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 > 第256章 沈家庄(2)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日头渐渐爬到头顶,朱元璋刚与李贞说上几句话,身后另一辆马车的帘子便被轻轻掀开。

马秀英从车上下来,身上的装扮让随行百官都悄悄愣了愣 —— 昨日寿宴上,她还身着凤冠霞披,赤金点翠的凤冠衬得她端庄华贵,绣着缠枝莲纹的霞帔垂至脚踝,每走一步都带着皇室的威仪;

可今日,她只穿了件半旧的粗布蓝衫,领口和袖口磨出了淡淡的毛边,下装是素色的粗布裙,裙摆还沾了些赶路时的尘土,头上也只挽了个简单的发髻,用一根木簪固定,连半点珠翠都没带,活像个寻常庄户人家的主母,与昨日的模样判若两人。

她快步走到李贞面前,笑着问道:“姐夫,在这庄子里住得可还习惯?”

李贞见她过来,连忙要屈膝行礼,马秀英一把扶住他的胳膊,语气带着几分嗔怪:“都是自家人,哪用这么多礼数。”

李贞憨厚地笑了笑,拍了拍身上的粗布短褂:“咱本就是个老农,还是这庄子住得舒服。能下地种种菜、松松土,平日里还有几个老伙计一起唠唠嗑,可比在城里闷在府里舒服多了。”

“那就好,” 马秀英点点头,眼中满是欣慰,不着痕迹的看了一眼身旁的朱槿,“你舒心,我们也放心。”

“好了好了,别在这站着闲聊了!” 朱元璋在一旁插了话,目光落在朱槿身上,抬脚踢了他一下,“兔崽子,快点带咱进去看看,别磨磨蹭蹭的!”

朱槿正站在一旁看热闹,没料到老爹会突然踢自己,一时没闪躲,结结实实地挨了一下。

他也不管身后百官都在看着,捂着被踢的地方,几步躲到马秀英身后,委屈巴巴地说道:“娘,你管管他!动不动就踢人!”

朱元璋见状,抬手还想再打,马秀英连忙瞪了他一眼,眼神里带着几分警告。

朱元璋的手顿在半空,悻悻地收了回去。“好了槿儿,别闹了,”

马秀英转向朱槿,语气放缓了些,“快点带你爹去田里看看。他啊,为了这土豆和水稻,昨儿晚上兴奋得一晚上没睡着,就等着今日来看收成呢。”

朱槿从马秀英身后探出头,对着朱元璋做了个鬼脸,惹得朱元璋又要瞪眼,他才连忙收敛,笑着说道:“走啦走啦,我带你们去!”

说罢,他走上前,很自然地搀扶住马秀英的胳膊。

一行人朝着庄内走去,留下身后的百官面面相觑 —— 谁也没见过吴王殿下这般 “家常” 的模样,更没见过战场上面杀伐果断的二公子敢当着百官的面跟王妃撒娇,一时都有些震惊,脚步都慢了半拍。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马秀英随口问道:“槿儿,你大哥还有敏敏、珍珠呢?怎么没见着他们?”

“娘,我大哥正带着农户在田里收割水稻呢,” 朱槿指了指前方的田地,“这不是快到晌午了嘛,敏敏和珍珠在庄子的厨房帮着准备午饭。”

马秀英眼睛一亮,停下脚步说道:“那我也去厨房帮忙吧。你带着你爹和百官去看庄稼,一会儿我做好了饭,给你们送到田埂上去。”

朱槿知道母亲的性子,说一不二,便点头应下,转头叫过一个庄里的侍女,吩咐她带着马秀英去王敏敏所在的厨房。

安排好母亲后,他才领着朱元璋和百官,先往存放土豆的库房走去。

库房的木门有些陈旧,朱槿上前推开,一股淡淡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

库房里整齐地堆放着一个个麻布口袋,每个口袋都鼓鼓囊囊的,朱槿走上前,打开其中一个口袋,露出里面圆滚滚的土豆 —— 个个表皮光滑,没有半点破损,大小也都均匀,约莫有鸡蛋到拳头那么大。

朱元璋走上前,伸手拿起一个土豆,放在手里掂了掂,又看向身后的百官,忍不住放声笑了起来:“哈哈哈哈!诸位都看到了吧?什么叫眼见为实!这土豆长得多好,有了这东西,百姓还愁饿肚子吗?”

