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逍遥兵王的战斗 > 第218章 石磨盘的转与光阴的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18章 石磨盘的转与光阴的痕

离开赵家坳,山路渐渐平缓,远远望见一片平整的谷地,几户人家的屋顶在绿树间若隐若现。走近了才发现,村口的老槐树下,架着一盘巨大的石磨,磨盘边缘被磨得光滑发亮,透着温润的光泽,几个妇人正围着石磨,推的推,簸的簸,笑声顺着风飘过来。

“这石磨可有些年头了。”云姑走上前,用手摸了摸磨盘上的纹路,凹槽里还残留着细碎的玉米面,“看这包浆,最少用了几十年。”

一个系着红围裙的大婶笑着说:“可不是嘛,这是俺们村的传家宝,打我嫁过来就有了。以前没碾米机的时候,全村人的口粮都靠它磨,白天黑夜地转,就没歇过。”

少年好奇地凑过去,学着妇人的样子抓住磨杆,使劲往前推,石磨“吱呀”一声转了半圈,他却累得直喘气:“这玩意儿看着不起眼,还挺沉。”

“得顺着劲儿推,”大婶教他,“别硬来,就像过日子,得慢慢来。”

苏晚看着磨盘转动时扬起的细粉,阳光透过粉雾,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撒了把碎金子。她忽然想起老林伯磨豆浆的石磨,也是这样慢悠悠地转,磨出来的豆浆格外香。

“你们是外来的吧?”大婶见他们面生,递过来一碗刚磨好的玉米糊,“尝尝?新下来的玉米,甜着呢。”

玉米糊热乎乎的,带着股清甜,喝下去暖到心里。苏晚谢过大婶,问起村里的情况。原来这村子叫石磨村,就因这盘老石磨得名,村里人种的玉米和豆子,大多用这石磨磨成粉,做窝头、摊煎饼,比机器碾的香得多。

“现在年轻人都嫌费劲,想买台碾米机,”大婶叹了口气,“可老一辈的舍不得,说这石磨磨出来的粮食有‘人气’,机器碾的太‘硬’,不好吃。”

正说着,一个拄着拐杖的老爷爷走过来,看见他们,浑浊的眼睛亮了亮:“是来买玉米面的?俺家的最细,包你满意。”

老爷爷姓秦,是村里年纪最大的人,守着这石磨过了一辈子。他告诉苏晚,这石磨是他爹年轻时请石匠凿的,磨盘用的是山里的青石,质地坚硬,磨出来的粮食不会带石渣。“那时候我才这么高,”他比划着膝盖的位置,“就跟着爹推磨,推一圈喊一声号子,累是累,心里踏实。”

少年听得兴起,非要跟着秦爷爷学推磨。秦爷爷教他喊号子:“左三圈,右三圈,磨出金粉敬神仙……”少年学得认真,号子声虽不洪亮,却透着股劲儿,引得妇人们直笑。

苏晚和云姑则帮着簸玉米粉,把粗渣和细粉分开。云姑的动作格外熟练,她说小时候在村里,常帮奶奶簸粮食,“这活儿得巧劲,手腕要灵活,不然细粉都被簸出去了。”

傍晚时,秦爷爷留他们吃饭。他家的土坯房里,墙角堆着满满的玉米棒子,金黄的像堆小山。秦奶奶端上来的是玉米窝头和南瓜汤,还有一碟用新磨的豆粉做的豆腐,嫩得能掐出水。

“尝尝这豆腐,”秦奶奶笑着说,“用石磨磨的豆浆点的,比镇上卖的滑嫩。”

苏晚夹了一块,果然入口即化,豆香浓郁。她忽然明白大婶说的“人气”是什么意思——石磨转得慢,人的心也跟着慢下来,磨出来的粮食,就带着这份慢悠悠的心意,吃起来自然格外香。

夜里,他们睡在秦爷爷家的偏房,能听见隔壁传来的“吱呀”声,是秦爷爷在磨明天要用的豆粉。少年翻了个身,小声说:“这石磨转了一辈子,累不累啊?”

苏晚望着窗外的月光,轻声道:“它要是会说话,肯定说不累。你看它磨出的粮食,养了一村人,多有成就感。”

云姑也没睡着:“就像守界者,一代接一代,看着平凡,却实实在在地护着一方人。这石磨,不就是石磨村的‘守界者’吗?”

第二天离开时,秦爷爷给他们装了满满一袋玉米面和豆粉:“路上煮粥喝,顶饿。”他又拉着少年的手,教他最后一句号子:“石磨转,光阴缓,守住日子心不烦……”

少年跟着念了一遍,把号子记在心里。

走在出村的路上,还能听见石磨“吱呀”转动的声音,混着妇人们的笑声,像一首古老的歌谣。苏晚回头望了望那盘老石磨,它静静地立在槐树下,磨盘上的纹路里,藏着石磨村几代人的光阴,藏着那些慢悠悠的日子,和日子里的踏实与温暖。

“你们说,等我们老了,会不会也像这石磨一样,守着个什么东西,慢慢转?”少年忽然问。

苏晚笑了:“说不定会啊。守着一个院子,几棵树,或者……一本写满故事的手札。”

云姑望着远方的路,轻声道:“不管守着什么,只要像这石磨一样,心里装着别人,转得踏实,就好。”

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暖洋洋的。苏晚摸了摸怀里的玉米面,袋子上还残留着石磨的温度,像藏着整个石磨村的光阴。她知道,这一路的守护,就该像这石磨,不疾不徐,却从未停歇,磨出来的,都是带着心意的日子。

雪球从她怀里探出头,对着石磨的方向叫了两声,像是在和那盘转了一辈子的老石磨告别。三人相视一笑,加快了脚步,朝着下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