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计算机技术讲习班”在磕磕绊绊中推进,逐渐进入了中期。随着课程深入,学员们的基础差距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愈发明显,矛盾和摩擦也开始浮出水面。
来自江南某精密仪器厂的学员小李,城市出身,中专学历,理论基础扎实,接受新概念快,有些看不起从东北老工业基地来的、只有初中文凭但动手能力极强、经验丰富的大老王。两人在一次关于“程序流程优化”的小组讨论中,因为一个循环结构的实现思路争执起来。
小李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语气带着知识分子的优越感:“王师傅,你这个用跳转指令硬凑的方法,太原始,太容易出错了!完全没有考虑到结构化编程的思想!应该用我设计的这个子程序调用结构,清晰,又不容易乱!”
大老王是个直肠子的东北汉子,一听这话就火了,蒲扇般的大手一拍桌子,震得上面的茶缸乱跳:“啥叫原始?啥叫乱?俺这法子实在!机器认得准,跑得快!你那个啥子程序,绕来绕去,净整些花里胡哨的,耽误工夫!”
小李被呛得脸一红,言语间带上了讥讽:“跟你说了你也不懂!就知道拧螺丝、抡大锤,二进制逻辑都没搞明白呢,还谈什么优化?”
这话彻底点燃了大老王的火药桶!“你说啥?!小兔崽子瞧不起谁呢!”他猛地站起来,魁梧的身躯像座铁塔,抡起拳头就要砸过去,被眼疾手快的赵庆民和其他几个学员死死抱住。课堂秩序瞬间乱成一团。
正好陆知行巡视过来,了解了情况后,他没有立刻批评任何人。而是让两人都坐到临时搭建的操作台前,机器已经预热,发出轻微的嗡鸣。
“小李,用你认为最优的子程序思路,把这段核心算法编出来,让机器运行,记录时间和资源占用。”
“大老王,用你的跳转思路,也实现一遍,同样记录数据。”
结果,小李的程序虽然结构优雅,但在一个边界条件处理上考虑不周,运行到一半时报错溢出,被迫中断。而大老王的程序虽然看起来繁琐,逻辑却层层递进,异常稳健,一次运行成功,速度甚至比小李预估的还要快一些。
陆知行看着面红耳赤的两人,拿起粉笔,在旁边的黑板上画了两个不同的齿轮,一个精密,一个粗壮。
“技术之路,如同这齿轮,并非只有一种形态。理论精深,如同精密齿轮,追求极致的效率和优雅;经验丰富,如同粗壮齿轮,强调绝对的可靠和扎实。计算机科学,既是脑力的精密较量,也是动手的扎实艺术。你们一个来自精细的南方,一个来自雄浑的北方,思维方式不同,正好互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让我们造出的机器,既聪明,又皮实!互相瞧不起,固步自封,只会让我们这条路越走越窄!”
小李和大老王都低下了头。课后,大老王主动找到小李,挠着头,瓮声瓮气地道了歉:“那啥…李工,俺是老粗,脾气暴,你别往心里去。” 小李也有些不好意思:“王师傅,是我太傲气了,您的经验确实很宝贵。” 这场风波,在陆知行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下,反而成了促进学员之间深入理解、增强团队凝聚力的契机。赵庆民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对陆工这种将矛盾转化为动力的处理方式,佩服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