而且提出的有限度探查方案,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快进度,也符合实际情况。

他沉默了一会儿,终于点了点头:“嗯……赵顾问观察得很仔细。你说的也有道理,时间确实紧迫。”

“好吧,那就按你说的,先组织一支精悍的小队进去探一探。但安全措施必须做到万无一失!我亲自制定安全规程和探查要点!”

“太好了!谢谢郑工的支持!”刘主任松了一口气。

赵四也露出了笑容:“有郑工您把关,我们就放心了。”

接下来的两天,在郑专家近乎苛刻的要求下,一支由经验最丰富的工程兵战士和一名熟悉洞穴勘探的技术员组成的探查小队组建完毕。

小队配备了绳索、照明、通讯、安全帽、防滑鞋等全套装备,并进行了详细的预案演练。

第三天清晨,探查小队在赵四、郑专家和刘主任等人的注视下,小心翼翼地进入了那个狭窄的洞口。

留守在外的人心情紧张而期待。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通过对讲机断断续续传来的报告声,逐渐印证了赵四的判断:

“报告!通过狭窄通道,内部空间豁然开朗!发现巨大主洞厅!”

“岩壁坚固,钟乳石发育良好,说明地质活动相对稳定!”

“发现地下河分支,水流平稳!”

“发现多个通风口,空气流通良好!”

每一个消息传来,郑专家脸上的表情就缓和一分,到最后,他甚至露出了罕见的兴奋神色。

当探查小队安全返回,带回更加详细的数据和拍摄的洞内照片时,看着照片上那宏伟、坚固、条件优越的地下空间,郑专家彻底服气了。

他紧紧握住赵四的手,语气充满了感慨和敬佩:“赵顾问!了不起!真是了不起!”

“我老郑搞了一辈子地质,这次是真看走眼了!你的眼光,你的胆识,还有你对细节的把握,我服了!”

“这个地方,简直就是为我们这项工程天造地设的!我全力支持你的方案!”

选址之争,以赵四凭借“超前的洞察力”和充分的理由说服权威专家而告终。

“七号潜在地”被正式确定为第一个“隐蔽备份工厂”的优先建设厂址。

宏大的地下工程建设,即将在这片无人深山中,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