百官连忙附和,纷纷称赞土豆长势喜人。

朱元璋笑够了,转头看向朱槿,问道:“你大哥呢?他不是说要亲自照看这些庄稼吗?怎么没在库房?”

“父王,这都是我大哥提前挑选好的种薯,” 朱槿指着满库房的土豆解释道,“他特意交代,要优先选表皮光滑、无破损、没病虫害的,这样播种的时候,发芽率才高。他现在不在库房,正在田里带着农户收割水稻呢,咱们这就过去吧?”

“对对对!” 朱元璋一听 “收割水稻”,眼睛更亮了,连忙催促道,“快点过去,咱们去看看这杂交水稻到底能收多少!”

朱槿笑着应下,带头朝着田间走去,朱元璋和百官紧随其后,脚步都比刚才快了几分,

.....

一行人沿着田埂往前走,刚拐过一道弯,眼前豁然开朗 —— 连片的稻田铺展开来,稻穗沉甸甸地垂着,风一吹,金色的稻浪层层起伏,晃得人眼睛都有些发花。

田边搭着几座简易稻棚,是用木杆撑起茅草顶,棚下堆着刚割下的稻把,还放着几只装稻谷的竹筐,远远就能闻到稻穗的清香。

朱槿指着田里一个身影笑道:“父王,您看,大哥在那儿呢!”

朱元璋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朱标穿着一身灰布短褂,袖口卷到小臂,裤脚也挽着,沾了不少泥土,正弯腰在田里割稻。

他手里握着一把镰刀,动作娴熟,每割几下就把稻秆归拢成一束,用稻草捆扎好,放在身后,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也顾不上擦。

朱元璋先是目光落在田里的稻穗上 —— 那稻穗比寻常水稻要饱满许多,每一粒稻谷都圆鼓鼓的,果然和昨日朱标在寿宴上进献的一模一样。他原本就激动的心情,此刻更是按捺不住,嘴角的笑意藏都藏不住,连连点头:“好!好!这稻穗长得好啊!”

说着,他也不等身后百官反应,伸手就把自己常服的下摆往上撩,又弯腰挽起裤腿,露出小腿,就要往田里走,嘴里还念叨着:“咱也来试试,看看这好稻子割着是不是更得劲!”

“上位!万万不可!” 身后突然传来一声急呼,大理寺卿周祯快步上前,“噗通” 一声跪在田埂上,双手伏地,语气急切,“上位乃九五之尊,身份尊贵无比,岂能亲下泥田劳作?此举有失威仪,还望上位三思!”

朱元璋的脚步顿住,转头看向跪在地上的周祯,脸色瞬间沉了下来。他往前走了两步,一把揪住周祯的衣领,将他提起来,怒声斥道:“威仪?什么威仪比百姓的饭碗还重要!”

他指着田里劳作的农户,又指了指自己:“咱本就是濠州的农民出身!小时候跟着爹娘在田里刨食,哪块田咱没种过?哪捆稻咱没割过?农民是天下的根基,没有农民在田里干活,哪来的粮食?哪来的江山?如今看到好稻子,咱下田帮忙收割,怎么就干不了了?再敢多嘴,咱砍了你的头!”

周祯被他说得满脸通红,头垂得更低,连大气都不敢喘。

一旁的朱槿看着跪地的周祯,心里不由一软 —— 他清楚周祯的履历,此刻跪在地上的,可不是普通官员,而是现任大理寺卿,位列九卿,掌全国刑狱审核的重臣。

历史上,洪武元年刑部初设时,周祯便以律法造诣深厚任刑部尚书,整饬政务、优化流程,让司法裁决多了几分公正;后来改任治书侍御史,仍为法治建设奔走;

洪武二年赴广东任参政,面对行省初立、吏治松散的局面,他不仅为清廉殉职的香山丞冲敬作文致祭,还力荐余骐孙、万迪等良吏,连土司木寅、蒙古人脱因都不遗漏,硬生生让广东吏治焕然一新;

洪武三年被召回任御史中丞,更是以监察之职整肃朝纲,只是不久前才因病请辞未果,如今却因劝诫上位,落得这般境地。

朱槿上前一步,轻声开口:“父王,周大人并非有意冒犯,他只是…… 只是习惯性以礼制劝诫,并无恶意。何况周大人为朝廷立下不少功劳,今日之事,还望父王从轻发落。”

朱元璋闻言,眉头皱得更紧,一把将朱槿推开,语气里满是不容置喙的威严:“功劳是功劳,规矩是规矩!他既知百姓重要,就该明白咱下田的心意,而非拿‘威仪’来束缚!”

