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穿越甲午战争之东方列强崛起 > 第263章 一人渡江会江浙财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63章 一人渡江会江浙财阀

张謇见岳天点头同意自己的看法,便又道:“现在我们又要占江南,就等于要将他们连根拔起,他们自然要和他们的主子与我们拼命了!”

岳天笑道:“古人不曾欺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是他们不曾想过若将洋货换成国货,还不是一样能做买卖!我想概因他们如今已经以洋货行商久矣,不想再所改变!此为人之惰性也!”

张骞点点头道:“人形成惯性之后,便很难改变了!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岳天想起前世那句“孔乙己的长衫还是不要穿!”,点了点头道:“如今是大争之世,也是我们华夏破旧立新之时,不仅兴办实业,乃至修筑铁路,发展航运都大有可为,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主动迎风而上,顺应时代而为!莫说那江浙财阀,就是平头百姓也能够有一番作为!所以我还是想请季直兄替我渡江前往苏州与他们一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张謇赶忙起身躬身道:“愿不负使命!我明日便可起身前往江南!”

岳天当即上前扶起张謇道:“季直兄,这次可是帮了我大忙啦!我代表江南人民感谢你!”

张謇不敢托大,又是谦虚几句,方才邀请岳天一起吃顿家宴。

一件大事解决,岳天心里也是高兴,当晚便跟张謇喝起美酒品起佳肴来!临走还留下自己的题字,以示恩宠。

1899年4月4日上午,送走岳天之后,张謇便带着几个亲随,以及昨晚收拾好的行李,连午饭也未吃便带人坐着马车往长江边进发。

1843年11月,在英国人的坚船利炮之下,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上海,在这个月正式开埠。

随着上海的开埠,大量外国商人涌入,不仅带来洋货,也从中国采买大量土特产。加之,上海在长江入海口,使得其能够通过长江航道将贸易辐射到华夏内地,所以上海开埠不久便成为了远东最重要和最繁忙的港口。

因此,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贾和劳动力纷纷涌入上海,刚开始由于航运需要,涌入上海的国内移民反倒是距离上海比较远闽粤两省沿海居民。

1853年,在太平天国起义背景下,从福建传入上海的小刀会,在广东人刘丽川的带领下,发动上海小刀会起义。经过清廷与法军的联合镇压绞杀,起义最终失败,使得闽粤两省移民主导上海港的时代结束。

随后,大量江苏、浙江的迁入,特别是宁波人的迁入,使得上海的江浙商贾逐渐占据主导,并随着江浙商人经营的票号、钱庄等金融业崛起,加上不少人经过四五十年,一个家族都为英国、法国商人服务,使得他们成为这些国家在华夏最忠实的买办,并以地域籍贯为纽带在19世纪末逐渐形成了江浙财阀。

可以说,刚踏入商界不久的张謇也算是江浙财阀的一员,只不过现在还属于外围人员,尚不是核心层。

不过,他的状元身份以及众多官场上的人脉,让他在浙江财阀中,具有一定发言权。

此时,在安徽、浙江等跟苏南交界的地带,由于要防备广东的清军和法军北上,加上人民革命军还未完全取得东海制海权,使得这一带人民革命军兵力和装备相对比较薄弱,所以进攻苏南地区的人民革命军主要集中在江北。

为此,英国海军用水雷封锁了长江入海口,只留岸防炮台能打得到的航线,控制进出长江的舰船。所以,现在江南一线长江沿岸遍布英军和清廷守军,并配以岸防炮监视江面,而在江面上,三十多艘由法国、英国的浅水炮舰组成的长江舰队在来回游弋,巡视江面,防止人民革命军渡江。

张謇乘坐的渡船,在江面上也受到英国的炮舰盘查。但是由于两岸还需要人员往来,再者张謇及随从并未带有武器,并身上带有曾经与英国人贸易的凭证,所以英国的巡逻船最终还给张謇放行了。

又经过一天的行程,张謇终于到达了苏州,并联系上当地常熟的老乡,向此时在苏州如日中天的盛宣怀交了一份拜帖。

盛宣怀当天便收到了张謇的拜帖,一看是这个状元老乡,又是一个兴办实业的干将,以为他跟其他江北乡绅一样,受不了新政府的管束,来江南投奔自己,心想现在苏南正是用人之际,便当即派人约了他4月7日在府邸会晤。

收到盛宣仁的回复之后,张謇心里一块大石头算是放下来了。

1899年4月7日,盛宣怀在府邸置办了午宴,欢迎张謇。

不过当看到张謇以一头短发的形象出现时,盛宣怀竟然有些错愕,一下子不知道怎么说了。

倒是小九岁的张謇主动迎上前,让随从将自己在江北置办的礼物,交给盛府管家,笑道:“杏荪兄,别来无恙啊!听闻杏荪兄闻达苏州,小弟略备薄利特来拜访!还杏荪兄勿要怪我唐突!”

盛宣怀当即也笑道:“哪里!哪里!季直贤弟能放下家业过来看我!我高兴得来不及!上次一别,好久未见,今天我们定要把酒言欢!”

张謇笑道:“那是自然!”

两人入座之后,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盛宣怀便道:“季直贤弟此番南下,可是举家南迁?”

张謇摆摆手道:“非也!我只是于经营之道又有些想法,想过来与杏荪兄请教罢了!别无他法!”

盛宣怀却不这样认为,如今兵荒马乱的,是个人都不会到处跑。尤其他还专门从江北跑过来,作为年长者,他也不想跟这个老弟转弯弯,于是道:“季直贤弟,怕是在江北办厂出了状况了吧?”

张謇楞了一下,笑道:“非也!不瞒杏荪兄,我那厂子上个月便已经能够盈利千两银子,明年还计划开设分厂!我那厂子的机器乃是最新款式,产出来的纱布,比洋布还要便宜几分!能出什么事情?”

盛宣怀愣住了,这家伙去年才归乡守孝,给父亲办完后事,才有经商想法,筹划办厂到现在都还没有一年,建厂也就半年,怎么就能开始盈利啦,于是不解道:“江北那边共和政府没为难你?”

张謇道:“为难我做什么啊!我照章纳税,他们欢迎都来不及,不再有苛捐杂税,还免了一些税赋!正是我们当时所设想的实业救国的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