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广州的归附,如同一把钥匙,为帝国开启了通往浩瀚南海的大门。但如何用好这把钥匙,将这座潜力巨大的港口城市真正转化为帝国财富与力量的源泉,考验着苻坚及其统治团队的智慧与执行力。一场围绕“市舶司”的建设与初期运作的宏大工程,迅速在广州展开。

朝廷任命的市舶司提举是一位精明干练、通晓经济事务的官员马新,马新带着苻坚亲自审阅批准的《市舶司章程草案》抵达广州。章程内容详尽,远超这个时代的一般规制:

明确了各类进出口商品的税率,规定了按船只大小和货物价值相结合的抽分法,杜绝了以往官吏随意勒索的弊端。同时公布免税清单(如种子、书籍、特定药材),以鼓励特定物资流入。

规定所有蕃商船舶入港,须先至市舶司登记报备,查验货物,缴纳关税后,方可进行交易。交易需在市舶司指定的“蕃坊”市场或官方许可的牙行进行,由市舶司官吏监督,使用标准度量衡,减少欺诈纠纷。

设立“理诉所”,专门处理蕃商与本地商人、或蕃商之间的商业纠纷,力求公正裁决。同时,明确承诺保护蕃商的生命财产安全,严惩海盗与地痞骚扰。

市舶司下设税务、稽查、接待、翻译、船务等多个部门,大量招募熟悉海贸、通晓蕃语的本地人才(包括冯氏等豪族推荐的子弟)充任吏员,将地方利益与机构运作深度绑定。

这些清晰、公平的规则一经颁布,立刻在本地商贾和初步抵达的蕃商中引起了巨大反响。虽然需要纳税,但有了明确的规则和官方的保护,远比过去那种无序、充满不确定性和高风险的环境要令人安心。

与此同时,中原的农工巧匠开始派往广州。工部的工匠与本地招募的夫役一起,开始大规模扩建广州港的码头设施,修建坚固的仓库区,市舶仓,用以存放关税实物和贵重商品。

雷恶地水军分遣而来的数艘战舰开始在珠江口及附近海域定期巡航,清剿了几股小规模的海盗,迅速树立起官军的威信,有效保障了航道的安全。

在城西划出专门区域,修建“蕃坊”,供外国商人居住、存货和进行交易,内有客栈、货栈,苻坚特意指示尊重各蕃商信仰,并派兵维持秩序。这一切都旨在为海外贸易创造一个安全、便利、高效的环境。

新政的效果立竿见影。规则的明确和环境的改善,加上冯氏等家族利用原有渠道向外传递消息,吸引了更多海外商船前来试探。

先是来自林邑、扶南的船只增多,他们运来犀角、象牙、香料、宝石,换走中国的丝绸、瓷器和漆器。接着,更有来自遥远师子国甚至天竺的商船,历经风浪,带着好奇与期待驶入珠江。

广州市面上前所未有地热闹起来。各种奇装异服、语言各异的蕃商穿行于蕃坊和市场之间,带来的异域商品让本地人大开眼界,而中国的物产也让他们赞叹不已。市舶司的官吏们忙碌着登记、验货、征税、仲裁,虽然初期难免有些手忙脚乱,但整个体系已经开始磕磕绊绊地运转起来。

第一笔可观的关税收入被登记造册,连同一些珍贵的海外贡品,一起通过驿道快马送往建康。这不仅仅是财富,更是苻坚战略成功的最有力证明。

海外贸易的兴起,不仅带来了岭南的经济活力,也悄然改变着广州的社会文化面貌。

越来越多的中原官吏、商人、工匠南下,带来了北方的语言、习俗和生活方式。本地的俚、汉百姓,则在与蕃商的接触中,开阔了眼界,一些聪明的年轻人开始学习蕃语,试图从中寻找新的机会。

苻坚提倡的“尊重风俗,渐进汉化”政策也在推行。官府组织翻译中原的农书、医书,向俚人村落传播;同时也鼓励记录、整理俚人的歌谣、传说。一种新的、融合性的文化正在这片土地上慢慢孕育。

当然,问题与挑战依然存在:少数顽固的俚人渠帅退入深山,偶尔出来骚扰;市舶司的运作仍有漏洞,贪墨现象偶有发生;来自海洋的飓风威胁着港口安全;如何管理与蕃商的关系,平衡利益,也是长期的课题。

建康宫中,苻坚看着从广州送来的第一份市舶司岁入简报和那些奇特的贡品,龙颜大悦。这不仅意味着巨大的财政收入,更证明了他海洋战略的正确性。

“广州仅是一个开始。”他对重臣们说道,“未来,当贸易规模扩大,我们当建造更大的海船,组建官方的远洋船队,不再被动等待蕃商前来,而要主动出海,扬帆万里,探索更广阔的世界,直抵罗马、波斯!”

这个宏伟的蓝图让群臣感到震撼甚至有些难以置信,但皇帝的成功让他们选择相信。

苻坚下令:加大力度培养通晓蕃语、航海、贸易的人才;鼓励民间工匠研究改进造船技术;命令市舶司注意搜集海外各国的地理、物产、风土人情信息,绘制海图。

苻坚虽然拥有现代穿越者的认知,但是这个时代比较早了大航海时代约一千年,他也隐隐的觉的不能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