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悬疑解密档案 > 旧书库里的密码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霜降那天的雾气还没散,顾砚之就被一阵木楼梯的吱呀声惊醒了。她披衣推开书房门时,看见祖父留下的那架胡桃木书柜正微微晃动,第三层最厚的那本《全唐诗》掉在地上,书页摊开在第374页,一首佚名的七言绝句被红铅笔圈了出来:

“槐叶藏锋露染霜,

砚池沉墨字生光。

三更月照空庭树,

半阙残诗锁旧章。”

顾砚之是古籍修复师,继承了祖父留下的这间“砚心堂”旧书店。书店后巷的老槐树下埋着个地窖,里面藏着三万多册古籍,据说其中有清代文渊阁散佚的孤本。祖父半个月前在整理地窖时突发脑溢血去世,临终前只来得及指着那本《全唐诗》说:“诗里有门……”

她捡起书,指尖触到书页边缘的水渍,像有人用潮湿的手指反复摩挲过。更奇怪的是,诗的每个句末都有个极小的墨点,用放大镜一看,竟是四个不同的篆字:“东、南、西、北”。

“顾小姐,这是老先生生前托我保管的东西。”邻居张伯踩着露水走进来,手里捧着个黄铜罗盘,盘面刻着二十八星宿,指针却固定指向北方,“他说等你解出那首诗,就把这个给你。对了,昨天半夜我看见地窖窗口有灯光,还以为是你……”

顾砚之的心跳漏了一拍。地窖的钥匙只有她和祖父有,祖父去世后她就换了锁。她拿着罗盘走到地窖门口,铁锈斑斑的锁孔里,竟插着片槐树叶,叶尖沾着暗红色的粉末。

打开地窖,霉味中混着股奇异的香气。三万多册古籍整齐地码在书架上,唯独最深处的铁柜敞开着,里面空空如也。铁柜内壁刻着串数字:“7-3-4-12”,旁边还有个模糊的掌印,指节处有三道疤痕——那是祖父的手,他年轻时修古籍被刀划伤过。

“这香气是‘墨魂香’。”顾砚之认出铁柜角落的一小撮灰,那是用陈年松烟墨混合龙脑香烧成的,古籍修复界的人都知道,这种香能让虫蛀的书页显露出原来的字迹,“祖父一定在这里烧过香,想让什么东西显形。”

她回到书房,把《全唐诗》第374页对着台灯烘烤。随着温度升高,那首诗的空白处渐渐浮现出淡褐色的字迹,是祖父的笔迹:“诗中藏方位,柜中锁乾坤,若得北斗指,须解十字谜。”

“十字谜?”顾砚之盯着那首七言绝句,突然意识到每句的字数是7、7、7、7,加起来是28,正好对应罗盘上的二十八星宿。而“东、南、西、北”四个篆字,在罗盘上对应的星宿分别是角木蛟、井木犴、奎木狼、斗木獬,每个星宿名的最后一个字连起来,是“蛟、犴、狼、獬”——都是传说中掌管文书的神兽。

这时,张伯又送来个包裹,说是祖父半个月前寄存在他那里的。包裹里是本线装的《文渊阁书目》,其中一页贴着张剪报,是1987年的一则旧闻:“文渊阁孤本《南华经注》在本市古籍拍卖会失踪,疑似被神秘买家购得。”剪报边缘有行小字:“藏于‘十字’交汇处。”

顾砚之突然想起铁柜上的数字“7-3-4-12”。《全唐诗》的卷数是750卷,第374卷正好是中卷,而“12”可能指地支中的“亥时”——也就是夜里11点到1点。她翻到《文渊阁书目》第7卷第3页,第4行第12个字是“槐”,第12卷第7页第3行第4个字是“下”。

“槐树下!”她抓起罗盘冲向后院。老槐树的树干上,果然有个十字形的刻痕,刻痕交汇处有个树洞,里面塞着个油布包。打开一看,是半张残破的宣纸,上面用朱砂写着首四言诗:

“左三右四,

上七下九,

墨落星移,

字出柜开。”

宣纸背面有个朱砂印,是祖父的藏书印“砚心”,但印泥里混着极细的沙粒——这种沙粒只在城南的望月滩有,那里曾是清代的贡墨产地。

顾砚之连夜赶到望月滩。凌晨三点,月光正好落在滩涂的一块巨石上,石面被潮水冲刷出天然的方格,像张巨大的棋盘。她按照四言诗的提示,从左上角数左三右四的格子里,挖出个青花瓷罐,里面装着块墨锭,墨身上刻着北斗七星的图案。

