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岷江神工 > 第1350章 雀眼识煞(监测站的第一声警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50章 雀眼识煞(监测站的第一声警报)

闽江口的晨雾还没散尽,就被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惊散了。

张叙舟站在新落成的微生物监测站前,望着那尊青铜神雀造型的建筑,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掌心的岷江印记。监测站的主体是用青灰色的花岗岩砌成的,雀首高昂,双翼展开,最妙的是雀嘴处衔着个透明的培养皿,里面培育着从红树林提取的抗霉菌群,在晨光中泛着淡绿色的荧光。护江力仪表盘的指针稳定在

点,绿色的能量护罩外,前来围观的渔民们正举着手机拍照,孩子们围着雀爪追逐打闹,笑声像银铃般洒在湿漉漉的滩涂上。

“比城隍庙的铜鹤还神气!” 陈阿婆拄着拐杖,眯眼打量着监测站,“这雀嘴的角度,跟我老头子当年画的护滩符一模一样。” 她指着雀眼处的黑曜石,“这石头会发光?”

话音刚落,那对黑曜石突然亮起红光,在滩涂上投射出片扇形的光影,光影里浮动着无数绿色的小点。苏星潼的银簪在一旁共鸣,红光中显影出组数据:【当前地脉菌群活性:92%,煞力残留:0.3%,净化效率:每小时 1.2 平方公里】。她笑着解释:“这是用三星堆青铜矿提炼的黑曜石,能实时感应微生物煞力,精度达 90%。”

护江 App 的推送提示音此起彼伏,首页的 “菌群健康指数” 板块已经上线,实时显示着闽江口的菌群活性、ph 值、煞力残留等数据。下面的互动区里,网友们正热烈讨论:“原来我们捐的善念值都变成这些绿点了!”“我家就在附近,今天去红树林补种,能上实时地图吗?” 善念值计数器稳步攀升,7.2 亿…7.3 亿… 每刷新一次,都能看到新的捐赠记录和善意行为被转化为善念值的提示。

张叙舟的目光落在监测站基座的石碑上,上面刻着 “防微杜渐” 四个大字,是他亲笔写的,笔锋里藏着玉匣符纹的影子。【粥里的红薯皮】的记忆突然漫上来 ——10 岁那年盯着粥里的霉斑发呆时,五姐曾摸着他的头说:“脏东西不怕,看见就拾掇干净,别等它发起来。” 现在想来,护江的道理,其实早就藏在这些柴米油盐的老话里。

“张队,快看 App!” 周伯举着手机跑过来,屏幕上的健康指数突然闪了下黄灯,“菌群活性降到 88% 了!”

众人的目光瞬间投向监测站的雀眼,红光投射的扇形区域里,有几个绿色小点正在快速变暗。苏星潼的银簪突然指向东北方向的滩涂:“是那边的潮水沟!有异常微生物聚集!”

张叙舟带着队员跑过去,潮水沟里的水泛着异样的浑浊,水底的淤泥上覆盖着层薄薄的白霜,用树枝挑起来一看,竟是无数细小的白色孢子,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般的光泽。“是黑霉的变异体!” 张叙舟的瞳孔骤然收缩,这些孢子比之前的黑霉更隐蔽,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它们在休眠,避开了我们的常规检测!”

护江力仪表盘的指针微降至

点,护江 App 的善念值也出现了微小的波动。评论区里,有人开始担心:“是不是又要复发了?”“监测站靠谱吗?”

张叙舟突然想起 1349 章赵山河录音带里的话:“等二十年,就能让所有不公都消失。” 这些休眠孢子,恐怕就是他埋下的 “定时炸弹”,专门用来考验监测站的灵敏度。他蹲下身,指尖凝聚起泉脉术的金芒,轻轻点向那些白色孢子 —— 金芒触碰到的地方,孢子突然爆裂,释放出股熟悉的酸腐味,与 1347 章九江故堤的黑霉母种气息同源。

“是赵山河的‘后手’。” 张叙舟站起身,“这些孢子能在干燥环境中休眠,等涨潮时随水流扩散,比之前的黑霉更难对付。” 他转身对苏星潼说:“让监测站启动‘菌符诱导’程序,用玉匣能量激活培养皿里的抗霉菌群,我要给这些孢子来个‘瓮中捉鳖’。”

青铜神雀造型的监测站突然发出低沉的嗡鸣,雀嘴处的培养皿爆发出刺眼的绿光。那些抗霉菌群顺着预设的管道流入潮水沟,在水中形成道绿色的 “地毯”。奇妙的是,那些白色孢子一接触到 “地毯”,就像被磁石吸住般无法动弹,很快就被分解成无色的液体,渗入淤泥中。

