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349章 老咳喘遇新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葆仁堂的门轴吱呀一声转开,带着一身寒气的老爷子被儿子扶着走进来,刚到门槛就咳得直不起腰,手里的拐杖笃笃敲着地面,每一声咳嗽都像要把肺咳出来似的。“陈医生,林医生,咳咳……再不给我想想办法,我这把老骨头,怕是要交代在这咳喘上了。”

陈砚之赶紧搬了把带靠背的椅子让老爷子坐下,林薇递过一杯温水,又拿了个软垫垫在他腰后:“张大爷,您先缓缓,别急着说话。”她伸手探了探老爷子的额头,又摸了摸他的手腕,“这次咳得比上次重多了,痰是不是更稠了?”

老爷子咳了半天才顺过气,喘着说:“稠!黄痰,黏在喉咙里……咳咳……吐不出来,晚上躺不下,一躺下就像被人掐着脖子,只能坐着眯一会儿。”他拉开衣领,脖子上的青筋都咳得凸了起来。

陈砚之蹲下身,仔细听了听老爷子的呼吸,又翻看了他的眼睑,问:“口苦不苦?胸口闷不闷?”

“苦!夜里渴得厉害,喝多少水都没用,胸口也堵得慌,像塞了团棉花。”老爷子说着,又一阵剧咳,这次还带出了点血丝,吓得他儿子脸都白了。

“爸!您这……”

“别怕,”陈砚之按住年轻人的肩膀,对老爷子说,“张大爷,您伸舌头我看看。”老爷子依言张嘴,舌质红得发紫,舌苔黄厚,中间还带着点黑。“果然是痰热壅肺,还带了点阴虚。”陈砚之起身开药方,笔尖在纸上沙沙响,“上次给您开的清肺化痰汤,是不是没按时喝?”

老爷子有点不好意思:“前阵子觉得好点了,就停了两天,谁知道……咳咳……变本加厉了。”

林薇在一旁配药,边称药边说:“张大爷,这咳喘就像烧柴火,您这刚把火苗压下去就撤柴火,那不又得烧起来?这次得加把劲,把根儿里的热清干净。”她把称好的桑白皮、黄芩放在一边,又拿起知母,“这味药得用盐炒过的,入肾经,您不是总说夜里渴吗?盐知母能滋阴润燥。”

陈砚之写完方子,递给林薇:“看看这剂量行不行。桑白皮十八克,黄芩十二克,知母十克(盐炒),瓜蒌皮十五克,浙贝母十克,前胡十克,杏仁九克(打碎),生石膏三十克(先煎),芦根三十克,桔梗六克,生甘草五克。”

林薇核对了一遍,点头道:“生石膏用到三十克,清里热的劲儿够了,不过先煎得够十五分钟才行,不然石膏的药性出不来。”她又补充道,“要不要加三钱麦冬?他夜里渴得厉害,阴虚的苗头得顾着点。”

“加,”陈砚之点头,“麦冬十二克,再加点玉竹十克,这俩都是滋阴的,还不腻,不碍着化痰。”他转向老爷子的儿子,“煎药的时候,先把生石膏放水里煮,水开了再熬十五分钟,再放其他药,总共煎二十五分钟就行,倒出来第一遍药汁,再加温水煎第二遍,二十分钟,两次的药混在一起,分三次喝,早中晚各一次。”

老爷子的儿子赶紧记在手机备忘录里,还不忘问:“陈医生,我爸这咳出来的血丝没事吧?要不要去拍个片子?”

“先喝药看看,”陈砚之解释道,“热邪伤了肺络才带血丝,把痰热清下去,就没事了。要是喝两天药还带血,再去检查也不迟。”他又看向老爷子,“这几天别吃辛辣的,也别喝白酒,您上次偷偷喝的那二两,是不是就是停了药的那天?”

老爷子被说中了,嘿嘿笑了两声:“就喝了一点点……”

“一点也不行,”林薇瞪了他一眼,把配好的药包好,“还有啊,您那烟也得戒,实在忍不住,就吃块薄荷糖。这药里加了桔梗,能帮着排痰,您要是抽烟,那点药性全被烟油子冲没了。”

“知道了知道了,”老爷子摆摆手,又咳了几声,“对了,小林医生,上次你给我贴的那个膏药挺管用,这次还能给我贴几贴不?晚上咳得睡不着,贴了能舒服点。”

“早给您准备好了,”林薇从抽屉里拿出几贴黑色的膏药,“这是新配的,加了苏子和莱菔子,化痰平喘的,贴在膻中穴和肺俞穴上,晚上睡前贴,早上揭下来,别超过十二个小时。”她边说边示范,“膻中穴在两乳头中间,肺俞穴在后背,第三胸椎旁边两指的地方,我给您标在纸上了,让您儿子帮着贴。”

老爷子的儿子接过膏药和标着穴位的纸,连连道谢。陈砚之把药方递给他:“这方子抓五付,喝完再来复诊,到时候根据情况再调药。要是中间咳得更厉害了,或者发烧,随时来。”

爷孙俩刚走,爷爷从里屋出来了,手里端着个砂锅,慢悠悠道:“那老爷子的痰热,光靠清还不够,得让他自己能把痰咳出来才行。”

陈砚之点头:“所以加了桔梗,桔梗能宣肺,引药上行,还能排痰。爷爷,您觉得这方子还有啥要调的?”

爷爷放下砂锅,揭开盖子,里面是熬好的药茶:“加两克皂角刺试试,攻坚排痰的劲儿大,就是味冲了点,怕他喝不惯。”

林薇尝了口药茶,咂咂嘴:“我觉得行,等他明天来复诊,问问情况,要是痰还卡着,就加上。”她把药茶倒进几个小杯里,“这是用枇杷叶和麦冬煮的,等下给来拿药的街坊们当凉茶喝。”

陈砚之看着药柜上整齐的药材,笑道:“还是爷爷想得周到。这咳喘的毛病,三分治,七分养,得多想着点这些细节。”

“可不是嘛,”林薇端起一杯药茶递给陈砚之,“就像张大爷,得盯着他戒烟戒酒,不然咱们药开得再好也白搭。”

两人正说着,门口又有人探头,是个中年女人,手里拿着片子,愁眉苦脸道:“陈医生,林医生,我这咳嗽总不好,拍了片子说没事,可就是咳,您给看看?”

陈砚之扬声应道:“进来吧,先把片子给我看看,再搭个脉。”

阳光透过窗棂照在药包上,桔梗的清苦,麦冬的甘甜,还有石膏的寒凉,在空气里交融着,像极了葆仁堂里的日子,有辨证施治的严谨,也有互相搭手的默契,更有爷爷那看似随意,却总能点醒关键的几句话,稳稳地托着这一方小天地。