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 > 第257章 沈家庄(3)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日头渐渐爬到头顶,毒辣的阳光晒得田埂发烫,田里劳作的人们额头上的汗珠像断了线的珠子般往下淌。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轻快的脚步声,马秀英带着常婉静、王敏敏、沈珍珠,还有庄子上十几个女眷,沿着田垄走了过来。

她们几个都身穿半旧的麻布短衣,下装是素色的粗布裙,头发简单挽在脑后,只用一根木簪固定,没有半点珠翠装饰,与寻常庄户人家的妇人别无二致。

可眉眼间的清丽却藏不住 —— 常婉静眉如远山,眼含秋水,哪怕额角沾了汗湿的碎发,也难掩那份温婉;

王敏敏下颌线条利落,眼眸明亮,带着几分灵动劲儿,走在田垄上脚步轻快,透着股鲜活气;

沈珍珠皮肤白皙,唇色天然红润,哪怕素面朝天,也显得格外娇俏。

最惹眼的还是王妃马秀英。她穿着和女眷们一样的粗布衣裳,可身姿挺拔,行走间自有股从容气度。

额前碎发被风吹起,露出光洁的额头,眉眼舒展时带着温和,可眼神扫过田垄时,又隐隐透着股不怒自威的沉静 —— 那是常年居于上位、心怀天下的贵气,即便裹在粗布衣衫里,也比寻常妇人多了几分让人不自觉信服的力量。

她手里挎着的竹篮稳稳当当,步伐不快不慢,仿佛不是在晒得发烫的田垄上赶路,而是在王府庭院里闲步,那份从容,与周遭的烟火气相映,反倒更显亲切。

马秀英走到田垄旁,朝着田里正弯腰割稻的朱元璋喊道:“重八,都晌午了,先停一停,吃饭吧!”

朱元璋听到声音,直起身擦了擦额头的汗,抬头看了一眼已经收割了小半的稻田,嘴角带着笑意,随即对着田里的百官大喊:“好了!都先别干了!咱妹子带着人准备好了吃的,先过来吃饭,吃饱了再接着干!”

虽然才劳作了半个时辰,百官们早就累得腰酸背痛,听到这话,纷纷停下手里的活,拖着沉重的脚步往田垄边走来。

朱元璋则快步走到马秀英身边,跟着她来到一旁的大槐树下 —— 树荫浓密,正好挡住了毒辣的阳光,成了天然的歇脚处。

马秀英先是从篮子里拿出一个粗瓷碗,倒上凉好的茶水,递到朱元璋手里:“重八,先喝点水,解解渴。”

朱元璋接过碗,仰头一口气干了,抹了抹嘴,露出满足的笑容。

接着,马秀英从里面拿出金黄的大饼、翠绿的大葱、装着褐色酱料的陶罐,还有几个热气腾腾的熟土豆,放在铺好的粗布上。

她拿起一张大饼,先抹上一层酱,放上几段大葱,又夹了一块剥好的土豆,熟练地卷起来,递到朱元璋面前:“快吃吧,还热着呢。”

朱元璋接过卷饼,也不顾什么君臣礼仪,张开嘴大口咬了下去,饼的麦香、葱的辛辣、酱的咸香还有土豆的软糯在嘴里交织,他一边嚼一边含糊地说:“还是咱妹子懂咱的心意,这饼卷大葱,比王府里的山珍海味还香!”

吃完一口,他又拿起一个土豆,对着围过来的百官大声说道:“众爱卿,都别站着了,快来尝尝!咱小时候在濠州老家,干完活能吃上一个热大饼、一个熟土豆,那都是做梦都能笑醒的事!今日让你们也尝尝这农家饭,好好记住这滋味!”

马秀英看在眼里,又从铺在地上的粗布上拿起两张卷好的大饼,分别递给身边的朱标和朱槿,声音轻柔得像拂过田间的风:“标儿,槿儿辛苦了,你们打小在王府里长大,从没干过这般下力的活,今日肯定累着了吧。”

说着,她从袖中掏出一块干净的素色手帕,先走到朱标面前,轻轻为他擦去额角和脸颊上的汗珠,动作细致又温柔;接着又转向朱槿,见他嘴角还沾着饼屑,笑着摇了摇头,伸手帮他擦干净,满眼都是疼爱。

一旁的朱元璋见马秀英只忙着给两个儿子擦汗,半点没顾及自己,心里顿时有些吃味,故意清了清嗓子,带着几分醋意哼了一声:“哼,都多大的人了,还让你娘这般操心!想当年,我在他们这个岁数,早就给地主家放牛,自己都能独立收割一亩水稻了!他们啊,还差得远呢!”

