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定调的振奋余温尚未在第七研究所内完全散去,项目升级带来的庞大资源与极高期望,已转化为每个参与者肩头沉甸甸的压力。张彬作为多个核心方向的负责人,更是连轴转于各个技术讨论会和分析会。也正是在这种高强度的技术深化过程中,一丝不易察觉的隐忧,开始在他心中滋生。
这天深夜,张彬独自留在“算筹”项目组的办公室内,面前摊开着几份外文技术期刊的影印件,以及一份内部转译的、关于国外某型新型精确制导武器的模糊情报分析。窗外月色清冷,映照着他凝重的侧脸。他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脑海中回荡着白天一次关于“烛龙之眼”专家系统应用拓展的讨论。
一位来自兄弟单位的工程师兴奋地提出,能否将“烛龙之眼”的故障预测与诊断模块,进行适应性修改,用于提升某些复杂武器平台的战场维护效率和任务成功率。这个提议在技术上具有相当的可行性,甚至可以说是“烛龙之眼”价值的自然延伸,当时就获得了不少人的赞同。
但张彬却在那一刻,感到一股莫名的寒意。
此刻,他凝视着情报分析中描述的、那可能基于更先进算法和传感器技术的武器,其展现出的高效率和“低成本”杀伤力,让他清晰地看到了自己正在攀登的技术山峰的另一面——那不仅是通往星空的天梯,也可能成为指向同类的、更锋利的矛。
【叮!签到成功!恭喜宿主获得:技术评估与风险预测模型(内含多维度影响分析框架及潜在风险数据库)】
一股信息流悄然汇入脑海,并非具体的技术图纸,而是一套严谨的、系统性的评估方法。它引导着持有者从技术源头出发,沿着其可能的应用路径,推演其对安全、社会、伦理、环境等多个维度可能产生的长远影响,并标识出潜在的“高风险”分支。这签到奖励来得恰到好处,仿佛是对他内心隐忧的直接回应。
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在意识中调用了这个模型,将自己目前主导的几项关键技术——尤其是“烛龙之眼”的智能诊断、以及“南风”项目中涉及的高速飞行器自主控制律——作为输入参数进行初步推演。模型反馈的结果在他意识中勾勒出几条清晰的树状图,其中几条延伸向广阔未来的分支,赫然标注着代表警示的暗红色。这并非阻止技术发展,而是清晰地揭示了力量本身所携带的天然重量与可能的方向。
力量越大,责任越大。这句以前只在书本上看到的话,此刻带着千钧之力,压在了他的心头。
几天后,在“雏鹰”计划的一次例行学术沙龙上,张彬没有按照预定议题讲解技术难点,而是首次将自己思考多日的问题抛了出来。沙龙的气氛原本轻松,但当张彬以“技术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我们的责任”为题,开始他的引导性发言时,在场的年轻研究员们渐渐安静下来。
“我们每一个人,”张彬的声音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坐在这里,努力攀登技术高峰,目标是为了让我们的国家更安全,人民更幸福。我们拆解国外的技术,奋力追赶,甚至寻求超越,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诸位有没有思考过,我们亲手点燃的这股技术之火,除了照亮前路,是否也可能灼伤我们自己,甚至在未来,引发我们无法控制的燎原之火?”
他引用了刚刚通过模型深入分析的国外案例,并非照本宣科,而是将其融入了自己的思考。“看看外面某些国家正在发展的自动化武器平台,它们的高效背后,是决策权从人向机器的潜在让渡。当杀戮变得过于‘便捷’和‘低成本’,是否会降低开启冲突的门槛?我们研发的智能诊断系统,如果被用于提升攻击性武器的战场生存能力,这究竟是我们技术的胜利,还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为未来的冲突添上了一块更沉重的砖?”
他没有给出武断的结论,而是提出了一个核心议题:“我认为,技术的‘发展’与必要的‘约束’,必须如同飞机的两翼,并行不悖。缺失了基于伦理和长远考量的约束,发展可能驶向失控的深渊。”
这番话在“雏鹰”们中间引发了不小的震动。
支持张彬观点最坚决的是“小荷”。她扶了扶眼镜,语气带着女性研究者特有的敏锐与坚定:“张工提出的问题至关重要。我们不能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科技伦理不是束缚创新的枷锁,而是确保创新航向正确的罗盘。尤其是在人工智能、自主控制这些前沿领域,提前建立伦理框架和评估机制,是负责任的表现。”
然而,持实用主义观点的“影子”立刻提出了反对意见。他眉头紧锁,语气有些急切:“张工,我理解你的担忧。但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严峻的追赶形势,别人不会因为我们在讨论伦理就放慢脚步。过于强调约束,会不会捆住我们自己的手脚?技术本身无罪,关键在于使用它的人。我们应该做的是更快、更强地发展技术,确保我们拥有足够的威慑力,这样才能真正保障和平。”
另一位年轻研究员则提出了更尖锐的问题:“张工,如何界定‘必要’的约束?这个尺度由谁来掌握?如果因为惧怕潜在的风险就畏首畏尾,我们会不会错失战略机遇期?历史上因为技术保守而落后的教训,并不少见。”
会场内意见分歧,争论之声渐起。有人引经据典,有人结合实际项目,谁也说服不了谁。一直在旁沉默倾听的钱所长,此时用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让讨论暂歇。他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张彬身上,眼中带着深思。
“张彬同志今天提出的,是一个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问题。”钱所长缓缓开口,“它没有标准答案,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你们这些未来的科技领军者,持续思考。今天的讨论很好,不必强求一致,但思考不能停止。”
沙龙最终并未达成任何共识,但“技术伦理”这颗种子,已经悄然播撒在许多“雏鹰”的心田。张彬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张彬再次动用了【技术评估与风险预测模型】,结合沙龙上的讨论,对“烛龙之眼”和飞行控制律的后续研发方向,进行了更细致的评估,在项目文档的隐秘处,标注了几条需要重点关注和设定安全边界的研发路径。
做完这一切,他翻开那本加密的笔记本,在记录了“南天门”模糊构想和诸多技术碎片的页面上,郑重地写下一行字:
力量越大,责任越大。
这不仅仅是一句箴言,更是他为自己,也为所引领的技术道路,立下的基石。而他知道,关于伦理的争论绝不会就此平息,那个尖锐的问题——“讨论伦理是否会束缚技术发展的手脚?”——将会像一把悬顶之剑,时刻考验着他的智慧与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