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三百师这个对手,由不得平田健吉不小心。
毕竟几个月前增援运城的战斗中,隶属于他的师团的第两百二十七联队就悉数覆灭在对方的手中。
按照常规军事逻辑和惯例,一个完整的步兵联队遭遇全军覆没的惨重损失,足以导致其直属上级师团长被立即解除职务押送回国内接受严格的军事法庭审判。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迄今为止,整个第一军的高级指挥官们仅仅受到了来自大本营的一顿严厉斥责,并未遭到更进一步的处分或问责。
其背后的原因非常明确:西山地区已然成为一个棘手的烂摊子,无论是岛国大本营还是陆军军部,都没有人愿意接手这个烫手山芋。
同样,并非鬼子不愿意向西山前线调遣更多增援部队,而是现实客观条件严重限制了其行动能力。
与山城政府展开的武城会战相较于历史同期,消耗了日军更多的兵力和资源,使其整体实力大幅削弱。
此外,在夏北地区,由于三百师持续不断的军火援助,八路军在鬼子占领区内灵活出击、多点开花,频繁发动袭击,进一步牵制并分散了鬼子的注意力和兵力部署。
要知道,此时还是三八年末,鬼子对占领区的实际控制力度还远未达到几年后那种严密程度。
尽管表面上占据了大片土地,但此时的他们在多个战略方向上,其统治根基尚未稳固,新占领区域时常爆发抵抗活动,使得鬼子不得不分散兵力四处应对。
这种持续不断的军事行动和治安维持,不仅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更导致兵员和物资的持续流失。
渐渐地,这种看似微小却源源不断的失血,已经开始让鬼子感到力不从心,战略上的主动态势也在无形中削弱。
而关东军那边的情况嘛......唉,还是算了吧,提起他们就让人头疼。
大本营三番五次要求他们抽调几个师团南下支援关内战场,可他们总是推三阻四、扭扭捏捏,就是不肯痛快行动,这种阳奉阴违的态度已经让军部很多人深感失望和愤怒。
更令人揪心的是,根据最近一些情报显示,这群不安分的家伙似乎正在秘密策划向北边的赤熊动手!
如果这事真的发生,那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可偏偏关东军坐拥精锐、自成体系,早就习惯了我行我素。
虽说大本营忧心如焚、屡次训诫,但毕竟天高皇帝远,实际控制力有限。
眼下,他们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并且祈祷这群“大爷”能够安分一些,别再惹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乱子了!
就在岛国大本营纠结的时候,隶属于三百师的十个步兵团已经随着风雪天气的逐渐减弱,抵达了沁源城外。
而一马当先的李文凯,在针对沁源的包围圈还没有完全合拢时,就迫不及待的在空军掩护下,向沁源城的外围防线发起了猛攻!
刚刚接替第七师团防线的第三十七师团,就率先遭到了李文凯的猛烈打击!
李文凯采用的战术看似简单,却极为凶狠。
总的来说可以用一个字精准概括:那就是“砸”!
对,就是砸!毫不留情地砸!
如同握着一柄千斤重的战锤,以雷霆之势杂碎一切挡在面前的敌人!
砸一下若不能瓦解对方,那就紧接着再来第二下!
若第二下仍未能击溃敌阵,那就毫不犹豫地继续第三下!
重重地砸,狠狠地砸,持续不停地砸!
这种进攻不讲花哨,只追求极致的破坏力,直到将正面之敌彻底砸得粉碎、砸成齑粉!
不过,相应的代价就是,李文凯所指挥的部队在每次战斗结束后,其弹药的消耗量都呈现出令人咋舌的异常水平。
统计数据显示,仅仅一场战役下来,他部下的实际弹药使用量竟然比其他部队的标准消耗量高出了好几倍。
对此,周卫国就没少在私下吐槽李文凯:“莽夫的战术,在他的身上简直被发挥到了极致!除了会砸炮弹,还会什么?”