马秀英当作没听见他的抱怨,目光落在正狼吞虎咽的朱槿身上,连忙嘱咐道:“槿儿,慢点吃,篮子里还有很多,不够再拿,别噎着了。”

朱槿嘴里塞满了饼,含糊不清地应道:“知道了娘。”

昨日醉酒,到现在,除了上午的西瓜,还真没吃别的东西,朱槿是真饿的不行了。

就在这时,站在不远处的王敏敏悄悄从自己的篮子里拿出一个剥好的白煮蛋,趁着众人不注意,快步走到朱槿身边,将鸡蛋偷偷塞到他手里,还冲他眨了眨眼。

朱槿眼睛一亮,接过鸡蛋后,偷偷用胳膊肘碰了碰身旁的朱标,脸上满是得意的神情,随后张开嘴,将整个鸡蛋都塞了进去。

可鸡蛋刚进嘴,朱槿就后悔了 —— 鸡蛋个头不算小,他嘴里还残留着饼屑,一下子根本咽不下去,喉咙被堵得严严实实,脸瞬间涨得通红,眉头紧紧皱起,身子忍不住弯了下去,一边用力咳嗽,一边伸手捂着喉咙,眼泪都快咳出来了,显然是差点噎到。

朱标见状,连忙放下手里的饼,快步走到旁边的竹篮旁,拿起一个粗瓷碗,倒了半碗凉好的茶水,递到朱槿面前,语气带着几分担忧:“快喝点水,慢点咽。”

朱槿接过碗,仰头猛灌了几口茶水,顺着茶水将鸡蛋和饼屑慢慢咽了下去,喉咙里的堵塞感终于消失,他长长舒了一口气,拍了拍胸口,脸上还带着未退的红晕,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缓过劲后,朱槿的目光转向围坐在树荫下的百官,开始细细打量起来。

今日来的官员几乎都是文臣,大多是寒窗苦读十年的书生 —— 他们自小埋首于四书五经,每日的时光都耗在笔墨纸砚间,别说下地干活,就连寻常的体力活都极少沾手。

方才不过才干了半个时辰的活,顶着正午的烈日,文臣们早已满头大汗,衣衫都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身上,看起来格外难受。

几个身形瘦弱的,即便坐在树荫下,身子还在微微发颤,脸色苍白得没有一丝血色,显然是累得脱了力。

可即便如此,面对女眷递过来的大饼、大葱和熟土豆这些粗食,他们也只能恭恭敬敬地躬身道谢,小心翼翼地拿起大饼,连半点不满都不敢表露。

他们何时吃过这般粗鄙的吃食?平日里在府中,哪怕是最简单的一餐,也得有三菜一汤,主食不是精白米饭就是松软的白面馒头,哪里尝过这种带着麸皮、口感粗糙的大饼,更别说就着生葱蘸酱吃了。

可看着朱元璋吃得香甜,再想到方才上位发怒时的威严模样,谁也不敢有半分嫌弃,只能硬着头皮咬下一口,细细咀嚼着,脸上努力维持着平静,心里却满是复杂的滋味 —— 有体力透支后的苦涩,有对这粗劣食物的不适,更有对农家生活艰辛的初次真切体会。

朱槿收回目光,转头对着身旁的朱标,语气带着几分感慨地说道:“大哥,你看他们,真是应了句‘百无一用是书生’啊。”

朱标闻言,轻轻摇了摇头,语气严肃了几分:“二弟,此言有些偏颇。书生虽不擅长体力劳作,但他们饱读诗书,精通治国之道,朝堂之上制定律法、推行教化,都离不开他们的学识,不能仅凭这半日的田间劳作,就否定他们的价值。”

朱元璋原本正低头吃着饼,饼渣顺着嘴角往下掉,他也不在意,只觉得这粗粝的麦香格外对味。可听到朱标与朱槿兄弟二人的对话,他顿时来了兴致,放下手里还剩大半的饼,用袖口随意擦了擦嘴,目光落在朱槿身上,脸上带着几分探究的笑意说道:“槿儿,你大哥说你言之偏颇,那你倒说说,为何你觉得‘百无一用是书生’,给咱好好解释解释。”

