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重生之科技王冠 > 第77章 破局之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深秋的晨雾尚未散尽,研究室里已经坐满了人。经过昨夜的灵感迸发,多芯片协同方案成为了新的攻关方向。然而,这个看似可行的方案背后,依然隐藏着无数技术难题。

这是目前能找到的性能最好的国产芯片。雷震宇将几个火柴盒大小的芯片样品放在桌上,但距离我们的要求还有差距。

林云深立即开始计算:如果采用四芯片并行架构,理论算力可以满足需求,但功耗会超出指标12%,重量也会增加。

而且多芯片之间的通信延迟是个大问题。赵庆民补充道,如果同步做得不好,反而会影响系统稳定性。

会议室里陷入沉默。每个人都知道,他们又一次站在了技术选择的十字路口。

就在这时,医务室的小护士匆匆跑来:陆工,苏医生请您过去一趟,说是有急事。

陆知行心头一紧,立即起身。当他快步走进医务室时,却看见苏青筠正微笑着和一个穿着工装的中年人交谈。

知行,这位是无线电厂的李工程师。苏青筠介绍道,他刚才来就诊,听说我们在研究多芯片系统,提到他们厂里正在试验一种新的信号同步技术。

李工程师站起身,憨厚地笑了笑:我们厂在做无线电同步授时系统时,研发了一种高精度的时钟同步算法。不知道对你们有没有帮助?

这个意外的转机让陆知行眼前一亮。他立即请李工程师到研究室详谈。

原来,无线电厂为了解决远距离无线电信号的同步问题,开发了一套基于脉冲相位调制的同步方案。这套方案恰好能够解决多芯片系统的时钟同步难题。

妙啊!林云深听完讲解后,难得地露出兴奋的神色,这个算法的精度完全满足我们的要求,而且计算开销很小。

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李工程师遗憾地表示:这套算法需要专用的同步芯片来实现,目前还处在实验室阶段。

希望的曙光再次被阴云笼罩。但这一次,团队没有气馁。

既然没有现成的芯片,我们就自己设计。陆知行果断决定,林工负责算法优化,雷工联系半导体厂,看看能不能定制这款芯片。

接下来的日子里,团队分头行动。林云深带领算法组日夜不停地优化同步算法,力求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简化实现难度。雷震宇则奔波于各大半导体厂,寻找合作的可能。

与此同时,苏青筠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丈夫。她细心地调配营养餐,确保陆知行在高压工作下保持体力。每晚回到家中,她总是准备好热水和干净衣物,让陆知行能够尽快休息。

今天感觉怎么样?这天下班后,陆知行关切地问妻子。苏青筠的孕吐反应这些天越发明显了。

还好。苏青筠温柔地笑笑,小家伙今天很乖。你们的研究进展如何?

陆知行将头轻轻靠在妻子肩上,难得地流露出疲惫:半导体厂那边遇到了困难,现有的工艺水平很难实现我们设计的芯片。

苏青筠轻轻抚摸着他的头发:记得我们结婚时说的话吗?你为国铸剑,我为你守家。再难的路,我们一起走。

就在这时,电话铃响起。雷震宇从上海打来电话,语气中带着难得的激动:找到办法了!上海元件五厂刚从国外引进了一条二手生产线,虽然设备老旧,但经过改造后,或许能生产我们需要的芯片!

这个消息让整个团队振奋不已。第二天一早,陆知行就带着核心团队成员赶往上海。

在上海元件五厂的车间里,他们看到了那台饱经风霜的半导体生产设备。机器表面已经斑驳,但核心部件保养得相当完好。

这台机器是五十年代的产品,经过我们的技术改造,现在能生产3微米工艺的芯片。厂里的老师傅自豪地介绍,虽然比不上国外最先进的水平,但在国内已经很难得了。

经过仔细考察和测算,团队确认这条生产线确实具备生产同步芯片的能力。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设备老化,产品良率很低,成本居高不下。

按照现在的良率,生产我们需要的芯片,成本会严重超标。财务处的同志给出了令人沮丧的测算结果。

又一次,团队陷入了困境。

深夜,在上海招待所的房间里,陆知行久久不能入睡。他走到窗前,望着这座陌生城市的夜景,脑海中不断回响着苏青筠的话:再难的路,我们一起走。

忽然,他想起在无线电厂时看到的一个细节:李工程师提到,他们在调试同步系统时,会先用软件模拟,再进行硬件实现。这个方法能否用在芯片生产上?

第二天一早,陆知行召集团队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我们能不能先开发一个仿真系统,在投入生产前,用软件模拟芯片的工作状态,提前发现设计缺陷?

这个想法立即得到了林云深的响应:理论上可行!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精确的数学模型,模拟芯片在各种工况下的表现。

赵庆民也兴奋地补充:如果能提前发现设计问题,就能大幅提高生产良率!

团队立即行动起来。林云深负责建立数学模型,赵庆民带领年轻同事开发仿真软件,雷震宇则与厂方协商试生产事宜。

与此同时,苏青筠在北京也在默默支持着丈夫的工作。她利用医务室的便利,细心关照团队家属的健康,让远在上海的同事们能够安心工作。

一周后,仿真系统初具雏形。在第一次全系统模拟测试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开始注入测试向量......赵庆民的声音有些颤抖。

时钟同步正常!

数据传输正常!

容错机制启动正常!

当最后一个测试项目通过时,研究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仿真结果显示,采用优化后的设计方案,芯片良率有望提高三倍以上!

我们成功了!王铁柱激动地拍着桌子,这下芯片问题总算有希望解决了!

然而,陆知行却保持着冷静:现在高兴还为时过早。仿真毕竟只是仿真,真正的考验还在生产线上。

他立即安排团队着手准备试生产。与此同时,他也没有忘记给妻子打个电话。

青筠,我们找到解决办法了。陆知行的声音中带着难得的轻松,多亏了你当初的鼓励。

电话那头,苏青筠温柔地笑了:我就知道你们一定能行。对了,今天产检,医生说小家伙很健康。

这个好消息让陆知行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在这个深秋的夜晚,技术突破的喜悦和即将为人父的幸福交织在一起,让他更加坚定了前行的决心。

挂断电话后,陆知行站在招待所的窗前,望着满天星斗。他知道,这只是漫长征程中的一个驿站,前方还有无数挑战等待着他和他的团队。但此刻,他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确信:只要心怀信念,脚踏实地,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

在这个不眠之夜,星载计算机的研制,终于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破局之路。而这条路的尽头,是璀璨的星河,是民族的希望,也是他和苏青筠共同守护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