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165章 董氏奇穴入门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葆仁堂的晨光刚漫过药柜第三层,陈砚之就把那张泛黄的穴位图铺在了堂屋的八仙桌上。图边角卷了毛,有些字迹被水渍晕得发糊,他特意找了本厚厚的医书压着四角,又端来碗清水放在旁边,准备边听边记。

陈守义揣着个铁皮盒子走进来,里面装着几支不同长度的银针,还有个巴掌大的铜人模型,模型上用朱砂点着密密麻麻的小点。“坐吧,今儿咱从最基础的来。”他把铜人往桌上一放,指腹摩挲着上面的红点,“你先说说,《针灸大成》里讲的穴位,最讲究啥?”

陈砚之想了想,道:“讲究‘经络所属’,每个穴位都归在十二经或奇经八脉里,比如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治啥病得按经络走行来选穴。”

“说得对。”陈守义拿起支短针,在铜人手臂上点了点,“可董氏奇穴不这样。你看这‘灵骨穴’,在第一、二掌骨之间,按《针灸大成》的说法,这位置挨着合谷穴,该属手阳明大肠经,但董氏奇穴里,它不管啥经,专治全身痛症,尤其是腰腿疼,这就是最大的不同。”

他翻开铁皮盒,里面垫着层绒布,放着十几个小竹牌,每个牌上写着穴位名。“先认穴,咱从手上的开始。”他拿起个写着“大白穴”的竹牌,往铜人手背一贴,“这穴在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之间,合谷穴下一寸,看着跟合谷近,作用却不一样。合谷穴偏重于解表,治头疼牙疼;大白穴偏重于通经,治膝盖疼、脚踝肿,你记着,‘大白通下肢,合谷走头面’。”

陈砚之拿出纸笔,边记边问:“那找穴的时候,也像正经穴那样按‘骨度分寸’吗?我看《针灸大成》里说,足三里在膝下三寸,胫骨外一横指。”

“董氏奇穴不那么死板。”陈守义让他伸出手,用拇指在他手背按了按,“你摸这儿,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之间,有个凹陷处,按下去酸麻胀,这就是‘灵骨穴’,不用量寸,以‘酸胀感’为准。董老先生当年教我,说‘有反应处便是穴’,比量尺子靠谱。”

正说着,院门口传来咳嗽声,是村西头的赵大爷,手里拎着个鸟笼,边走边咳:“砚之,给我看看这嗓子,昨儿个跟人吵架,喊得太猛,现在说话跟破锣似的。”

陈砚之刚要起身,陈守义摆摆手:“你坐着学,我去看。”他给赵大爷把了脉,又看了看嗓子,转身抓药:“是气火上冲,给你开点桑白皮、桔梗,熬水喝,少说话,别吃辣的。”

赵大爷瞅着桌上的穴位图,好奇道:“这是啥?看着不像正经穴位啊。”

“是董氏奇穴,”陈砚之解释,“专治急症的,爷爷正教我呢。”

“哦!这我知道!”赵大爷眼睛一亮,“当年我家老婆子崴了脚,肿得像馒头,陈大爷就往她手背上扎了一针,当时就能走了,说就是这啥奇穴!”

陈守义送赵大爷出门,回来继续道:“咱接着说。董氏奇穴的穴位名也特别,不像正经穴那样讲究‘穴义’,比如‘五虎穴’‘七星穴’,一听就知道在手上有五个或七个点,好记。”他拿起个写着“五虎穴”的竹牌,“这穴在大拇指第一节,从指尖往下数,每隔一分就有一个,共五个,专治手指肿痛、屈伸不利,比扎正经的‘鱼际穴’来得快。”

陈砚之指着图上一处问:“爷爷,这‘中白穴’和‘下白穴’,看着在小臂上,跟正经的‘支沟穴’位置差不多,作用有啥不一样?”

“问得好。”陈守义赞许地点点头,“支沟穴在《针灸大成》里主‘便秘、胁肋痛’,而‘中白’‘下白’这俩穴,不光治这些,还能治腰腿疼,尤其是坐久了腰疼,扎上就轻,这是董氏奇穴的‘远端配穴’思路,病在腰,治在臂,跟正经穴的‘循经配穴’不一样。”

他让陈砚之在自己手臂上找穴:“来,你摸摸我这小臂,尺骨与桡骨之间,腕横纹上三寸,有个坑,这是‘中白穴’,按下去酸麻到手指的,就是找对了。”

陈砚之按了按,果然有酸胀感,不禁咋舌:“还真有反应,跟正经穴的‘得气’感觉一样。”

“所以说,不管啥穴,能得气、能治病就是好穴。”陈守义拿起那本《针灸大成》,“这书里的穴位是根本,得学好,但不能学死。董氏奇穴就像给你多了把钥匙,有的锁用这把钥匙开得更快。”

他忽然想起什么,转身从里屋抱来个南瓜,放在桌上:“来,在这南瓜上练找穴。董老先生当年就让我在南瓜上扎,说南瓜的硬度跟人肉差不多,练到针能垂直刺入,不晃不斜,再往人身上扎。”

陈砚之拿起针,对着南瓜上想象的“灵骨穴”位置扎下去,针果然歪了。“咋这么难?”他有点不好意思。

“别急,”陈守义示范着,手腕一抖,针稳稳地扎进南瓜,“得用腕力,不是指力。你看,针尾要正,不能歪,这样才能保证针尖在穴位上。”

两人正练着,张木匠扛着块木板进来:“陈大爷,您要的案板做好了。”他瞅着南瓜上的针,笑道,“这是练啥?扎针还得拿南瓜当靶子?”

“这你就不懂了,”陈守义得意道,“当年我练了仨月南瓜,扎破了二十多个,才有今天的准头。砚之想学好董氏奇穴,也得过这关。”

张木匠啧啧称奇:“还是你们行医的讲究,一点不含糊。”

日头爬到头顶时,陈砚之的指头上已经扎出了几个小血点,南瓜上却终于能扎出一排垂直的针了。陈守义看着那些针,点了点头:“还行,有点意思了。记住,认穴是基础,找不准穴,再好的针法也白搭。明天咱学‘动气针法’,扎完针让病人活动,那才是董氏奇穴的精髓。”

陈砚之揉着发酸的手腕,看着桌上的穴位图,忽然觉得这小小的图里藏着大大的学问。《针灸大成》的穴位像沉稳的老人,讲究规矩;董氏奇穴像灵活的少年,透着巧劲,两者虽不同,却都指着“治病救人”这四个字。

药香从里屋飘出来,混着南瓜的清甜味,在葆仁堂里慢慢散开。陈砚之知道,这认穴的功夫才刚入门,往后还有得练,但他心里踏实——有爷爷手把手教,有乡亲们的病痛等着治,这门手艺,一定能学好,就像爷爷当年那样,把每一个穴位都刻在心里,扎进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