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348章 小儿积食惹高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葆仁堂的玻璃门被撞开时,带进来一股焦灼的风。一个年轻妈妈抱着孩子直冲进来,孩子裹在厚厚的棉被里,小脸烧得通红,嘴里哼哼唧唧,额头上的退热贴都被汗浸透了。“医生!医生!快看看我家孩子!”妈妈的声音带着哭腔,手都在抖,“烧到三十九度八,吃了退烧药也退不下去,还一直吐,吃啥吐啥!”

陈砚之赶紧接过孩子放在诊疗床上,林薇已经抽掉棉被,只留一层薄单——孩子穿得太多,热气散不出去,小脸憋得更红了。“先量个体温,”陈砚之摸了摸孩子的额头,烫得吓人,又捏了捏他的小手,却冰凉,“手脚冰凉,这是高热惊厥的前兆,得赶紧处理。”

林薇递过耳温枪,“嘀”的一声,屏幕显示40.1c。“超高热了!”她语速都快了些,“砚之,准备放血!耳尖和大椎!”陈砚之已经拿出三棱针,在火上燎了燎,妈妈吓得捂住嘴:“要、要扎针?孩子才三岁……”

“就扎一下,放几滴血就能降温,比吃药快!”林薇按住孩子的肩膀,柔声哄,“宝宝不怕,阿姨轻轻的,像蚊子叮一下。”陈砚之动作快,针尖在耳尖一点,挤出三滴紫黑的血珠,又在大椎穴快速点刺,血珠刚冒出来,林薇就用酒精棉擦干净。“这是把内热放出来,”她边擦边说,“您看,孩子脸是不是没那么红了?”

妈妈凑近一看,果然,孩子的脸颊淡了点红晕,哼唧声也轻了些。陈砚之这时已经搭脉在孩子腕上,指尖感受着那浮数而滑的脉象,又掀起孩子的眼皮——眼结膜红得发亮。“张嘴看看舌苔,”他用压舌板轻轻一抵,孩子“啊”了一声,舌苔又白又厚,像铺了层奶油,舌尖却红得刺眼。

“是积食发热,”陈砚之直起身,“你这两天给孩子吃啥了?”妈妈想了想,一拍大腿:“前儿他奶奶来,给喂了四个肉包子,还喝了半碗排骨汤,昨天又吃了两块蛋糕……”

“这就对了,”林薇在旁边配药,“三岁孩子脾胃弱,哪能一下子吃这么多肉和甜的?食积在里头化热,才烧得这么厉害。”她从抽屉里拿出个小药瓶,倒出三粒棕色的小药丸,“先吃这个,王氏保赤丸,化积的,半小时就能起效。”

妈妈喂孩子吃药时,陈砚之已经开始抓药了:“得用消食导滞、清热的方子。枳实六克,厚朴六克,这俩能行气消积;炒莱菔子八克,消食除胀,专门对付肉积;焦三仙各十克——焦山楂消肉食,焦麦芽消米面食,焦神曲啥积都能消;再加生石膏十五克,知母六克,清里热,他这烧得太厉害,得用点猛的。”

“要不要加灸?”林薇拿出艾灸盒,“我看他肚子鼓鼓的,灸灸中脘穴帮着消化?”陈砚之摇头:“现在高热,灸了怕助热,等烧退了再灸。先用物理降温,温水擦脖子、腋下、大腿根,别用酒精,太刺激。”

妈妈擦着孩子的脖子,忧心忡忡地问:“这药苦不苦?他肯定不爱喝。”“加了生姜和大枣,”林薇笑着说,“煎药的时候放一片生姜,两颗大枣,煮出来带点甜味,孩子能接受。对了,药熬好后放温了再喝,别烫着,少量多次喂,一次喝两小勺就行,免得又吐。”

陈砚之把药包好,又补充道:“这期间别再给孩子吃任何肉、蛋、甜的,就喝小米粥,稀稀的那种,让脾胃歇口气。等烧退了,再慢慢加辅食。”他看了眼墙上的钟,“药熬好后每隔四小时喝一次,今晚要是还烧到三十九度以上,就再吃次退烧药,但不能总吃,主要还得靠中药化积。”

正说着,孩子突然“哇”地吐了,吐出一滩酸臭的粘液,里面还带着没消化的肉末。妈妈慌了,林薇却笑了:“吐了好!把积在胃里的东西吐出来,热才能退得快。”她赶紧用温水给孩子擦嘴,“你看,吐完他是不是舒服点了?”

果然,孩子吐完就不哼哼了,眼睛也睁开了点,小手还抓了抓妈妈的衣角。陈砚之摸了摸他的额头:“烧好像退了点,没刚才那么烫了。”妈妈松了口气,眼圈红红的:“谢谢你们,刚才我都快吓死了,以为孩子要烧坏了。”

“积食发热只要把积化掉,烧很快就退,”林薇把药包递给她,“回去煎药时,水别太多,没过药两指就行,大火烧开转小火煎十五分钟,倒出来的药汁也就小半碗,正好分次喂。”

爷爷从里屋出来,手里拿着个小布袋,里面装着炒过的鸡内金:“把这个回去研成粉,每次喂药时加一点点,帮着消食,比啥都管用。”妈妈接过布袋,千恩万谢地抱着孩子走了,脚步比来时稳当多了。

林薇看着他们的背影,对陈砚之说:“现在的家长总怕孩子吃不饱,结果反倒害了孩子。”陈砚之收拾着针具,点头道:“所以啊,治病的时候还得教他们怎么喂孩子,不然这积食发热还得反复。”

午后的阳光照进屋里,落在药柜的“焦三仙”标签上,那股淡淡的药香混着小米粥的气息——葆仁堂里,总能把这些慌乱的时刻,慢慢调成踏实的模样,就像那些化掉的积食,在耐心调理里,变成孩子安稳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