朱槿听到父王发问,心里先过了一遍 —— 他清楚 “百无一用是书生” 并非自己凭空杜撰,而是源自后世清代诗人黄景仁的《杂感》一诗,

全诗是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黄景仁写这首诗时,是因自己才高却科举失利、一生潦倒,用自嘲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并非真的否定书生价值。

朱槿缓缓开口:“父王,儿臣说‘百无一用是书生’,绝非是要贬低天下读书人。您看周祯大人,饱读诗书,精通律法,参与制定大明律令,为咱朝法治根基立下汗马功劳;还有那些负责编撰典籍、推行教化的文臣,若没有他们,文化难以传承,百姓难以明礼,这些都是书生的大用啊。”

朱元璋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朱槿抬头看了一眼老爹,又扫过不远处仍显疲惫的文臣们,语气多了几分沉重:“可儿臣说这话,也是看到眼前景象,生出的几分无奈。您看今日在场的文臣,他们寒窗苦读十年,满脑子都是经世济民的学问,可到了田间地头,不过半个时辰的劳作,就累得满头大汗、身形发颤。并非他们不愿出力,而是他们自小埋首书卷,体力与实操技能本就薄弱,这不是他们的错,只是‘术业有专攻’罢了。”

说到这里,朱槿的思绪不由得飘到了那些潜藏的危机上 —— 他知道,若按原本的轨迹,洪武年间的 “四大案” 会让超十万官员丧命,老爹首创的 “廷杖” 更是让朝堂之上人人自危,稍有不慎便可能皮肉受苦,甚至丢了性命。

即便侥幸躲过这些灾祸,官员们还要面对 “低俸禄却高责任” 的困境,正一品官员的俸禄勉强维持家用,九品官更是捉襟见肘,可他们要处理的政务却繁杂至极:户部官员要核计全国赋税,错一字便可能获罪;刑部官员要审理各地案件,稍有疏漏就可能被追责;地方知府更是一身多职,管行政、司法,还要劝农桑、修水利,往返奔波,积劳成疾者不在少数,就像户部尚书郁新,不过四十余岁便病逝于任上。

这些话朱槿不能直白说出,只能换一种方式委婉表达:“父王,儿臣知道您推行重典,是为了整肃吏治、稳固江山,可官员们也有诸多不易。他们既要应对繁杂的政务,又要时刻谨言慎行,长期处于高度紧张之中,身心俱疲。就像今日这些文臣,他们并非无用,只是在体力劳作这类‘即时之用’上有所欠缺,可在治国理政、传承文化这些‘长远之用’上,他们却是不可或缺的。儿臣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不过是想让父王看到,官员们也有他们的难处,若能多些体谅,或许他们能更尽心地为朝廷效力。”

朱元璋听完,脸上的笑意渐渐淡去,他沉默着看向那些坐在树荫下的文臣,又看了看身边的朱标和朱槿,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膝盖,似乎在思考着朱槿这番话里的深意。

过了许久,他才缓缓开口:“你说的这些,咱都明白。只是江山初定,若不严加约束,官员们极易滋生贪腐之心,到时候受苦的还是百姓。不过,你说的官员不易,咱也会记在心里,日后或许会酌情调整。”

正说着,不远处的树荫下突然传来一阵嘈杂的吵闹声,原本还算安静的氛围瞬间被打破。

有人惊慌地大喊起来:“不好了!不好了!杨大人晕倒了!”

这声呼喊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让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过去。

朱元璋刚还在琢磨朱槿话里的深意,听到 “杨大人” 三个字,脸色骤然一变,猛地站起身,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快步走去,一边走一边急切地大喊:“太医呢?咱的太医在哪?快过去看看杨大人!”

他心里满是焦急 —— 杨思义是跟随自己多年的老臣,如今年事已高,身子本就不算硬朗,今日来田垄,自己特意吩咐过不用他下地干活,只让他在树荫下歇着,怎么会突然晕倒?

还没等朱元璋的话音落下,身旁的朱槿已经反应过来,他几乎是下意识地一个健步冲了出去,比闻讯赶来的太医还要快上几分,率先来到了杨思义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