回到地窖时,正好是亥时。顾砚之将墨锭在罗盘的凹槽里研磨,墨汁顺着星宿刻度流淌,北斗七星的指针突然开始转动,最终指向铁柜的右下角。她用指甲抠挖那里的木板,竟露出个暗格,里面是本蓝布封皮的书,正是失踪多年的《南华经注》。

书的扉页上,贴着张泛黄的照片:年轻的祖父站在一个戴眼镜的男人身边,两人手里都捧着这本书。照片背面写着:“1987年秋,与陈先生共护国宝。”

“陈先生?”顾砚之想起古籍修复界的前辈陈景明,他十年前因保护文物被人打伤,右手留下三道疤痕,和祖父的手一模一样。她立刻打电话给陈景明的女儿陈雨,对方却说父亲三天前就失踪了,只留下张字条:“去解那首诗,别让他们得逞。”

《南华经注》的内页里夹着张纸条,是用打印机打的:“想要陈景明活命,带孤本去老槐树林,子时交易。”落款是个符号,像个扭曲的“书”字。

顾砚之突然明白,祖父的死不是意外。1987年,他和陈景明一起买下孤本,想上交国家,却被文物贩子盯上了。那些人这些年一直没放弃寻找,祖父为了保护孤本,才用密码诗把它藏起来,甚至故意留下线索引导自己找到。

子时,老槐树林里雾气弥漫。顾砚之抱着书走到约定的空地,黑暗中走出个穿黑风衣的男人,手里拿着个手电筒,光柱照在她脸上:“把书放下,人在那边的地窖里。”

顾砚之盯着男人的右手——指节处有新鲜的伤口,像是刚被什么东西划伤。她突然举起《南华经注》对着月光:“你们要的不是书,是书里夹的贡墨配方吧?清代贡墨里掺了黄金,你们想提炼出来卖钱。”

男人的脸色变了。这时,树林外突然亮起警灯,陈雨带着警察冲了进来。原来顾砚之早就报了警,刚才的对话都被藏在书里的录音笔录了下来。

穿黑风衣的男人想逃跑,却被树根绊倒。顾砚之趁机夺过他手里的手电筒,照向他的脸——竟然是张伯!他脸上的皱纹里还沾着墨魂香的灰,左手腕上有个“书”字纹身,正是那个符号。

“1987年的拍卖会,我也在场。”张伯被按在地上时,声音嘶哑,“我跟踪你们祖父三十年,终于等到他老了,没想到他把密码藏得这么深……”

陈景明被从地窖里救出来时,手里还攥着半块墨锭,和顾砚之找到的正好拼成一块。他告诉顾砚之,祖父去世前一天还给他打电话,说发现张伯在打听古籍的事,特意把孤本转移到地窖深处,用密码诗保护起来,就是怕自己出事,书能被顾砚之找到。

“你祖父说,你从小就爱解谜题,这些密码只有你能看懂。”陈景明抹了把眼泪,“那首七言绝句的最后一句‘半阙残诗锁旧章’,其实是说‘砚心堂’三个字的一半——‘石’‘心’‘尚’,合起来是‘碎’,提醒你小心被人打碎计划。”

一个月后,《南华经注》被送进国家图书馆。顾砚之在整理祖父的日记时,发现最后一页画着张地图,标记着地窖的另一个暗格。她打开暗格,里面是个木盒,装着三枚铜钱和封信。

信是祖父写的:“砚之,当你看到这封信,说明你已经解开所有谜题了。三枚铜钱是文渊阁的镇阁之宝,能测出古籍的真伪。其实密码诗里的‘门’,不是指哪扇门,是指你心里的门——做古籍修复,既要守住书里的秘密,也要守住自己的本心。”

顾砚之把铜钱放在《全唐诗》上,铜钱突然发出轻微的嗡鸣。她翻开第374页,那首佚名的诗旁边,不知何时多了行小字,是祖父的笔迹:“吾家有女初长成,能解人间万古谜。”

窗外的老槐树沙沙作响,像是在应和。顾砚之拿起祖父留下的罗盘,指针这次稳稳地指向南方,那里是国家图书馆的方向。她知道,这些古籍的故事还没结束,就像那些密码诗里藏着的,不仅是秘密,还有一代代守护者的初心。

雾气散去时,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南华经注》的扉页上,那两张年轻的笑脸在光里仿佛活了过来,眼神明亮,像在说:看,我们守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