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谍战之镜界孤灯 > 第2章 笔墨刀兵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同仁堂前堂,伙计正按方抓药,算盘珠子的脆响与煎药炉子的咕嘟声交织,一派寻常买卖景象。后堂密室内,沈清河刚将一份译好的电文在烛火上点燃,纸角蜷曲焦黑,最终化为一小撮灰烬。

锋刃已经收到任命。他压低声音,对陈朔和苏婉清说道,他回话只有一句:保证完成任务。另外,他提到手下有几个兄弟,是闸北码头出身,对那一带的帮会和车行都很熟悉。

陈朔微微颔首。锋刃的领悟和主动提供资源,在他意料之中。这位老战友或许不擅长那些弯弯绕绕的谋略,但对于如何为行动铺路、扫清障碍,却有着野兽般的直觉和高效。

告诉他,这些人先不动,保持静默。他们的用处,不在平时,而在关键时刻。陈朔吩咐道,目光转向苏婉清,《青石记》的戏本,是我们的第一块砖,必须尽快落到实处。文艺界抗敌协会那边,有合适人选了吗?

苏婉清显然早已着手此事,立刻回答:接触了几个,最合适的是位老先生,姓周,笔名,曾是报馆主笔,因不愿在敌伪报刊撰文,已隐居两年,靠卖字和替人修改戏曲本子为生。他早年受过我们的人恩惠,内心是向着我们的。文笔老辣,尤其熟悉市井文化和梨园行的门道。

背景可靠吗?沈清河插话问道,这是他的职责所在。

已初步核实。他因在课堂上讲过几句不合时宜的真话,被伪教育局辞退,家中有子侄在西南联大,算是清流文人。最重要的是,他懂得如何在字里行间藏下锋芒,又能让戏文雅俗共赏。苏婉清答道。

陈朔沉吟片刻。一个既有风骨、又懂得传播之道的文人,正是他们目前最需要的。可以接触。但要绝对稳妥,他只需知道要创作一个有风骨、有气节的好故事,不必知晓全貌。

明白。我会通过可靠的旧友,以文化赞助的名义与他接触,只谈艺术,不论其他。苏婉清的计划周密,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核心秘密。

陈朔点头批准:告诉他要求,背景放在明末,故事要动人,词曲要上乘,内核要是我们需要的那种精神。剧名,就是《青石记》。

《青石记》... 苏婉清重复了一遍,这个剧名所承载的深意,彼此心照不宣。

李景安那边呢?陈朔又问沈清河。

他后天晚上会在天蟾舞台包厢,听云老板的《贵妃醉酒》。我们的人已经确认。沈清河答道,另外,关于那个小野寺辉,有了一点更具体的消息。此人到任后,不仅调阅报纸,还要求文化舆情科建立一份申城文化界人士名录影响力合作度分类。看来,他不仅要摸清,还想直接掌控。

动作很快。陈朔眼中闪过一丝警惕,他要建立他的传播矩阵。那我们更要抢在他前面,在他试图控制的领域里,先埋下我们的钉子。

两天后,苏婉清带回了一卷薄薄的宣纸。先生完成了初稿。陈朔快速浏览着那几行苍劲有力的小楷和精心构思的唱词。故事主角是戚继光麾下一名出身寒微的斥候,戏文里既有战场硝烟的壮烈,也有人情世故的细腻,一段月下思乡的唱腔写得尤其哀婉动人。通篇不见一句直白的口号,但家国之思、忠勇之气贯穿始终。

好本子。陈朔放下稿子,即便没有我们的意图,这出戏也能立得住,能传得开。这才是最高明的。

通过我们在庆丰堂的渠道,把本子递出去。不要直接给云老板,给她那个心高气傲、一直想寻个好本子证明自己的琴师。陈朔的策略精准而老辣。

又过了几日,天蟾舞台灯火通明的夜晚。二楼包厢里,李景安穿着簇新的长衫,神情陶醉地看着台上。他身旁的朋友低声交谈:

云老板这嗓子,真是越发清亮了!

是啊,听说她最近还得了个好本子,叫什么《青石记》,讲戚家军斥候的,词曲俱佳,正加紧排演呢。

哦?戚家军的故事?这倒是...气节可嘉。一人话说一半,自觉失言。

李景安闻言,兴趣更浓:《青石记》?这名字质朴,有意思。云老板的新戏,我定要捧场。

邻桌一个看似普通的汉子,慢条斯理地嗑着瓜子,将他与朋友的对话,一字不落地记在心里。

几乎同时,《申江趣闻》报上刊登了一篇不着痕迹推崇《青石记》的短文,称其文词古雅,情节跌宕,有望重现梨园盛景。

在同仁堂密室里,苏婉清向陈朔汇报着初步反馈:戏本已通过琴师送到云老板手中,她极为满意,排练甚是用心。李景安已知晓此事,兴趣浓厚。报纸的稿子也已发出。

陈朔站在同仁堂密室中,目光仿佛穿透墙壁,望向城市深处。

第一步,算是走出去了。他语气平静,笔墨有时,亦是刀兵。接下来,就看这颗种子,能在这片土壤里,生出怎样的根茎。

他清楚,当《青石记》真正上演之时,才是考验的开始。小野寺辉那双审视社会的眼睛,绝不会错过任何不协调的涟漪。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