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怒踏山河 > 第30章 冬去春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雪封山的日子,蒙江营地却比往年任何时候都要暖和。战士们用圆木加固了窝棚,在门口挂上厚厚的草帘子,棚顶的烟囱终日吐着细白的炊烟。山下百姓送来的玉米饼用布袋子裹了一层又一层,送到战士们手里时还带着体温,小梅总是第一个冲到炊事班门口,踮着脚接过那些金黄色的饼子,像捧着刚出炉的珍宝。

这天清晨,陈青山跟着杨靖宇踏上了巡查抗联各分队的路程。棉鞋踩在深雪里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林间的雾凇被脚步声惊落,碎玉似的洒在两人肩头。杨靖宇忽然停下脚步,用树枝扫开一块巨石上的积雪,露出底下深刻着的二字——那是去年春天他和几个老战士一起刻的。

你看这雪,杨靖宇的手指抚过石刻的凹痕,冰碴在他指尖融化,压得越厚,开春化得越透。等雪水渗进地里,明年山上的榛蘑都能多长三成。他望向远处起伏的雪原,咱们现在攒着的劲儿,也是这样。

陈青山顺着他的目光望去。白茫茫的天地间,隐约可见几个黑点在移动——是李家村的村民正拉着爬犁往山里送物资。爬犁在雪地上划出的痕迹很快又被新雪覆盖,但那些深埋在雪下的种子,终将在春天破土而出。

巡查的半个月里,陈青山的棉袄结了一层冰壳,怀里却揣满了暖乎乎的消息:长白山分队新收的战士里有个神枪手,能用三发子弹打下两只飞龙;奉天地下党联络上了北平的学生团体,开春后要有大批进步书刊运进来;最让人振奋的是,几个李家村的小伙子趁着雪夜摸回被日军占据的村子,不仅把过冬的棉衣运了出来,还在日军粮仓里撒了把辣椒粉——够小鬼子打一礼拜喷嚏了!

回到蒙江那日,正好赶上小梅的生日。炊事班用百姓送来的玉米面做了长寿面,沈文儒还特意用红纸浸了水,给每根面条染上淡淡的粉色。这是俺娘教的办法,小梅捧着碗,眼睛笑成月牙,说吃了红面条,就能红红火火过一年。

开春的消息是伴着布谷鸟的叫声传来的。电台里传来八路军在华北打了大胜仗的电文,沈文儒翻译时手都在抖:日军开始南调!蒙江周边的据点撤了大半!消息传开,营地顿时沸腾了。战士们把枪举过头顶欢呼,小梅拉着炊事班阿姨的手在空地上转圈,连平日最沉稳的杨靖宇都露出了笑容——陈青山看见司令眼角深深的皱纹里,盛着多年未见的亮光。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个仓皇撤离的日军小队竟把半车粮食忘在了山口。巡逻的战士发现时,米袋上还印着关东军特供的字样。沈文儒带着学生们连夜把粮食运回营地,熬了一大锅粥分给百姓。李家村的老人们捧着粥碗,眼泪滴进热气里:活了大半辈子,头回见鬼子给咱粮食!

小梅蹲在灶台边小口喝粥,忽然抬起头:青山哥,我好像听见火车叫了——是不是能通沈阳了?陈青山摸摸她的头,发现小姑娘的辫子长了不少,已经能扎成结实的麻花辫了。快了,他望着南边的天空,等铁路通了,咱就坐火车回去,把钟表铺地板下的报纸都取出来。

入夏时分,反攻的号角终于吹响。陈青山带着突击队打头阵,林晚秋背着电台紧随其后,沈文儒则组织百姓组成运输队。战斗比想象中顺利——日军士气低落,往往放几枪就仓皇撤退。有个据点的伪军甚至没等交火就举了白旗,排长红着眼睛说:俺们也是中国人,早不想替鬼子卖命了!

收复蒙江县城那日,天空蓝得像是水洗过。战士们举着红旗冲进伪县政府时,街边的百姓纷纷推开窗户,有人把珍藏的红布撕成条扔下来,像下了一场红色的雨。陈青山在县长办公室的抽屉里发现个铁盒,里面竟是松本密码册的副本,旁边还压着残余名单——最后一个被红圈标记的名字,正是哈尔滨药店的掌柜。

都清干净了。林晚秋站在窗边轻声说。阳光透过弹孔照进来,在她身上洒下斑驳的光点。街上的孩子们举着沈文印的传单奔跑,传单上二字被风吹得哗哗响。

陈青山把铁盒收进背包:走,去火车站看看。

站台上挤满了人。扛着行李的百姓、穿着军装的战士、抱着书的学生,所有人的脸上都带着相似的光彩。小梅扒着火车窗户,突然尖叫起来:青山哥!林姐姐!快看!她手指颤抖地指着站台上的木牌——两个字在阳光下闪着光。

火车汽笛长鸣时,陈青山摸出怀里那块木牌。二字被摩挲得发亮,边角却依然结实。林晚秋靠在他身边,窗外掠过的田野上,新种的庄稼已经冒了绿芽。有孩子在地头放风筝,纸鸢在蓝天里越飞越高,像是要把这些年错过的春天都追回来。

快到了。林晚秋轻声说。

陈青山握紧木牌。他知道,沈阳的钟表铺就在前方,掌柜藏的报纸还在地板下等着他们,小梅念叨的学堂也会重新盖起来。这北境的寒刃饮过血、映过雪,如今终于能收起锋芒——因为冬去了,春归了,那些埋在雪地里的星火,早已烧成燎原的光,照亮了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