每次提起李文凯的作战风格,周卫国总是摇头叹气。
在他看来,觉得这种打法毫无技术含量,纯粹是仗着弹药充足在蛮干。
然而,令人感到耐人寻味的是,对于李文凯这种一味堆炮弹的简单粗暴战术,韩冰竟然采取了默许甚至支持的态度。
尽管李文凯的战术看起来粗糙得要命,几乎毫无策略性可言。
但出人意料的是,他的部队在实战中的伤亡率竟然意外地低,这一点让不少人都感到惊讶。
用李文凯自己的话来解释,那就是:“我宁可用一百发炮弹换一个鬼子,也绝对不用一个战士的命去换一个鬼子的命”
在他看来,战士的生命远比弹药珍贵,哪怕浪费再多的资源,也要最大限度地保障士兵的安全。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让李文凯尽管水平不高,可却能始终坐稳团长位子的原因。
而且,李文凯也绝非是完全的莽夫,他敏锐的察觉到,沁源城外的鬼子阵地上似乎正在进行着大规模的部队调动。
没有丝毫犹豫的李文凯立即向全团下达命令,要求立即中止当前的休整状态,全军做好战斗准备。
在他的指挥下,三团向沁源外围的敌军阵地发起了猛烈进攻。
李文凯明白,即便一时无法突破鬼子的防线,也能够最大限度的打乱鬼子的部署。
“轰!”
随着一发精准射来的105毫米高爆榴弹猛然落下,整个阵地瞬间被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所笼罩。
一挺仍在疯狂扫射的九二式重机枪,连同围绕它作战的整个机枪小组,刹那间被炸得四分五裂。
灼热的金属破片和人体残骸混合在一起,随着硝烟向四周飞溅。
“快,动作快!从这边走!”
几名鬼子嘶吼着,肩扛着一支沉重无比的九七式反坦克步枪,在纵横交错的战壕中艰难穿行。
他们原本是要赶往机枪阵地进行支援,可当几人终于抵达刚才还在咆哮射击的位置时,却全部猛然停住脚步,愕然僵立在原地。
曾经稳固的重机枪阵地如今已面目全非,那挺沉重的九二式重机枪主体早已不知去向。
唯有一个被炸得扭曲变形的枪架,歪歪斜斜地陷在焦土中。
隶属于这个机枪分队的士兵们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呈现出一幅惨烈的景象:
有的士兵口鼻流血,显然是被巨大的冲击波当场震毙。
有的则被炸得支离破碎,只剩下依稀可辨的肢体碎块。
更有一个侥幸生还的士兵,虽然身体完好,却已经完全精神崩溃。
他蜷缩在战壕的角落,双臂死死抱着不断颤抖的双腿,眼神空洞地望着前方,嘴里不停地喃喃自语,显然已经失去了战斗能力。
“别管他!”
为首的军曹不耐烦地撇了一眼那名蜷缩在角落、已被炮火彻底摧垮理智的士兵。
随后,他举起胳膊,用粗糙的手指狠狠地指向眼前那个还在冒着黑烟、遍地散落着碎石与弹片的巨大弹坑。
“快!立刻把武器都给我架设在这里!”
“哈依!”
几名鬼子齐声应答,尽管脸上也写满了疲惫与恐惧,却依然迅速而服从地跃入弹坑,动作熟练地将那挺沉重的九七式反坦克步枪安置在坑沿较为稳固的位置。
他们调整着支架,紧盯着前方,神情紧张却专注。
虽然官方名称是“九七式反坦克步枪”,但这武器实际上早已超出了普通步枪的范畴。
其惊人的二十毫米口径、发射时震耳欲聋的巨响,以及全重接近六十公斤的庞大体型,使得鬼子私下里更习惯称它为“自动炮”。
在他们看来,这根本就是一门可以单人操作的小型火炮。
当然,其本身的威力也同样不容小看。
在长达七百米的射击距离上,九七式反坦克步枪能够有效击穿厚度为二十毫米的镍铬合金装甲钢板。
而将距离缩短至三百五十米时,其穿甲性能进一步提升,足以穿透厚度达三十毫米的同类型装甲钢板。
鉴于第一军在应对三百师装甲部队时,所配备的反坦克武器数量严重短缺,难以形成有效抗衡的手段,夏北方面军司令部迅速作出决策,紧急调拨了一百支九七式反坦克步枪,以显着增强第一军的反坦克作战能力。
“敌人战车!”
一名鬼子声嘶力竭地高喊。
很快,从远处的地平线上,一辆接一辆谢尔曼坦克的庞大身躯接连显现。
它们如同移动的钢铁堡垒,缓缓推进,碾压着大地,带来令人窒息的压迫感。
“天照大神啊!这……这怎么可能抵挡!”
军曹瞪大双眼,望着谢尔曼坦克那厚实的装甲和巨大的炮管,只觉得一阵强烈的头皮发麻,冷汗几乎瞬间浸湿了他的后背。
射手的手指已经多次紧张地搭在了冰冷的扳机上,每一次他试图扣下扳机时,都被身旁的军曹严厉地制止。
军曹一边紧握着望远镜,一边低声斥责道:
“你这个混蛋,在这个距离上贸然开火,除了白白浪费我们宝贵的炮弹外,根本没有任何实际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