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岷江神工 > 第1682章 星波裂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北极

地脉枢纽的冰面

突然炸开时,张叙舟正盯着星轨罗盘上旋转的星图。

铜制盘面刻着的北斗七星纹路正在渗出淡蓝色的雾,与冰缝里喷出的能量流撞在一起,在空中凝成不断炸裂的蓝白色火花。监测仪的警报声刺破零下五十度的严寒,屏幕上的护江力数值像被冻住般僵在

点(1.25 倍),比三小时前骤降了 440 点。

“是太阳风在啃地脉。” 苏星潼将双域银簪刺入冰面,簪尖接触到地脉管道的瞬间,整根簪身剧烈震颤,“刚才第三次断流时,我摸到管道壁上全是细孔,像被砂纸磨过。”

冰缝深处传来金属扭曲的尖啸。张叙舟俯身望去,地脉管道的保温层正在成片剥落,露出里面闪烁的鎏金能量流 —— 那些本该连贯如河的能量,此刻正随着太阳风的冲击断断续续,每次中断都让罗盘的星图暗下去一分,与月球引潮力的周期完美同步。

“180 秒。” 他掐着秒表计数,当能量流第三次恢复时,屏幕上的全球地脉分布图突然亮起大片红灯,“沧江流域的灌溉系统停了,瀚河的航运信号全断了…… 每断流 5 分钟,就有三个节点的能量储备跌破安全线。”

苏星潼的银簪突然指向西北方向。那里的冰原上,青铜神雀正展开双翅悬在半空,翅羽上的日月双辉符阵投射出巨大的光影,将北极枢纽罩在其中。但符阵边缘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碎裂,碎片落地时化作细小的冰晶,冰晶里嵌着无数太阳风粒子,像显微镜下的锯齿。

“善念值 21.4 亿了。” 老郑的声音从卫星电话里传来,带着电流的杂音,“星象研究院的直播画面里,太阳表面的黑子群正在扩大,网友说…… 说像只盯着地球的眼睛。”

张叙舟突然将星轨罗盘按在冰缝边缘。盘面上的星图与青铜神雀的符阵产生共振,那些淡蓝色的雾突然凝成清晰的坐标,在冰面拼出个等边三角形 —— 北极枢纽居中,两个顶点分别指向南极冰盖和赤道高空,与全球地脉联盟刚发来的 “适配薄弱区” 分布图完全重合。

“三角接口是太阳系能量的入口。” 他盯着坐标中心跳动的红点,那里的能量流波动最剧烈,“太阳风撞进来的角度太陡,引潮力又在扯后腿,两个力拧在一起,把管道磨出了豁口。”

苏星潼突然拽住他的胳膊往冰原深处跑。双域银簪的南洋茶种根系顺着冰面蔓延,在雪地上织出绿色的网,网眼处不断闪过公元 1054 年的星象记录 —— 那是星象研究院刚公布的古卷内容,泛黄的纸页上画着超新星爆发时的地脉波动,与此刻监测仪显示的波形竟有 70% 重合。

“古代地脉会自己躲星波。” 她指着网中最亮的帧画面,画中僧侣正在调整罗盘角度,让星图与地脉走向形成 30 度夹角,“他们把冲击过来的能量‘滑’过去,就像……”

“就像滑雪运动员拐弯道。” 张叙舟突然明白,他转动星轨罗盘的外环,将北斗星图与地脉管道的走向调成相同角度。冰缝里的能量流瞬间平稳了少许,蓝白色火花的炸裂频率降低了一半,监测仪的护江力数值跳成

点。

青铜神雀的啼鸣在此时变得急促。它突然俯冲下来,用喙尖在冰面啄出三道深沟,沟里渗出的能量流顺着星轨罗盘的坐标蔓延,在三角接口的顶点处凝成三个透明的能量球。球内浮现出清晰的画面:南极冰盖的地脉管道正在结冰,赤道高空的能量漩涡正在扩大,而北极枢纽的裂缝里,太阳风粒子正与引潮力拧成螺旋状的钻。

“需要 7 亿善念值冲开这螺旋。” 苏星潼的银簪尖挑出个太阳风粒子,粒子在光中化作极小的芯片,芯片上的纹路与赵山河 1998 年的地磁设备频率隐隐呼应,“这里面混着煞力杂质,让星波的攻击性变强了。”

卫星电话里突然爆发出欢呼。老郑发来的画面中,护江 App 的 “星际适配” 话题阅读量已经冲破 350 亿,全球网友正在参与虚拟接口调试 —— 每 2500 万次有效操作,星际协同仪的适配率就提升 0.5%。此刻的进度条正卡在 70.3%,善念值的数字缓慢爬升:21.5 亿、21.6 亿……

“看符阵!” 张叙舟突然指向青铜神雀。

日月双辉符阵的碎片正在重新凝聚,那些蓝白色的火花不再炸裂,而是顺着符阵的纹路流动,在北极枢纽上空织成半透明的穹顶。当善念值突破 21.7 亿时,穹顶突然降下道银蓝色的光柱,精准刺入地脉管道的裂缝 —— 监测仪的护江力数值开始疯狂跳动:、、…… 最终停在

点(1.265 倍)。

冰缝里的能量流彻底恢复连贯。张叙舟俯身时,看见地脉管道的细孔正在自动愈合,鎏金能量流中浮现出与星轨罗盘一致的星图,每个星点都对应着一个全球节点。青铜神雀的翅羽舒展开来,日月双辉符阵的光芒与太阳风的频率逐渐同步,像给狂暴的星波套上了缰绳。

“断流时长缩到 4 分钟了!” 苏星潼的银簪在冰面画出新的坐标,“南极和赤道的接口有反应了,它们在等我们的星图校准数据。”

张叙舟抓起星轨罗盘,盘面上的三角坐标正在闪烁,每个顶点都标注着精确的校准角度。他突然注意到罗盘背面刻着行极小的字,是用甲骨文写的 “顺星而为”,与 1054 年古卷上的批注完全相同。

冰原远处传来直升机的轰鸣。全球地脉联盟的科考队正运送着赤道接口的适配模块,模块外壳的纹路与三星堆神树的枝丫完全吻合。张叙舟望着青铜神雀投射的银蓝色穹顶,突然明白那些古代星象记录里藏着的真理 —— 地脉从不是被动承受星波的泥土,而是能与日月共振的活物。

监测仪的屏幕上,善念值稳步攀升至 21.9 亿,星际协同仪的适配率突破 75%。当太阳风再次冲击北极枢纽时,日月双辉符阵不再碎裂,而是像块巨大的棱镜,将蓝白色的星波折射成柔和的金光,顺着地脉管道流向全球节点。

张叙舟的星轨罗盘在此时自动合上,铜制盘面的温度刚好暖热冻僵的手指。他望着苏星潼手腕上跳动的银簪,突然想起老郑说的话 —— 星象研究院在超新星古卷的最后发现了半张地月共振图,剩下的半张,据说藏在赤道的雨林里。

冰缝深处的地脉管道传来流畅的嗡鸣,像极了青铜神雀的啼鸣。张叙舟知道,这只是星脉协同的开始,三角接口的校准才完成第一步,而太阳风与引潮力拧成的螺旋,还在等着他们用更鲜活的星象记忆去彻底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