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溶洞群被正式命名为“七号工程”,代号“磐石”。
随着首批工程兵部队和施工机械的进驻,这片沉寂了亿万年的地下世界,被发电机组的轰鸣、风镐的冲击声和战士们的号子声唤醒。
在赵四和郑专家等人的共同指导下,入口通道被拓宽加固,主洞厅进行了初步的平整和清理,巨大的空间尺度让人震撼,仿佛置身于一个天然的地下宫殿。
然而,当最初的兴奋劲过去,严峻的挑战立刻摆在了面前。
地下环境与地面截然不同,两个致命的问题如同幽灵般缠绕着新生的“磐石”基地:通风和防潮。
尽管溶洞有天然通风口,但对于未来将容纳大量人员、设备,并可能进行焊接、切割等作业的工厂来说,这点自然通风远远不够。
施工刚开始没多久,战士们就感到胸闷、气短,尤其是在进行爆破或焊接作业时,烟雾和粉尘久久不散,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味道。
一支粗大的蜡烛,在离洞口稍远的作业面,火苗会变得微弱发黄,明确警告着氧气含量的下降。
更令人头疼的是潮湿。
喀斯特地貌地下水资源丰富,洞壁常年渗水,空气湿度极大。
刚运进来的钢材工具,一夜间就能蒙上一层水珠,几天不注意就会生出斑驳的锈迹。
铺设的临时电线接头处必须做严格的防水处理,否则极易短路。
战士们睡觉的帐篷里,被褥总是湿漉漉的,很多人身上起了湿疹,关节酸痛。
这种无处不在的湿气,不仅损害健康,更会严重威胁未来精密机床和设备的使用寿命。
“不行,这样下去根本没法长期坚持,更别说搞生产了!”
工程兵团的张团长皱着眉头,找到正在主洞厅测量数据的赵四和郑专家,
“赵顾问,郑工,得赶紧想个办法!这才几天,同志们就反映浑身不得劲,设备也锈得厉害!”
郑专家也是一脸凝重:“通风和防潮是地下工程的世界性难题。
按照常规做法,需要铺设巨大的送风管道,安装大功率的通风机,还要建设复杂的除湿系统。
但这需要大量的电力、设备和钢材,施工周期长,对我们目前的条件来说,难度太大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赵四身上。
这位年轻的顾问已经用他精准的选址眼光证明了自己的价值,现在,大家期待他能再次创造奇迹。
赵四没有立即回答。
他伸手触摸着冰冷潮湿的岩壁,感受着那滑腻的水汽,抬头望向高处那些隐约可见的通风裂隙。
脑中飞速运转,结合着系统提供的《地下工程环境控制系统概要》知识,以及之前在906厂搞小水电站和模块化建设时积累的“土法”经验。
“张团长,郑工,常规方法确实困难。”
赵四终于开口,语气沉稳,“但我们不能等,也等不起。我们必须立足现有条件,搞一套‘土洋结合’、高效节能的办法。”
他领着众人走到洞壁一处渗水较严重的地方,又指着头顶的通风口:“问题确实存在,但解决问题的条件,大自然也给我们预备了一部分。关键是如何利用好。”
接下来的几天,赵四几乎泡在了洞里。
他带着技术人员,拿着风速仪、湿度计,一点一点地测量洞内不同位置的气流走向、湿度变化规律。
他发现,由于洞内外温差和气压差,空气其实是在缓慢流动的,只是动力不足,分布不均。
而潮湿的主要来源是洞壁渗水和地下河蒸发。
基于这些观察和数据,赵四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生态循环通风除湿系统”方案。
“通风方面,我们不能光靠蛮力抽风。”
赵四在临时绘制的洞体剖面图上比划着,“我们要‘借势’和‘导流’。
首先,在几个主要的天然通风口处,修建简易的、像烟囱一样的‘引风塔’,利用高度差产生的烟囱效应,增强自然抽风能力。
其次,在洞内关键位置,悬挂大量用废旧帆布制作的、类似船帆的‘导风帘’,引导气流流向作业区和生活区,避免死角和涡流。
最后,再辅助以少量由小水电站供电的轴流风机,在关键时段加强通风。
这样,以自然动力为主,机械动力为辅,用最小的能耗实现基本通风换气。”
“那除湿呢?”张团长急切地问。
“除湿的关键是降低空气里的水分。”
赵四拿起一块被水浸湿的石灰岩碎块,“我们可以利用现成的材料——生石灰!
这东西吸水性强,价格便宜,容易获取。
我建议,在洞内湿度大的区域,特别是生活区和未来设备区,修建大量的‘石灰吸湿池’或悬挂‘石灰布袋’。
定期更换饱和的石灰,就能有效降低局部湿度。这法子土,但见效快,成本低。”
他顿了顿,补充了一个更巧妙的点子:“另外,我发现我们那条地下河的水温常年偏低。
我们可以铺设一条简单的管道,让部分洞内空气先流过一段被地下河水冷却的管道,空气中的水汽遇冷会凝结成水析出,相当于一个简易的‘表冷器’除湿装置。
虽然除湿量有限,但几乎不耗能,可以作为补充。”
这个方案,既运用了流体力学和热力学原理,又充分结合了当地材料和条件,充满了因地制宜的智慧。
郑专家听完,眼镜后面的眼睛亮了起来,连连点头:“妙啊!赵顾问!这个思路好!
不是硬碰硬,而是四两拨千斤!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花钱少,见效快,非常适合我们现在的处境!”
张团长也兴奋地一拍大腿:“我看行!引风塔和导风帘,咱们工程兵自己就能干!
生石灰也好办,我马上联系后勤去搞!冷却管道更简单,咱们有现成的焊工和技术员!”
说干就干。
方案迅速转化为施工图纸和指令。
战士们被动员起来,利用开凿出来的石料和木材,在几个主要通风口建起了高出洞顶的简易石砌塔楼。
洞内,一道道巨大的帆布帘被悬挂起来,如同古战场的旌旗,巧妙地引导着气流方向。
一袋袋生石灰被运进洞内,堆放在特意挖出的浅坑里或装入透气的麻袋悬挂起来。
那段利用地下河水的冷却管道也很快铺设完成。
当系统初步建成投入运行时,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虽然比不上地面干燥舒爽的环境,但洞内的空气明显变得清新了许多,闷热感和窒息感大大减轻。
作业区的烟雾粉尘能较快散去,生活区的被褥也不再湿得能拧出水来。
战士们脸上的疲惫神色减轻了不少,施工效率得到了提升。
看着在导风帘下顺畅流动的空气,摸着干燥了许多的床铺,张团长对着赵四竖起了大拇指:
“赵顾问,你这一手,可真是救了急了!这地下长城,总算能喘口气了!”
郑专家更是感慨:“赵顾问,你这套办法,完全可以写进地下工程建设的教科书里!
这才是真正符合国情、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