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玄幻魔法 > 黑魂之灰烬之瞳 > 第257章 奇怪旗帜的含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夜色渐退,东方天际泛出铁灰,像一柄钝刀割开浓云。我立于石厅之外,脚底仍能感知那沉闷的震颤,如脉搏般缓慢而固执地搏动。方才那一声自地底深处传来的回应,并非回音,也非机关——它带着某种意志的重量,仿佛在黑暗中睁开了一只眼。

我未命人深入追查。士兵疲惫,人质虚弱,且那声音所来自的方向,已非人力可轻易触及。我下令以巨石封堵洞口,外覆湿土与荆棘,再立三座火堆昼夜不熄,以防邪祟潜出。随后命医者照料幸存者,将那枚刻有“王城粮印”的木牌交予文书存档。

战事已歇,然杀机未散。

我策马巡行战场残墟,焦土之上散落着叛乱者的遗物:断裂的刀刃、烧毁的盾牌、半埋于泥中的皮囊。士兵们正清理尸首,将敌我分列两处,准备火化。一名斥候趋前禀报,称在东部隘口与河岸交界处发现一处未焚尽的营帐残骸,其中或有遗留文书。

我亲往查看。营帐早已塌陷,仅余一根焦黑的旗杆斜插于地,顶端空荡。但就在旗杆旁的岩缝间,一片布角被风撕扯着,卡在石隙深处。我下马俯身,以剑尖小心挑出——布料边缘焦卷,却仍可辨识其原色为暗红,其上绣着一个残缺的图案:倒置的五芒星,外环缠绕着扭曲如蛇的火焰纹路。

我认不出此徽。

回营后,我召集军中识文断字者,无人能解。又唤来数名俘获的叛乱者余党,然皆已断气,或自尽于牢中。正踌躇间,一名老文书趋步而入,须发斑白,曾在北境戍边十载。他接过布片,凝视良久,喉结微动。

“十年前……我在霜脊哨所见过。”他声音低哑,“那地方,雪落三尺,守军夜夜听见山中钟声,却寻不到庙宇。后来一支巡队深入冻原,发现一座石窟,窟前立着同样的旗——黑底,倒星,火纹如绞索。守军焚之,火起时,风中传来诵唱,说的是……‘初火必熄,灰烬即光’。”

我目光一凝。

“那教派何名?”

“灰烬之眼。”他垂首,“当时上峰下令,不得记录其名,凡提及者,以通敌论处。我之所知,皆来自阵亡同僚的遗言。”

帐内烛火轻晃,映得那布片上的残纹忽明忽暗,仿佛在呼吸。

我命人取来羊皮与炭笔,请老文书详述其形。他又补充,此教派信徒自称“熄火者”,常于极寒之地举行焚灰仪式,将初火残烬混以骨灰与黑盐,撒于风中,谓之“播种新生”。他们不信神权永恒,反言葛温大人为“延命之障”,初火延续不过拖延终焉,唯有彻底熄灭,世界方能重获清明。

“荒谬。”我低声。

老文书却未反驳,只道:“他们不怕死。那年清剿,三十人被缚于火柱,火起时,竟齐声高歌,声如颂祷。”

我沉默良久,终将复原图卷起,封入铁匣。另附一简,命信使连夜送往王城。信中仅书:“小隆德之乱,非止于权争,或涉信仰之蚀。旗出‘灰烬之眼’,其教未灭,其念潜行。请示是否启动‘净火条例’。”

信使领命而去。临行前,我见他于马厩整理鞍囊,忽停手片刻,从布片边缘拂下些许暗绿苔藓,置于小陶罐中。我未问其故,只知他出身北地猎户,识得各处地衣草木。若此物非本地所有,或可追溯其来源。

夜深,我召来三名曾参与北境清剿的老兵。他们围坐于帐外火堆旁,酒未沾唇,神情肃然。

“那旗,我们烧过。”一人道,“不止一面。他们在山腹凿庙,庙中无神像,唯有一坑,坑底堆满灰烬,每日添新骨。我们放火时,火势反向内缩,如被吞入。”

另一人接言:“他们的火不向外烧,向内……像是在煮什么东西。”

第三人一直沉默,此刻忽开口:“当年我们烧了他们的庙,可火里……有人在笑。”

其余二人骤然噤声。

我未追问。有些事,知之无益,然不可不知。

次日清晨,我下令绘制旗帜全貌,刻于铜板,分发各部。凡见此标识,无论出现在战场、村落或边关,须立即上报,不得擅自处置。此非寻常叛旗,而是信仰之癌,一旦蔓延,将蚀尽神国根基。

正午时分,一名斥候自东部山脊归来,称在一处废弃猎户小屋中发现半截断杆,其上残留布缕,纹样与我所持布片一致。我亲往勘察,小屋隐于密林深处,屋内无家具,唯有一石盆翻覆于地,盆底残留灰烬,呈灰黑色,触之微温,虽已隔数日,仍未完全冷却。

我蹲身细察,灰烬中混有细碎骨屑,排列方式非自然散落——它们围成一个倒五芒星的轮廓。

风自林间穿行,吹动屋檐残布,发出轻微的噼啪声,如同火苗舔舐干柴。

我起身欲返营,忽觉袖口微沉。低头,一缕灰烬自石盆边缘飘起,黏附于银色护腕之上。我未拂去,任其停留。

回程途中,马蹄踏过一片潮湿洼地,泥水飞溅,沾上战靴。我低头,见泥中嵌着一枚小物——非石非骨,似陶片,其上刻着半个符号,与旗帜纹路同源。

我俯身拾起,指尖触到一丝凉意,仿佛那符号仍在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