他目光如炬般扫过身后的百官,声音洪亮得震得田埂边的稻穗都微微晃动:“都听好了!除了李尚书、王御史那几个年过半百的老臣,其他的人,不管你是一品官还是九品官,今日都给咱下地干活!谁也别想拿身份当借口,好好体验体验农民的辛苦,才知道这江山来得有多不易!”

百官们被他的气势震慑,纷纷低下头,再无人敢多言。

周祯依旧跪在地上,只是此刻脸上的羞愧中,多了几分复杂 —— 他忽然明白,上位在意的从不是 “威仪”,而是让百官记着 “民为本” 的根本,这或许,比朝堂上的律法条文,更关乎江山稳固。

百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方才朱元璋发怒的模样还在眼前,再想起他那句 “农民是根基”,谁也不敢反驳,只能纷纷撸起衣袖、挽起裤腿,脸上带着几分无奈,却还是乖乖等着领取工具。

就在这时,田里的朱标也看到了这边的动静。

他正弯腰割稻,稻穗的清香混着泥土的气息萦绕在身边,听到田埂上的动静,便直起身朝这边望来。

见是朱元璋带着百官前来,他连忙放下手里沾着稻秆的镰刀,快步从田里走出来 —— 裤脚早已沾满泥水,灰布短褂的前襟和袖口也蹭了不少泥点子,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还未来得及擦。

走到朱元璋面前,朱标连忙躬身行礼,腰弯得极低,声音里带着几分歉意:“儿臣见过父王。儿臣今日一心想着早点将水稻收割完,好早点测算出这杂交水稻的亩产,一早就带着农户在田里忙活,没顾上整理衣着,如今满身泥污,有失皇家体面,还望父王责罚。”

朱元璋见状,连忙上前一步,伸手将他扶起来,手指触到朱标沾满泥土的衣袖,却丝毫不在意,反而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里满是欣慰:“标儿有心了!你能放下世子身段,亲自下田帮农户干活,心里装着粮食、装着百姓,这才是咱朱家的好儿郎,何罪之有?”

他转头看向田里还在埋头收割的农户,又对朱标说道:“让那些农户都先歇一歇吧,今日咱带着百官来接手,正好让他们也体验体验收割的辛苦,顺便一起看看,这能救万民饥馑的杂交水稻,亩产能有多少!”

朱标连忙点头应下,转身去安排农户休息。

朱元璋则走到百官面前,开始有条不紊地安排分工:“吏部、兵部的官员,年轻力壮,都去割稻!注意别伤了稻穗,每割够十株就捆成一把,放在田埂边!”

“户部、工部的官员,负责把割好的稻把往稻棚那边运,路上小心些,别把稻谷撒了!”

“剩下的官员,去稻棚旁边的打谷场,准备脱粒!一会儿运过去的稻把,都给咱好好脱粒,别浪费一粒稻谷!”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动作,从割稻的姿势到捆稻的手法,再到脱粒时该注意的细节,说得明明白白,连哪个环节该用什么工具、怎么提高效率都考虑得周全。

百官们听着,心里都暗自惊讶 —— 没想到吴王殿下身为天子,对农活的具体流程竟然如此熟悉,显然是真真切切在田里干过活的,绝非纸上谈兵。

安排完分工,朱元璋拿起一把镰刀,对众人说道:“都动起来!今日谁要是偷懒耍滑,咱可饶不了他!”

说罢,他率先走进田里,弯腰割起了稻穗,动作虽不算快,却格外标准,一看就是熟稔农活的老手。

百官们见状,也不敢再拖延,纷纷拿起工具,按照分工各自忙碌起来,原本安静的稻田里,顿时响起了镰刀割稻的 “唰唰” 声和官员们的交谈声,一派热闹的丰收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