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彻的开导和林潇南自我的反思下,家里的“战争”状态暂时解除。为了打破僵局,也为了真正帮助冉冉找到学习上的突破口,林潇南采纳了韩彻的建议,没有强行将冉冉塞进补习班,而是采取了更柔和的方式——趁着暑假,请**初初**来给冉冉补课。
这个提议,冉冉的抗拒心理明显小了很多。初初哥对她来说,不是那种古板的老师,而是从小一起长大、可以信赖的哥哥,更重要的是,初初是顶尖名校计算机系的高材生,逻辑清晰,讲解问题的方式和阿叙那种直来直去、或者妈妈那种带着焦虑的方式完全不同。
初初接到这个“任务”后,并没有急着翻开课本。他先是花了一天时间,和冉冉像朋友一样聊天,了解她每门课的具体困难点在哪里,是概念不理解,还是做题没方法,或者是单纯的抵触情绪作祟。他还仔细看了冉冉那些画满了叉叉的试卷和空白的练习册。
“冉冉,”初初推了推眼镜,语气平和,“我发现你不是笨,你是没找到学习的‘开关’。”他指着数学卷子上的一道错题,“比如这题,其实和你做菜时控制火候、计算调料比例的原理有点像,都是寻找最优解的过程,只是用的‘语言’不同。”
他用冉冉最能理解的方式打比方,把抽象的数学公式比作菜谱,把解题步骤比作烹饪流程。讲到物理的力学部分,他甚至用厨房里锅碗瓢盆的受力来举例,生动又形象。
初初的补课,没有固定的、长时间枯坐的模式。他采用的是“碎片化”和“项目式”的方法。每天只聚焦一两个小知识点,讲透彻了,就用相关的几道典型题目来巩固。当冉冉表现出烦躁或者注意力不集中时,他会立刻停下,转而和她聊会儿天,或者甚至允许她去厨房捣鼓十五分钟,当作“课间休息”。
更让林潇南惊讶的是,初初并没有完全否定冉冉对烹饪的热爱。有一次讲到化学的酸碱中和反应,初初直接带着冉冉进了厨房,用小苏打和白醋做实验,解释原理,然后引申到面包发酵、肉类嫩化等烹饪中的应用。
“你看,学习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让你更懂这个世界,甚至能让你更懂你喜欢的烹饪。”初初一边看着冉冉记录实验现象,一边平静地说。
这种将兴趣与知识连接起来的教学方式,像一把钥匙,慢慢打开了冉冉心里那扇紧闭的门。她发现,那些原本枯燥无比的符号和公式,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有趣的逻辑和规律,甚至能和她的“美食王国”产生奇妙的联系。
她开始不那么排斥做题了,甚至会主动拿着自己没搞懂的问题去问初初。初初也总是耐心十足,用他那种冷静、条理分明的方式,一遍遍拆解,直到冉冉眼睛一亮,说出“啊!我懂了!”为止。
林潇南和韩彻看着书房里(有时甚至是厨房里)那两个凑在一起的脑袋,一个讲得认真,一个听得专注,心里都暗暗松了口气。林潇南不得不承认,有时候,同龄人或者兄长的引导,远比父母苦口婆心的说教和焦虑的施压更有效。
乖乖也乐于见到这种和谐的场景,它会趴在书桌下,或者厨房门口,陪伴着这对特别的“师生”。
一个暑假下来,冉冉的成绩虽然没有出现神话般的飞跃,但她对学习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她不再视学习为洪水猛兽,开始愿意主动去接触、去理解。以前空白的练习册上,渐渐有了笔迹,虽然还是会有很多错误,但至少,她愿意去尝试了。
更重要的是,她和初初的关系也更近了一步。初初回学校前,对冉冉说:“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找到方法比硬扛更重要。以后有不懂的,随时可以视频问我。”
冉冉用力点头,脸上是久违的、轻松而真诚的笑容:“谢谢初初哥!”
这场由补课引发的家庭危机,最终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温和的方式得到了化解。它让林潇南明白,教育不是流水线生产,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需要因材施教。也让冉冉知道,学习与她的热爱并非对立,甚至可以相辅相成。而这个暑假,这位特别的“家教”初初,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