“健康指数回升了!90%…91%…” 苏星潼的声音带着惊喜。护江力仪表盘的指针跳回

点,并且还在缓慢攀升。护江 App 的善念值突破 7.4 亿,一条新的热门话题被顶上首页:【微生物监测站首战告捷,专家解读 “菌符诱导” 技术原理】。下面附带着监测站工作的短视频,播放量在半小时内破了亿。

张叙舟盯着潮水沟里渐渐清澈的水,突然注意到淤泥中埋着个反光的物件。他伸手刨开一看,是块巴掌大的青铜片,上面刻着的 “赵” 字已经被绿苔覆盖,边缘的符纹却与监测站的雀眼符文产生着微弱的共鸣。“这是煞力感应器。” 苏星潼的银簪贴近青铜片,红光中显影出段信息,“赵山河用这个远程监测黑霉孢子的活性,一旦我们的净化出现疏漏,他就会启动激活程序。”

(他果然一直在盯着我们。)张叙舟将青铜片扔进监测站的 “净化炉”,看着它在绿色火焰中化为灰烬。【钢筋上的锈迹】的记忆带着灼痛感涌上来 ——1996 年在工地数钢筋时,他总觉得背后有人盯着,后来才发现是工头在暗中考察他的细心程度。原来真正的考验,从来都藏在看不见的地方。

“快看 App 的指数页面!” 周伯突然喊道。屏幕底部的 “下一站预告” 板块亮了起来,上面用古蜀符文写着 “长江口湿地”,旁边配着张卫星地图,标注着几个红色的圆点 —— 是疑似黑霉孢子聚集的区域。

护江 App 的善念值还在上涨,7.4 亿…7.5 亿。渔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拿着特制的采样瓶在滩涂上来回穿梭,将采集到的水样送到监测站检测,检测结果实时显示在 App 的 “全民监测” 板块,每个人的名字后面都跟着善念值奖励的数字。

陈阿婆颤巍巍地将一瓶水样递给监测站的工作人员,脸上的皱纹笑成了朵花:“我这辈子打渔,就没见过这么神的东西。以前是靠天吃饭,现在是靠这神雀吃饭了。” 她指着雀首顶端的避雷针,“这尖儿能不能再高点?听说能镇住水里的脏东西。”

张叙舟望着那根直指天空的避雷针,突然觉得它像根巨大的泉脉术法针,正将地脉的纯净能量源源不断地导入监测站。青铜神雀的雀眼再次亮起红光,这一次投射出的不是扇形光影,而是幅完整的华夏水系图,闽江口的绿色正顺着长江向内陆蔓延,像条生机勃勃的藤蔓。

“该准备去长江口了。” 张叙舟对苏星潼说,护江力仪表盘的指针稳稳地停在

点,“赵山河在闽江口留的是‘小考’,长江口才是‘大考’。”

苏星潼的银簪突然指向监测站的显示屏,上面的菌群活性曲线与护江力曲线完美重合,形成道金色的波浪。“银簪说,监测站已经和地脉能量网连上了。” 她笑着说,“以后就算我们不在,它也能自动净化,还能把数据实时传到护江学院。”

夕阳西下时,监测站的雀眼射出的红光与晚霞交织在一起,在滩涂上织成张金色的网。渔民们收工回家,路过监测站时都会停下来摸一摸雀爪,像是在跟老朋友打招呼。护江 App 的善念值定格在 7.6 亿,最新的消息显示,长江口的渔民已经开始自发清理湿地,准备迎接张叙舟他们的到来。

张叙舟最后检查了一遍监测站的核心参数,指尖在控制面板上的古蜀符文上轻轻一点。青铜神雀突然发出清越的啼鸣,声音顺着闽江口的水汽扩散开去,与远处货轮的汽笛声、渔民的号子声、孩子们的笑声交织在一起,像首跨越古今的护江谣。

他知道,这座监测站不只是个冰冷的仪器,是无数善念凝聚成的守护之盾,是古蜀护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而赵山河留下的那些黑霉孢子,不过是用来检验这面盾牌强度的试金石。

“出发。” 张叙舟转身走向停在岸边的船,护江力仪表盘的指针在暮色中泛着柔和的绿光。青铜神雀的红光一直追随着他们的船,直到消失在远方的海平面,像一双永远不会闭合的眼睛,守护着这片刚刚恢复纯净的水域。

江风带着咸味拂过甲板,张叙舟望着渐渐模糊的监测站,突然想起陈阿婆的话。或许真正能镇住 “脏东西” 的,从来不是什么神雀,而是代代相传的护江信念,是每个人心中那点不愿向污浊低头的执拗 —— 就像红树林的根系,看似柔弱,却能在滩涂上牢牢抓住泥土,抵挡无数次潮水的冲击。

护江 App 的 “长江口倒计时” 已经开始,72 小时…71 小时… 屏幕上的善念值还在缓慢增长,每一个跳动的数字背后,都是一双期待的眼睛,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张叙舟握紧腰间的玉匣残符,知道下一站的考验会更艰难,但他的脚步比任何时候都更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