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 > 第206章 远程医疗会诊系统试验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06章 远程医疗会诊系统试验网

关于技术伦理的争议在七所内部激起了一圈涟漪,余波尚未完全平息。张彬并未执着于在辩论场上说服所有人,他将那份“力量越大,责任越大”的思考沉入心底,转化为更审慎、也更富建设性的行动。他意识到,与其空谈伦理,不如用实际项目来展示技术向善的力量,而一个酝酿已久的构想,恰好具备了成熟的条件。

几天后,在钱所长的支持下,一份名为《基于现有低速数据链构建跨区域远程医疗会诊试验网的可行性报告》被摆上了张彬的案头。报告的起因,是几份来自边疆哨所和偏远地区医院的求助信,信中反映了当地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疑难杂症难以得到及时诊断的困境。张彬的目光掠过报告上那些描述病患辗转求医的字句,手指在“边疆”、“偏远”这几个词上停顿了片刻。他脑海中浮现出“雪域星光”带给边防战士的微小改善,以及更遥远的、未来“南天门”计划中,对地面乃至更远范围进行快速支援的模糊轮廓。

这个试验网,正是那块急需的探路石。

【叮!签到成功!恭喜宿主获得:数据压缩技术(基础)】

一股关于信息冗余去除、编码优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涌入脑海。这技术来得正是时候,如同为即将搭建的、狭窄的信息通道找到了一把精准的凿子,可以在有限的带宽内,塞入更多有用的信息。张彬立刻将这些新理解融入正在设计的传输协议中。

项目启动,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这时代的通信基础。没有宽带,没有光纤,只有时断时续、速率以百比特计的低速数据链,以及依赖人工转接、噪音不断的电话线路。张彬带领团队,以那几台经过严格管控的“星火-1号”改进型为核心,一头扎进了如何在这种“原始”环境下传输图像和数据的挑战中。

图形显示能力是“星火”的强项,但如何将一张x光片的信息,通过窄窄的“水管”传递过去?张斌调动了【信息论】基础、【数值计算方法基础】以及刚刚获得的【数据压缩技术(基础)】。他们设计了一套复杂的扫描、采样、量化再编码的流程,将模拟的x光片转化为数字矩阵,然后运用压缩技术,剔除人眼不敏感的冗余信息,只保留关键诊断特征的数据。整个过程繁琐而耗时,传输一张粗略的x光片往往需要十几分钟,但这在当下,已是突破性的进展。

视频会诊更是难上加难。张彬运用【便携式通讯器原理】中的部分超前概念,结合【图形用户界面基础概念】,设计了一个极其简化的视频捕获和显示程序。帧率低得可怜,画面模糊且时常卡顿,声音也带着明显的电子噪音和延迟。但就是这样一个简陋的系统,却能在几百甚至上千公里之间,建立起一条可视的生命通道。

试验网点最终选定在研究所附属医院、西北某边疆地区医院以及西南一个偏远县医院。架设天线,调试设备,培训当地医生和通信兵操作这套对他们而言如同天书般的系统,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磕绊。张彬和他的团队分赴各地,手把手地教,一遍遍地调试。

这天下午,试验网迎来了第一次真正的考验。一条加密通讯请求从西北边疆医院接入研究所主控端。屏幕闪烁了几下,稳定下来,画面里是那位参与架设设备的边疆医院医生,他脸色凝重,身后病床上躺着一位面色蜡黄、呼吸艰难的年轻战士。

“研究所,我们这里遇到一个紧急病例。”边疆医生的声音透过滋滋的电流声传来,“战士突发高热,腹痛剧烈,肝功能指标异常,本地初步排查无法确定病因,怀疑是特殊病毒感染或中毒,情况危急。”

研究所这边,早已接到通知待命的几位内科、传染科专家立刻围到屏幕前。张彬操作主控计算机,接收对方传输过来的战士血常规、有限的生化指标数据以及一张经过压缩处理的、略显粗糙的腹部x光片。

“把x光片局部放大,对,右下腹区域。”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凑近屏幕,眯着眼睛仔细分辨。

“血象显示病毒感染可能性大,但肝功能损伤程度超出一般病毒性肝炎范畴。”另一位专家指着刚解码显示出来的数据。

“询问他们,战士发病前有无接触过特殊动植物?或者驻地附近有无类似病例?”老专家对着麦克风说道。

问题通过电波传递过去,边疆医生转头用方言快速询问陪同的战友。低带宽下,视频和音频无法同时高质量传输,此刻优先保证了语音。短暂的等待后,答案传回:战士前几天巡逻时,曾不小心打翻过一个废弃的兽夹,上面沾有不明动物的干涸血迹。

这个关键信息让研究所的专家们精神一振。“高度怀疑钩端螺旋体病!可能合并肝脏急性损伤!”老专家立刻做出判断,并通过系统,将详细的治疗方案、用药建议、护理要点逐一口述,由操作员快速录入并通过数据链传回边疆。张彬则利用刚获得的压缩技术,将一份关于钩端螺旋体病的详细医学图谱和病理说明图片,以最快速度压缩传输过去。

边疆医院那边,医生根据传来的方案,立刻对战士展开针对性治疗。两个小时后,边疆医院再次传来消息,战士的高热开始消退,腹痛缓解,病情趋于稳定。

“成功了!”研究所这边的会议室里,参与此次远程会诊的所有人,从专家到通信兵,都长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由衷的笑容。虽然系统简陋,传输缓慢,但它实实在在地,跨越了千山万水,挽救了一位战士的生命。

消息传开,这个试验网项目获得了来自军地和卫生部门的高度评价。它用最有限的技术手段,解决了最迫切的现实问题,生动地诠释了技术如何缩小差距,造福于民。

张彬看着屏幕上那张最终稳定下来的、来自边疆的战士安睡的脸庞,心中触动。他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远程医疗,更是未来庞大体系的一个微小缩影。在那本加密笔记本上,他在“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旁边,添上了一行小字:“天门”远程支援体系之地面医疗节点预演。

而这次成功的实践,也引起了总后勤部卫生局的密切关注,一份关于扩大试验网覆盖范围、并研究将其纳入战地医疗保障体系的初步构想报告,已被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