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重生之科技王冠 > 第76章 新的序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秋意渐浓,研究院里的梧桐树叶开始泛黄。随着苏青筠正式调入医务室,陆知行原本单调的生活轨迹悄然发生着变化。每天清晨,两人会一起从家属区走向工作区,在研究所门口分开,一个向左前往研究室,一个向右走向医务室。

这天早晨,苏青筠仔细地为陆知行整理着衣领,轻声说:昨晚又熬夜了?眼下的青黑还没消呢。

陆知行握住她的手,唇角微扬:有些技术难题,想着想着就忘了时间。

你现在不是一个人了。苏青筠嗔怪地看他一眼,将准备好的饭盒塞进他手里,中午记得热了吃。你现在需要补充营养。

这样的日常琐碎,对陆知行而言却是前所未有的温暖。他低头看着妻子依然平坦的小腹,那里正孕育着他们的孩子,一种奇妙的责任感在他心中滋长。

研究室里,气氛依旧紧张。林云深和赵庆民虽然不再激烈争吵,但技术路线上的分歧依然存在。

陆工,你来得正好。赵庆民快步迎上来,林工的新方案虽然精简了架构,但可靠性评估还是不够理想。

林云深从图纸中抬起头,语气平静:我已经把冗余度控制在最低限度。再减少,就是在冒险。

陆知行走到黑板前,仔细审视着最新的设计图。忽然,他想起昨晚翻阅的一份国外文献,其中提到了一种分布式容错的概念。

或许我们可以换个思路。陆知行拿起粉笔,不必追求每个模块都完美无缺,而是让整个系统具备容错能力。就像......他顿了顿,想起苏青筠今早的叮嘱,就像人的身体,某个器官偶尔出点小问题,其他部分会自动补偿。

这个生动的比喻让所有人都陷入了思考。林云深推了推眼镜,眼神渐渐亮了起来:你的意思是,我们可以在系统层面设计一个动态的容错机制?

没错。陆知行点头,这样既保证了可靠性,又避免了过度冗余带来的重量和功耗问题。

新的思路像一束光,照进了持续数月的僵局。研究室里重新响起了热烈的讨论声,这一次,不再是争吵,而是充满建设性的交流。

中午,陆知行如约来到医务室。苏青筠正在给一个年轻研究员包扎手上的烫伤。

怎么弄的?陆知行关切地问。

年轻研究员不好意思地说:做实验时太专注,碰到加热器了。

苏青筠一边熟练地包扎,一边温和地说:科研重要,但也要注意安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

看着妻子专注工作的侧脸,陆知行忽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这里不再仅仅是他奋斗的科研阵地,更是他安身立命的家。

下午的技术讨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林云深精密计算的基础上,赵庆民提出了一个巧妙的动态容错算法,雷震宇则从工程实现角度给出了可行的实施方案。

太好了!王铁柱兴奋地搓着手,这下重量和功耗都能控制在指标范围内了!

然而,就在大家欢欣鼓舞时,林云深却皱起了眉头:这个方案对芯片的集成度要求很高。以国内目前的工艺水平......

他的话让所有人的心又沉了下去。确实,再完美的设计,如果无法实现,也只是纸上谈兵。

傍晚,陆知行和苏青筠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路边的梧桐叶在秋风中沙沙作响。

遇到难题了?苏青筠敏锐地察觉到丈夫眉宇间的忧虑。

陆知行轻轻揽住她的肩,将技术瓶颈娓娓道来。让他意外的是,苏青筠虽然不懂具体的技术细节,却总能从另一个角度给出启发。

我记得以前在医院时,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她说,当时我们想要研发一种新药,但原料纯度始终不达标。后来,我们转变思路,不是一味追求提高纯度,而是研究如何在现有纯度下保证药效。

这番话让陆知行陷入了沉思。或许,他们也可以换个角度思考芯片工艺的问题?

晚饭后,陆知行独自坐在书桌前,重新审视设计方案。苏青筠为他泡了一杯热茶,安静地坐在一旁看书。柔和的台灯光线下,她的侧脸显得格外温婉。

忽然,一个念头在陆知行脑海中闪过。他迅速在纸上写画起来,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在静谧的夜晚格外清晰。

有思路了?苏青筠轻声问。

陆知行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或许我们不该执着于提升单个芯片的集成度,而是可以考虑多芯片协同的方案。就像你说的,在现有条件下寻找最优解。

他立即给林云深打了个电话。电话那头的林云深听完他的想法后,沉默了片刻,然后难得地提高了音量:这个思路可行!我这就开始计算!

挂断电话,陆知行长长地舒了口气。他走到苏青筠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谢谢你,青筠。你总是能在关键时刻给我启发。

苏青筠温柔地笑了:我只是尽一个妻子的本分。

窗外,秋夜的星空格外明亮。陆知行知道,前路依然充满挑战,但他不再感到孤单。有了家的支撑,有了团队的信任,再难的技术高峰,他们也一定能征服。

这一夜,研究室的灯光依然亮到很晚。但这一次,灯光下不再只有孤独的身影,而是有一整个团队在为共同的目标奋斗。在这个平凡的秋夜里,星载计算机的研制,终于翻开了新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