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放榜那天,家里的气氛比考试时还要紧张。当阿叙颤抖着手指点下查询按钮,屏幕上跳出的分数让全家都松了一口气——远超一本线,发挥稳定,甚至还有些超常。
紧接着便是紧张的志愿填报。出乎林潇南的意料,却也似乎在情理之中,阿叙填报的第一志愿,是隔壁市的消防救援学院。
“你想好了?”林潇南看着志愿表,心情复杂。作为母亲,她当然知道消防员这个职业意味着什么——危险、辛苦、与家人聚少离多。韩彻身上的旧伤和那次训练事故的阴影,至今仍是她心底不愿轻易触碰的角落。
“想好了,妈。”阿叙的眼神却异常坚定,“我喜欢那种感觉,那种……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能冲上去做点什么的感觉。”他顿了顿,看向坐在沙发上一直没说话的韩彻,“而且,我觉得爸做的事,挺酷的。”
韩彻闻言,抬起了头。他看着儿子,那个曾经需要他保护、需要他教导的少年,如今已经做出了与他人生轨迹重合的重要选择。
他没有立刻说话,目光深沉,里面翻涌着难以言喻的情绪——有担忧,有身为消防前辈深知其中艰险的凝重,但更多的,是一种无法掩饰的、发自内心的欣慰与骄傲。
火场、救援、训练塔……那些浸染了他青春和热血的记忆,那些汗水与伤痛铸就的信念,仿佛在这一刻,通过血脉,完成了一次无声却有力的传承。
“好。”韩彻最终只说了这一个字,声音不高,却厚重如山。他站起身,走到阿叙面前,大手重重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那力道,是认可,是托付,也是一份沉甸甸的期许。“既然选了这条路,就别回头,也别丢人。”
阿叙感受着父亲手掌传来的温度和力量,重重地点头:“我不会的,爸!”
最终,录取通知书如愿抵达。韩家出了一位新的“准消防员”。韩彻拿着那份通知书,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冷硬的嘴角始终带着一抹难以察觉的、上扬的弧度。他甚至主动给几个老战友打了电话,语气里是藏不住的“炫耀”。林潇南看着丈夫难得外露的喜悦,心里那点担忧也被冲淡了不少,开始忙着为儿子准备行装。
而另一个微妙的消息,也在家中悄然流传。据冉冉“多方打探”和“缜密分析”,那个曾让林潇南“不得劲”的女生,高考同样出色,被录取的大学,正好也在隔壁市。
“哥,你这算不算是……爱情事业双丰收,还都在一个地方?”冉冉挤眉弄眼地调侃阿叙。
阿叙耳根微红,瞪了妹妹一眼,却没有否认,眼底深处藏着一丝对未来的憧憬和不易察觉的轻松。当初那个“一起考大学”的约定,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空间上的靠近,给了这段尚未完全明朗的感情,一个自然发展的可能。
韩彻得知后,只是淡淡地对林潇南说:“你看,孩子们有自己的路。缘分这东西,拦不住,也急不来。顺其自然吧。”
林潇南叹了口气,终于算是彻底释然。也许真是她之前想多了,儿孙自有儿孙福。
出发的前一晚,家里充满了忙碌又略带伤感的气氛。林潇南一遍遍检查着行李,生怕漏了什么。冉冉把自己舍不得吃的零食偷偷塞进哥哥的背包。乖乖似乎也知道小主人要远行,格外粘着阿叙,走到哪儿跟到哪儿。
韩彻把阿叙叫到装备仓库——他现在已经是这里的负责人。他没有说太多大道理,只是指着那些摆放整齐的救援装备,从液压钳到呼吸器,一一讲解它们的性能、保养方法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这是他能给儿子的,最直接、最实用的“传承”。
“到了学院,刻苦训练,遵守纪律,保护好自己。”韩彻最后叮嘱,声音沉稳,“记住,你代表的不是你一个人。”
“我明白,爸。”阿叙看着父亲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刚毅的侧脸,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和一丝即将离家的怅惘。
新的征程即将开始。隔壁市的消防救援学院,不仅承载着一个少年的职业理想,也维系着一份朦胧的青春情愫。
而对于韩彻和林潇南来说,孩子羽翼渐丰,振翅欲飞,家,永远是他最坚实的后盾和最温暖的港湾。乖乖蹲坐在门口,望着收拾好的行囊,发出了低低的一声呜咽,像是在说,早点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