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匠心代码 > 第14章 笔意 AI 与顾问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清晨的 “墨香斋” 里,《秋江待渡图》的残卷被小心翼翼地铺在恒温画案上。江寻盯着笔记本电脑屏幕,指尖在键盘上轻轻敲击 ——AI 正根据马远存世的 12 幅画作,模拟出《秋江待渡图》缺失渡船的笔意轨迹,屏幕上的渡船轮廓渐渐染上墨色,皴法的走向、线条的粗细,都带着南宋 “马一角” 特有的简练孤高。

“你看这里,” 江寻指着屏幕上的船桨,“AI 分析出马远画桨时,会在末端留一道淡墨飞白,像被风吹起的木纹 —— 之前我们补的版本少了这道飞白,总觉得少了点灵气。”

沈墨心凑过来,手里拿着七叔留下的宋代民俗画册,里面夹着一张泛黄的渡船草图,旁边写着 “南宋平头渡船只,桨长三尺二寸,末端常刻云纹”:“七叔的笔记里提到马远画船会刻云纹!AI 模拟的船桨没云纹,我们得加上,这样才符合当时的形制。” 她拿起一支狼毫笔,蘸了淡墨,在 AI 打印出的草图上轻轻添了几道云纹 —— 墨色晕开时,正好与 AI 的笔意融为一体,像马远亲手补画的一般。

门外传来脚步声,文物局的李局长和陆明轩一起走进来,手里提着一个红色文件袋:“听说你们的实验室快筹备好了,我特意来看看 —— 顺便带来个好消息,文物局决定给你们批一笔‘传统技艺创新基金’,用来购置修复设备和聘请专家。”

陆明轩跟在后面,脸上带着久违的轻松 —— 他昨天刚接到复职通知,回到了文物局的修复科,只是每天都会抽时间来实验室帮忙。“李局长还说,要把你们的‘未来遗产’模式推广到其他城市的博物馆,让更多残损古画能被修复。”

李局长走到画案前,看着 AI 模拟的渡船草图和七叔的笔记,眼里满是赞许:“你们把老笔记、老手艺和新技术结合起来,这才是传承该有的样子。之前顾景明把古画当商品,你们却把古画当‘活遗产’,这很难得。” 他翻开红色文件袋,里面是基金批复函和一份专家名单,“这些专家里,有故宫的林鹤年先生,还有调矿物颜料的老工匠、做古纸的艺人,都是行业里的泰斗,他们都愿意来当你们的顾问。”

正说着,陈阿公提着藤编箱来了,后面跟着故宫的林鹤年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 —— 是京城有名的矿物颜料大师周老。“听说要成立顾问团,我一早就从通州赶过来了!” 周老打开随身的漆盒,里面装着几十种矿物颜料,从石青、石绿到朱砂、赭石,每一种都泛着温润的光,“这些颜料都是我按宋代《营造法式》的配方调的,你们修《秋江待渡图》用得上。”

林鹤年笑着补充:“我们还商量好了,每月来实验室一次,帮你们解决修复难题 —— 比如古纸的防虫处理、颜料的稳定性测试,这些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经验,得跟你们的新技术结合着用。”

“传统技艺顾问团” 的成立仪式简单却郑重。众人围在画案旁,沈墨心把七叔的 “守真” 砚台放在中央,李局长亲自为陈阿公、林鹤年、周老颁发聘书,聘书的纸是社区张阿姨捐赠的老宣纸,墨是孩子们磨的 “童心墨”,盖的印章是江寻特意刻的 “未来遗产” 印。

“我活了七十多年,修了一辈子古画,今天才算看到了希望。” 陈阿公握着聘书,声音有些激动,“以前总怕老手艺没人传,现在有你们这些年轻人,还有这么好的技术,老东西总算能留住了。”

周老也接过聘书,从漆盒里拿出一块天然朱砂:“这是我在贵州朱砂矿选的,磨出来的颜色最正。你们修《秋江待渡图》的渡船栏杆时,用这个颜色,能还原南宋的朱砂红 —— 比化学颜料温润,还能保存几百年。”

仪式结束后,顾问团立刻召开第一次会议。林鹤年拿出《秋江待渡图》的修复方案,上面详细标注了每个阶段的任务:“第一阶段完成竹丝补纸和颜料匹配,第二阶段用 AI 模拟笔意,第三阶段由陈阿公指导传统技法补全,最后由周老测试颜料稳定性 —— 这样既能保证修复质量,又能留下完整的技术记录,为以后修复其他古画提供参考。”

众人讨论得热烈时,苏琳推着轮椅慢慢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叠整理好的文献资料:“我整理了南宋渡船的考古报告,里面提到马远画的渡船,船板会留三道木纹,用来区分船舱和甲板 —— 你们补的时候可以参考这个。” 她顿了顿,扶着轮椅扶手,慢慢站直身体,“医生说我恢复得很好,今天能站着跟大家一起讨论了!”

陆明轩赶紧走过去,轻轻扶着她的胳膊,眼里满是心疼又欣慰的笑意:“慢点,别累着。资料我们可以慢慢看,你的身体最重要。”

苏琳摇摇头,笑着把资料放在桌上:“我想跟大家一起完成修复,这是我们所有人的心愿,不是吗?” 她的目光扫过墙上孩子们的画,扫过画案上的残卷,扫过顾问团成员们的笑脸,“等《秋江待渡图》修复好了,我们一起去富春江,把画展开,让它看看真正的江景 —— 就像七叔当年想的那样。”

沈墨心听到 “七叔”,突然想起什么,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布包,里面是七叔生前用的画尺,尺上刻着 “渡人渡画渡初心”:“七叔的画尺,今天正好派上用场。我们补渡船时,用这个尺子量比例,就像他在旁边看着我们一样。”

江寻拿起画尺,放在 AI 草图上,尺子的刻度正好与渡船的比例吻合:“真是太巧了!七叔好像早就知道,我们会用他的尺子完成他没做完的事。”

夕阳透过窗户,落在画案上,给 “守真” 砚台、七叔的画尺、孩子们的童心墨镀上一层暖光。顾问团的成员还在讨论修复细节,苏琳靠在陆明轩身边看资料,张阿姨领着孩子们送来刚熬好的米汤(用来调糨糊),整个实验室里满是墨香、米香和笑声,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沈墨心走到窗边,看着胡同里的夕阳,突然觉得 “未来遗产” 不只是修复古画,更是传承一种 “众人同心” 的精神 —— 老工匠的手艺、年轻人的创新、孩子们的童心、普通人的支持,这些像一颗颗星星,凑成了传统艺术的未来。

江寻走过来,轻轻握住她的手:“明天我们就开始用周老的朱砂调颜料,争取下周完成渡船的补全。等修复好了,我们就向公众宣布实验室成立,告诉所有人,传统技法从来都没过时,它能跟着我们一起,走向更远的未来。”

沈墨心点点头,回握住他的手 —— 她能感受到他手心的温度,也能感受到画案上残卷的温度,更能感受到身边每个人心里的温度。这些温度汇聚在一起,像一股暖流,顺着笔意 AI 的轨迹,顺着传统技法的纹路,顺着七叔的画尺,慢慢流进《秋江待渡图》的残卷里,让那艘待渡的船,终于看到了等来的人。

实验室的灯光渐渐亮起来,照亮了满室的希望 —— 这里有古画的新生,有技艺的传承,有众人的真心,更有传统与现代共同编织的、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