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253章 药圃边的新学问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陈砚之刚把王掌柜送走,就被老汉拽着往药圃走。晨光透过桃树的枝桠洒下来,在畦垄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刚浇过的药草上挂着水珠,折射出细碎的亮。

“你看这‘返魂苏’,”老汉蹲下身,用竹片轻轻挑起一片叶子,“叶边的紫得发暗,就说明水浇够了;要是发紫发浅,就得再添点山泉水。”他突然转头问,“你师父教没教过,啥时候收紫苏最好?”

陈砚之摸了摸兜里的铜哨,哨尾的铃铛轻轻晃:“说是七月半前后,要在露水没干时摘,说这时的紫苏醛含量最高。”

“算你没白学。”老汉笑了,眼角的皱纹里还沾着点泥土,“但还有个讲究——摘的时候得留三片叶,别全掐光,不然整株都活不成。就像做人,总得给别人留条活路。”

老太太端着个木盆过来,里面是刚摘的蒲公英,根须上还带着湿泥。“别光顾着说紫苏,”她把木盆往石桌上一放,“看看这蒲公英,根是根,叶是叶,花是花,各有各的用处。根能治肝炎,叶能消疮毒,花泡水喝能明目,你们年轻人总爱一把抓,哪行?”

陈砚之蹲下来帮着捡蒲公英,指尖碰着带锯齿的叶子,有点扎手。“我前儿给李奶奶的孙子治腮腺炎,就用了蒲公英叶捣成泥,敷了三天就消了肿。”他想起什么,“但王郎中说,得加葱白一起捣,不然凉性太大,娃子受不了。”

“王小子这话在理。”老太太把蒲公英根拣出来,放在竹筛里,“你爷当年教我,用凉性药就得配点温性的,就像炒菜得搁点姜,去去寒。你看这蒲公英根,看着干巴巴的,其实埋在土里时,旁边总长着几棵艾叶,天生就是一对。”

张屠户扛着锄头从外面进来,裤脚沾着草籽:“婶子,您这药圃的土咋这么黑?我家菜地的土总发黄,种啥都长不旺。”

“傻小子,这土是用灶心土拌的。”老汉指着墙角的柴堆,“烧柴剩下的灰别扔,拌在土里能壮地,还能驱虫。当年在山里,我就靠这法子种活了半亩药。”他突然压低声音,“再告诉你个秘诀——把淘米水攒着,发酵后兑水浇地,比啥化肥都管用,种出来的草药带着股米香味。”

张屠户眼睛一亮:“真的?那我回去让我家那口子试试!她总抱怨洗米水倒了可惜,这下可算有用处了!”

陈砚之捡起朵蒲公英的绒球,轻轻一吹,白色的小伞飘得满院都是。“爷常说,草药是通人性的,你对它好,它就长得精神,药效也足。”他指着药圃边的野菊花,“这些没人管的反而长得旺,是不是因为不用人伺候,更自在?”

“这叫‘野药有野性’。”老太太把蒲公英花装进布包,“家种的药温顺,能治常见病;野药性子烈,专治那些邪病。就像人,有的人规矩,有的人泼辣,各有各的用场。”她突然想起什么,“对了,你上次给张屠户媳妇配的烫伤药,加没加獾油?”

“加了,”陈砚之点头,“您说的,獾油性温,能中和紫草的凉性,不容易留疤。”

“那她咋还说痒得厉害?”老太太追问,手里的动作没停。

张屠户在旁边搭话:“她偷偷往上面撒花椒面,说能止痒,结果更红了。”

“你看你看!”老太太放下手里的活,“我咋跟你们说的?伤口最怕刺激,花椒是热性的,撒上去不就跟泼油似的?”她转身对陈砚之,“下次给她换药,加点炉甘石,能收湿止痒,比啥都管用。”

陈砚之赶紧从竹篓里拿出小本子记着,笔尖划过纸页,发出沙沙声。“我还以为是紫草用多了,正琢磨着要不要减量呢。”

“傻小子,”老汉拍了拍他的后背,“看病跟种药一样,得先找着根由。她痒不是因为药不对,是她自己瞎折腾,你得先治她这‘瞎折腾’的毛病。”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二柱子的喊声:“陈大夫!刘寡妇的公公让白鸽捎信,说归燕堂来了个重病号,让您赶紧过去!”

陈砚之抓起药箱就往外跑,老太太在后面喊:“带上那罐加了杏仁的桃花膏!给病人润润嗓子!”

他刚跑出院子,就听见老汉在后面笑:“这小子,跑起来跟他师父年轻时一个样,药箱总撞着腿。”

陈砚之回头望了一眼,晨光里,老太太正和老汉一起收拾药圃,竹筛里的蒲公英根在阳光下泛着浅黄,风里飘着草药和桃花混合的香。他摸了摸怀里的桃花膏,突然觉得这药圃里的学问,比任何医书都实在——它教你认药,更教你认人;教你配药,更教你贴心。就像那蒲公英,根扎在土里,花却能随风飞,把希望带到更远的地方。

铜哨在兜里轻轻晃,铃铛声混着脚步声,像在说,这路上的学问,还多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