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我在腾飞年代搞科研 > 第446章 人类幼崽的杀伤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严玲走出会议室时,脸上的疲惫遮挡不住。

长时间的技术讨论让她的神情有些倦意,眉心微微锁着。

无人控制技术属于最新的前沿领域,所有人都在摸索阶段,经验积累有限,能参考的文献资料也少之又少。许多关键问题还没有成熟的解决方案,团队基本是在边试边学,每一步都需要反复论证和推演。

“妈妈!”

下一瞬,一个小姑娘飞快地扑进严玲的怀里,柔软的小手紧紧抱住她。

严玲愣了片刻,低头仔细看,才认出这是自家的小宝贝,脸上不由自主地露出笑意。

她再抬头,几步之外,姜蕴宁正站着,嘴角带着温和的笑意,微微点头道:“嫂子好。”

“宁宁,你终于来了!”

声音里满是抑制不住的激动。

她们先把小可送到专属的小实验室。

“哇!!!”

刚一推开门,小可就忍不住尖叫出声。都来不及对妈妈和姑姑说话,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直往里面奔。

她的双眼放光,嘴里不住地说:

“这个好啊……哇,那个也好啊……这个这个更好啊……”

实验室里的光线柔和,架子上整齐摆放着各种小型机械设备和工具,正中央站着一个造型小巧、线条流畅的女孩子机器人,仿佛静静等待着她的指令。

小可小心翼翼地伸手去摸机器人。

忽然,机器人开口说道:“小可,你好!”

小可顿时被吓了一跳,手猛地缩了回来,眼睛瞪得圆溜溜的,嘴里发出一声尖叫。

她身体微微后退几步,既惊讶又带着一丝激动,完全没想到机器人会主动说话。

她接着缓缓往前走两步,皱着小眉头问道:“你怎么知道我叫小可?”

机器人微微转动身体,发出可爱的女童声:“因为我是专为小可设计的智能助手金刚芭比,已经了解过你的喜好和基本信息。”

小可愣了愣,眼睛闪着光,“哇,专属于我啊!”

她顿了顿,好奇地伸手戳了戳机器人金刚芭比,问道:“那我能拆了你吗?”

接着,她又小声嘀咕起来:“既然是我的,我拆了应该没关系吧……”

机器人金刚芭比轻轻转了转动脑袋,声音依旧可爱:“小可,你可以观察我,但拆解前请先学习说明书,这样我才能安全运行,也能让你学到更多。”

小可瞪大了眼睛,惊讶又兴奋:“哇,它会说话,还会提醒我怎么拆它!真的太聪明了!”

机器人金刚芭比:“……”

姜蕴宁和严玲:“……”

人类幼崽的杀伤力,果然不容小觑。

如果她再长大一点,她就会明白,人家机器人金刚芭比明明是在温柔地提醒她,不要随便拆开,否则它运行不了,她也学不到任何东西。

严玲走上前,蹲下身子,柔声看向小可:“你为什么非得拆了它呢?让它陪着你在这里玩,不就不会觉得孤单了吗?”

小可以前来公司的时候,总是一个人待在实验室里,自己玩自己的小玩具。严玲看着她的背影,心里隐隐有些内疚。因为工作繁忙,她把太多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事业上,孩子和家庭总是在让路。

小可歪着脑袋,眨巴着大眼睛,认真地说:“可是,妈妈,如果我不拆了它的话,我怎么学习?我以后怎么会造机器人呢?”

她的声音带着孩子特有的稚气,又透着一点坚定:“肯定还有很多小朋友也喜欢它。我学会造了,就要造很多很多,然后送给他们。”

严玲忍不住笑了,“造这个很贵的哦,你的零花钱攒到长大,也送不了几个呢。”

小可眨了眨眼,像是在认真盘算片刻,忽然眼睛一亮:“妈妈,我可以把它低价卖给大家!我努力造,用便宜的材料造,这样他们买得起,我也能有钱再造更多。”

严玲听得忍俊不禁,弯下腰轻轻揉了揉她的头发:“你自己拿主意吧。这个机器人的名字是妈妈取的,如果你不喜欢,你可以让它换名字。”

小可摇摇头,眼睛亮亮的:“妈妈取的名字我很喜欢,我就叫它金刚芭比。”

严玲伸手摸了摸她的脸,笑意温柔而宠溺,然后站起身来,对姜蕴宁说道:“走吧,我们去会议室看看项目的情况。”

姜蕴宁点了点头,眼含笑意。

最后看了眼沉浸在各种小玩具和零件中的小可,两人才转身进入会议室。

姜蕴宁坐下后直接问:“现在情况怎么样?”

严玲将桌上的资料推到姜蕴宁的面前,沉声道:“我们开展无人控制技术的研究才三个多月,但进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她稍微顿了一下,叹了口气,“我们在人才方面投入了不少,国内外相关人才都请了不少,可是始终没有找到一个真正适合的研究方案。很多关键技术还在探索阶段,算法、传感器、控制系统和数据融合的难题堆在一起,稍有疏漏就会影响整体性能。”

姜蕴宁点了点头,神色未变。

“每一个前沿研究都是这样,摸石头过河总是最难的。”她语气平淡,却透着一股笃定。

“关键是找到突破口,把各个难题理顺,慢慢就能看到整体方案。”姜蕴宁平静地说道,“我先把系统的问题梳理一遍,再看哪些环节可以优化,应该就能找到突破点。”

严玲点了点头,“好,就按你说的做。”

姜蕴宁翻开资料,目光专注。

因为这是自己不太熟悉的领域,她看得格外仔细,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脑海里高速运转,不断思考着可能的技术突破和优化方案。

严玲给她的这份资料,其实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反思录”,记录了过去三个月团队的所有尝试与实验结果,还附有最新的全球无人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对姜蕴宁来说,这里面的每一页都满载着经验与教训,让人既能看清问题,也能寻找潜在的解决思路。

而严玲也在旁边,重新翻看着这一份,她已经翻了不知道多少遍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