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31章 立冬的膏药香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立冬的第一场雪来得比往年早,清晨推开葆仁堂的木门时,陈砚之被漫天漫地的银白晃了眼。药圃里的柿子树还挂着几个冻得硬邦邦的残果,枝桠上结的冰凌在晨光里折射出细碎的光,像谁在枝头挂了串水晶。

“立冬该熬膏药了。”祖父从里屋搬出个半人高的陶瓮,瓮口用红布盖着,掀开时一股醇厚的药香混着芝麻油的气息涌出来——里面是泡了整月的当归、川芎、独活,褐色的药材在油里舒展着,边缘泛着被浸润透的光泽。“你太爷爷当年用这膏药治冻疮,连三十里外山里的猎户都背着野物来换,说能扛住零下二十度的风雪。”

陈砚之呵出一团白气,把陶瓮搬到炭炉上。铜锅底下的炭火“噼啪”响着,芝麻油在文火上慢慢泛起细小的泡沫,药材的香气随着袅袅青烟升腾,混着窗外飘落的雪粒子,在屋檐下凝成一种凛冽又温暖的气息。他用长柄竹勺轻轻搅动,看着当归的断面在油里慢慢渗出暗红的汁液,忽然想起去年此时,小宇冻得流脓的冻疮就是靠这膏药敷好的——当时孩子疼得直哭,祖父却坚持每天用温酒化开膏药,厚厚地涂在伤口上,三天后红肿就消了。

正盯着油面的泡沫出神,巷口传来急促的脚步声,还夹杂着压抑的哭腔。陈砚之探出头,见张奶奶的小儿子背着个老人踉跄跑来,老人的裤腿沾着泥雪,脚踝肿得像个紫萝卜,裤脚处还结着圈冰碴。

“陈医生!快救救我爹!”男人的声音抖得不成样子,“进山拾柴摔了一跤,在雪地里躺了快俩时辰,脚冻得没知觉了!”

陈砚之赶紧搭手把老人扶进诊室,祖父已经在炭炉上架起了铜盆,里面煮着翻滚的乌头汤,附子、干姜的辛辣气味瞬间漫开来。陈砚之摸了摸老人的脚,指尖触到的皮肤冷得像块冰,按下去连个浅窝都留不下,边缘泛着吓人的青紫色。

“是冻僵了,得先温经散寒。”祖父把乌头汤滤进木盆,又撒了把花椒和艾叶,“砚之,取炮制过的附子、桂枝,再拿罐陈年米酒来。”

陈砚之应着转身,指尖触到药柜里的附子时,冰凉的触感顺着指腹窜上来——这是上个月刚从四川收来的江油附子,按太爷爷的法子用甘草水浸了七天,又用河砂炒至焦黄,毒性去了大半,温阳的力道却更足。他想起医案里太爷爷写的话:“附子如猛将,用好了能追阳于九泉,用不好则引火上身,全在炮制的分寸里。”

“水温要慢慢加,不能急。”祖父把老人的脚用棉布裹着,先在盆上方熏了会儿,才一点点放进药汤里。老人突然“嘶”地抽了口冷气,脚趾猛地蜷缩起来。“这是血脉要通了,忍着点。”祖父按住他的膝盖,另一只手舀起药汤往脚踝上淋,“当年你太爷爷在雪地里救过一个冻僵的樵夫,没有炭炉就用自己的棉袄裹着,守在灶台边搓了三天三夜,才把人从阎王爷手里抢回来。”

陈砚之蹲在一旁,用米酒调开刚熬好的膏药——深褐色的膏体里能看见细碎的药渣,是当归和川芎的碎屑,这是太爷爷传的法子,不把药材熬成糊状,要留着点“筋骨”才够劲。他往膏药里掺了些麝香粉,瞬间被那股穿透力极强的香气呛得眨了眨眼——这是去年小宇他爹从西藏带回来的,说能通十二经络。

老人的脚在药汤里泡得渐渐泛红,陈砚之趁机把膏药厚厚地涂在他的脚踝上,再用油纸裹住,外面缠上三层棉布。“晚上睡觉别焐太严实,要留着点气儿。”他叮嘱道,又把一包煎好的汤药递给男人,“这是四逆汤加当归,早晚各一碗,喝的时候就着姜茶,发点汗才好。”

雪还在下,巷子里的脚印很快被新雪盖住。陈砚之站在门口看着男人背着老人慢慢走远,祖父捧着陶瓮往里面加新的药材,当归片落在油里,激起一圈圈涟漪。“你太爷爷说,熬膏药就像熬日子,火大了会焦,火小了不入味,得守着、看着、慢慢等。”

陈砚之低头看笔记本,笔尖在“立冬”那页停顿了很久,才写下:“膏药,以芝麻油浸当归、川芎,炭火慢熬,掺麝香、米酒调之。性温烈,能驱寒通络。太爷爷用它救过樵夫,今敷冻伤老人脚踝。药瓮里的药材,在雪天里酿着救人的热。”

炭炉里的火渐渐弱下去,铜锅上的膏药还在微微冒着热气,像个不肯睡去的故事,在立冬的雪夜里,慢慢等下一个需要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