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匠心代码 > 第15章 渡舟归位,遗产新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章 渡舟归位,遗产新生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 “墨香斋” 的天窗,正好落在《秋江待渡图》的残卷上。沈墨心握着狼毫笔,笔尖蘸着周老亲选的天然朱砂,在渡船栏杆的位置轻轻落下 —— 朱红色顺着笔锋晕开,与南宋古纸的米黄色交融,像给沉睡了八百年的渡船,披上了一层温暖的晨光。

“慢着,” 陈阿公凑过来,用指尖轻轻点了点栏杆边缘,“这里得留一道淡墨虚笔,马远画建筑时,总爱在转角处藏点‘气’,不能画得太实。” 他握着沈墨心的手腕,带动笔锋轻轻一提,一道若有若无的墨痕留在纸上,栏杆瞬间有了通透的层次感。

江寻坐在旁边,笔记本电脑上的 AI 笔意分析图还亮着 —— 屏幕上,补全的渡船与原画面的水波纹完美衔接,船桨末端的云纹、船板的三道木纹,甚至船舷上孩子们画的 “烟火气小石子”(用淡赭石点的小点),都与马远的笔意一脉相承。“AI 扫描显示,补全部分的墨色密度、颜料层厚度,和原画的误差不到 0.1 毫米,完全符合文物修复的‘最小干预’原则。”

周老拿着放大镜,仔细检查朱砂的附着度:“不错,米汤水糨糊把朱砂牢牢粘在纸上,再过几百年也不会脱落。这颜色,跟我年轻时在故宫看的马远真迹一模一样 —— 你们这是把南宋的阳光,又找回来了。”

实验室的门被轻轻推开,周晓桐抱着七叔的遗像走进来,遗像里的七叔穿着中山装,笑容温和。“我来替我爸看看,他盼这一天盼了三年。” 她把遗像放在画案旁,正好对着补全的渡船,“爸,您看,江寻哥和墨心姐把《秋江待渡图》修好了,您的心愿完成了。”

遗像前的 “守真” 砚台里,还盛着孩子们磨的 “童心墨”,墨香混着朱砂的香气,在实验室里轻轻弥漫。苏琳扶着陆明轩的胳膊,慢慢走到画案前 —— 她今天没坐轮椅,穿着浅紫色的平底鞋,脚步虽然还有点轻,却稳稳地站住了。“我能走了,” 她笑着说,眼里闪着光,“医生说,我恢复得比预期好,以后能常来实验室帮忙整理资料了。”

陆明轩手里拿着文物局的批复文件,脸上满是欣慰:“文物局正式同意,把《秋江待渡图》作为‘未来遗产’实验室的首个修复成果,下个月在故宫‘古画新生’特展展出。还有,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都发来了邀请,想让我们帮忙修复他们馆藏的残损古画。”

正说着,社区的张阿姨领着一群居民走进来,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块小小的木牌 —— 木牌上刻着 “未来遗产” 四个字,是社区木工师傅连夜做的。“我们听说今天实验室揭牌,特意来帮忙布置!” 张阿姨把木牌递给沈墨心,“这些木牌挂在墙上,以后来参观的人,都知道这是咱们大家一起守护的实验室。”

孩子们也跑了进来,手里拿着自己画的水波纹明信片,七嘴八舌地说:“沈老师,我们的明信片印好了,能送给来揭牌的叔叔阿姨吗?”“我想在明信片上写‘保护古画,人人有责’!”

上午十点,“未来遗产” 实验室的揭牌仪式正式开始。李局长亲自为实验室揭牌,红绸布落下时,“未来遗产实验室” 七个烫金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 牌匾的木料,是社区居民从老家运来的老樟木,能防虫蛀;牌匾上的字,是江寻用七叔的画尺比着写的,笔意里带着 “渡人渡画渡初心” 的温度。

林鹤年作为顾问团代表发言,声音里满是感慨:“以前我们修复古画,总怕‘修坏了’,现在有了年轻人的创新、新技术的助力,我们终于敢说‘能修好’。‘未来遗产’不只是修复古画,是修复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是让更多人爱上传统的起点。”

陈阿公握着沈墨心的手,指了指画案上的《秋江待渡图》:“孩子,你们要记住,修复古画的手艺,得一代代传下去。以后有了新的年轻人来学,你们也要像我们教你们一样,耐心教他们 —— 老手艺不能断,新法子也不能停。”

沈墨心接过陈阿公递来的竹刀(就是之前劈竹丝用的那把),郑重地点点头:“我们会的。我们还要开‘传统技艺培训班’,把调颜料、补古纸、画皴法的手艺教给更多人,让大家都知道,传统不是老古董,是能跟着我们一起活的东西。”

江寻走到画案前,轻轻展开修复完成的《秋江待渡图》—— 完整的画面里,渡船斜泊在秋江边,船桨轻指水面,水波纹里藏着孩子们的童心,船舷上留着七叔的画尺刻度,栏杆上的朱砂闪着南宋的光。“这不是结束,是开始。” 他的声音坚定,“以后,我们会用传统技法 + AI,修复更多残损古画,让敦煌的飞天、唐宋的山水、明清的扇面,都能重新活起来,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的传统有多美。”

周晓桐拿起手机,对着《秋江待渡图》和七叔的遗像拍照:“我要把照片发给我爸的老同事,让他们知道,七叔的心血没白费,传统的火种,有人接着了。”

夕阳西下时,实验室里依然热闹。孩子们在画案上画着新的古画草图,顾问团的老工匠们在讨论下一幅修复作品(上海博物馆的元代残扇),苏琳和陆明轩在整理修复档案,张阿姨在给大家煮着热茶 —— 墨香、茶香、笑声混在一起,像一首温暖的歌。

沈墨心走到窗边,看着胡同里渐渐亮起的路灯,突然想起去年画《蓬莱仙境图卷》的那个雨夜 —— 那时候她和江寻还在纠结 “真伪”,还在承受舆论的压力,可现在,他们身边有了这么多同行的人,有了老手艺的守护、新技术的助力、普通人的真心。

江寻走过来,轻轻握住她的手:“想什么呢?”

“在想,” 沈墨心笑着说,“我们终于找到了答案 —— 真正的传承,不是守着‘真迹’不放,是用真心把传统的美,传给更多人;真正的未来,不是只有科技的冰冷,是让传统的温度,融进科技的未来里。”

江寻点点头,目光落在墙上的 “未来遗产” 木牌上:“以后,我们还要走更远的路 —— 去敦煌修复壁画,去西安修复唐俑,去江南修复明清园林里的古画。但不管走多远,我们都不会忘了今天 —— 忘了这方砚台,这把竹刀,这群一起守着传统的人。”

实验室的灯光亮了起来,照亮了画案上的《秋江待渡图》,照亮了墙上的木牌,照亮了每个人脸上的笑容。那艘沉睡了八百年的渡船,终于在众人的真心与坚守里,等到了属于它的 “渡人”;而 “未来遗产” 的故事,也在这温暖的灯光里,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 这一页,写着传统的新生,写着众人的同心,写着属于每个热爱文化的人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